花木兰与托克托 杨利民 一、花木兰参军作战的历史背景 在南北朝对峙时期,从四世纪末开始,大漠南北兴起了柔然族,根据《魏书》卷103《蠕蠕传》的记载,“柔然”是柔然人自己的称呼,而“蠕蠕”则是北魏统治者拓跋焘对他的鄙视而把他改称的。 北魏与柔然(也称蠕蠕、芮芮、茹茹)之间曾发生长期的战争关系。柔然,在四世纪中,于蒙古高原鄂尔浑河和土拉河流域建立政权,经常搔扰北魏。 公元402年(北魏天兴五年),北魏道武帝拓跋珪发兵进攻柔然的黜弗部和素古延部,夺马三千余匹,牛羊七万余头。柔然可汗社仑遣骑往救,从此柔然与北魏双方不断发生战争(《魏书》卷三《太宗纪》)。 公元423年(北魏太常八年),北魏从今河北赤城县,沿内蒙古南部,西至包头市,建筑长城,延袤两千余里,备置戍卒,设“镇”防守(即北魏设置六镇之始)。但柔然统治者仍然继续攻打长城及侵扰缘边各郡。 公元424年(北魏始光元年),柔然大檀可汗听说北魏开国皇帝道武帝拓跋珪之子,明元帝拓跋嗣去世,遂率6万骑攻入北魏云中(林幹:内蒙古托克托;王培义:秦汉云中与定襄二故城间),杀掠吏民,攻陷盛乐宫(北魏故都),剑指平城(北魏新都),北魏王廷震动。 北魏新继位的皇帝叫太武帝拓跋焘,继位时十九岁,他曾在十二岁当太子时,就远赴河套地区保卫长城,抗击柔然的入侵,把边塞军务整顿的有声有色。他对柔然的战术颇为熟悉,遂力排众议,在军情十分火急的情况下率2万骑兵御驾亲征,从平城三日两夜,奔赴云中(内蒙古托克托)救援。 柔然依仗人多,大檀可汗的骑兵将太武帝拓跋焘包围了五十余重,马首对马尾,以次相连,仿佛象墙一样,水泄不通。北魏的战士们慌恐万状,胆颤心惊,吓得面如土色。而太武帝拓跋焘神情若定,颜色不变。战士们见拓跋焘稳如泰山,方才定下心来。后因柔然国中争位,后院起火,大檀撤军返国。(另一说:柔然大将于陟斤被北魏军射杀,引起混乱。) 公元428年,柔然大檀派儿子率骑兵两万余入塞。翌年,又再次入侵,北魏实行坚决反击。太武帝拓跋焘亲自率领大军出征,分东西两路,同会柔然汗庭。可汗大檀大败,率众西走,部落四散,牲畜丧失无数。 太武帝拓跋焘执政期间先后13次出兵伐柔然,其中胜利11次,另有两次由于柔然先遁逃而没有战果,其中以公元429年的这一战果最为辉煌(这一年祖冲之出生)。 二、花木兰及《木兰辞》 花木兰(412年—502年),是中国南北朝时期一个传说色彩极浓的巾帼英雄,花木兰最早出现于南北朝时期的一首叫《木兰辞》的叙事诗中。在332字的《木兰辞》中并没有提到木兰姓花,但祖冲之在《述异记》中提到木兰姓花。 北魏时期,北方柔然与北魏不断发生冲突,北魏政权规定每家出一名男子上前线打仗。但是木兰的父亲年事已高又体弱多病,无法上战场,家中弟弟年龄尚幼,所以木兰决定女扮男装替父从军。 中国古典文学专家余冠英先生认为:最可能的情形是事和诗都产生在后魏(北魏),因为后魏与蠕蠕(柔然)的战争和诗中的地名相合。 《木兰辞》中写道: 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 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 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 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这里的黑山在今天内蒙古呼和浩特东南百里,托克托黑城东。 公元429年(当时花木兰17岁),北魏太武帝拓跋焘抓住柔然“夏则散众放牧”之机,决定北伐柔然,便是“车驾出东道,向黑山(今呼和浩特东南)”(《北史.蠕蠕传》);“北度燕然(今蒙古国杭爱山),南北三千里” (《北史.蠕蠕传》)。 笔者认为,北魏太武帝年间,花木兰在参军12年的时间里,参加了北魏破柔然的黑山(呼和浩特东南)之战和燕然山(今蒙古国杭爱山)之战。战争结束后,朝廷欲授于花木兰尚书郎,但被她婉言拒绝了。 《木兰辞》里反映了当时北方民族的尚武风气;表达了北方人民憎恶战乱,渴望和平的意愿;对木兰更是全面赞扬--勤劳善良、端庄从容,英勇战斗,保家卫国;尤为重要的是认为木兰冲击了封建社会男女不平等的思想。 北魏另一首民歌也反映了当时北方民族的尚武风气: 企喻歌 男儿欲作健,结伴不须多。 鹞子经天飞,群雀两向波。 2019年4月8号于呼和浩特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