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从西周、东周历史来看,为何占尽优势的姬姓宗室没有定鼎中原?

 思明居士 2019-04-10

姬姓占多,确切说不是春秋,自西周初期已经开始了。武王、周公两次大规模分封时姬姓就已经占据多数,如周公,所谓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国,姬姓独居五十三人,而天下不称偏焉。

到春秋后期和战国明显减少原因,个人观点是由于西周初期分封已经使包括王幾在内姬姓所积聚的中原地区诸侯发展空间和资源有限,以及和周边诸侯势力的此消彼长。

从西周、东周历史来看,为何占尽优势的姬姓宗室没有定鼎中原?

1.分封

至于武王,并不像想象中随意分茅裂土。伐纣影从诸侯原有势力范围必须保留甚至加封,周边依附地方势力需要尊重,宗室诸侯又占据中原相当一部分封地,其他部分诸侯尤其功臣分封逐步推向蛮夷地区或边界,实际上并无确切多少城邑。

分封主要针对黄帝、炎帝、尧舜禹、祝融等历代先贤后裔,且爵位较高,以示周室正朔显示先贤荫泽,如封陈奉舜。

分封功臣,表彰为主,用以扼守要地、开拓边疆、宾服防备镇压蛮夷。如吕尚就齐镇守东夷开拓东海,曾国监视楚国卡住江汉与中原物资流通要道,楚国镇守荆苗。

分封原有势力,如莱、鄂、越等。

分封王室或同姓,比较多了,甚至早期大家耳熟能详春秋历史的主角相当一部分就是姬姓。一表彰同姓功臣,二以同姓和宗室诸侯拱卫王幾和天下,三荫泽宗室,四类似部分功臣诸侯。如虢、管、蔡、卫、成、晋、燕、鲁、霍、单、应、毛、杨等。晋在山西、鲁在山东、燕在河北,控制东西北地区,直接与戎狄蛮夷接壤,巩固开拓镇守边疆,既占据早期分封的传统开发较成熟地区为基础,也有充分对外征讨扩张空间保证后期长期存在。其他大部分位于河南、山西南部、陕西南部、湖北北部、山东西部、河北南部、安徽西北部等中原经济发达地区。这些诸侯围绕丰镐王幾,占据经济发达的中原,国力雄厚,对内保护周王室,对外监视其他大小诸侯。

从西周、东周历史来看,为何占尽优势的姬姓宗室没有定鼎中原?

2. 兼并

我们印象,中原地区都是小诸侯,实际上是被误导。周王朝早期分封,实际上根据封号就能判断国力强盛,如中原各国侯伯云集,尤其王室较为强盛的西周,各国兼并战争尚未兴起,中原诸侯经济发达,国力强盛,非楚秦吴越可比。尤其注意一点,此时分封的如齐楚等国实封疆土几乎为零,且处于边疆,优势几乎无从谈起。

同期边疆晋楚燕齐鲁等各国仅限于初步对戎狄蛮夷征讨扩大疆域积蓄国力,逐步形成区域内一家独大。尤其厉王以后开始向内兼并中原地区周边其他各类受戎夷、地理环境限制发展的小国,逐步强盛。典型如楚齐秦。

楚。西周成王封黄帝后裔熊绎为楚子,进贡弓矢,作为周王朝最南端与前朝遗留势力共存,镇抚荆苗,进贡弓矢。而楚被视作蛮夷常被打压,国君朝周倍受歧视,又有如曾国等周边诸侯监视。换了现在楚国简直就是艰苦奋斗自强求存楷模,楚国君民筚路蓝缕创业维艰,稳定江汉,宾服周边诸侯。先有周昭王南巡不归,又有协同周穆王插手中原国事,再有周夷王时率先称王,直到楚文王开启兼并王霸雄图,问鼎中原。后来也就出现,楚国带着一帮小诸侯力抗中原,吞并春秋霸主吴越,鲸吞小诸侯应为各国之首(粗略估计),势力范围北至齐鲁中原,南至百越,史诗级的楚国八百年。

秦。初为周王养马有功封子,累世为周王征战,镇守西戎,扶持王室,从甘肃才逐步向内陆扩展并获得西戎及西周王兴之地,历经襄公、穆公、孝公、惠文王、武王等,于始皇帝统一各国,秦风烈烈。现存礼县西陲秦宗室陵园就是秦镇戍西戎数百年明证。

从西周、东周历史来看,为何占尽优势的姬姓宗室没有定鼎中原?

齐。中原往东,东夷满地走,鲁国还就近中原,齐国真的是大海之滨,东夷的故乡。吕尚就齐,不急不慢丝毫不见裂土封侯建立宗庙的急切。齐国还未建立,先与莱争营丘,这就是中原之外大国创业。

姬姓诸侯高密度扎堆的中原诸侯西周时期无建树,东周以后兼并战争相互之间国力较均匀,牵制及战争内耗较大,疆土开拓难度较大,逐渐成为周边各国附庸或者吞并。即使前期较大的卫虢管也无建树,甚至灭国。周王本意用来拱卫王幾的姬姓诸侯自身难保,即使有心也无力。

左传为证。中原各国平淡如水,或有波澜无外乎政变私德之类或者涉及秦晋齐楚等国或出场就是士兵乙。

春秋争霸,秦楚晋齐吴越郑宋,中原仅有平王时立国的郑、武王立国时的外姓宋。争霸象征是会盟,争霸之路就是兼并,楚国本就被中原视为仇寇,每逢迁都灭一波,晋的吃相七里咔嚓更是干脆一口气灭国十二,争霸之路谁挡吃谁。包括姬姓在内各诸侯或成为附庸或被吞并或左右摇摆。在持续战争中,大国交锋转移损失和战争压力,小国逐渐消耗,小国与小国,如宋灭曹,蔡灭沈。大国裹挟小国的战争集团,如假途灭虢,晋借道虞联虞灭虢返程顺手灭虞;彭城之战,先有楚郑攻宋彭城,又有晋宋鲁卫曹等九国攻彭城;城濮之战,裹入诸侯包括晋曹卫宋楚陈蔡许等;平阴之战晋郑邾曹鲁等十一国攻齐。

从西周、东周历史来看,为何占尽优势的姬姓宗室没有定鼎中原?

从春秋中后期到战国初大国间战争频率、烈度明显增高,附属国对战争潜力、动员力、持久性、稳定性、缓冲作用的贡献逐渐降低,逐渐不能满足动辄十万人以上决战,大国对附属国在内小国兼并加剧。战国初,包括巴蜀中山义渠东周的七雄外诸侯剩余25左右,姬姓诸侯剩余鲁郑卫蔡等约5个。

总地来说,为什么姬姓诸侯国变少,个人观点,归根结底分封制合理不合理此处不论,西周初期的分封后期却不在适应,周王限制死了王幾以及大部分宗室诸侯的势力范围和国力发展空间,对统治死角力有不逮。周王与姬姓诸侯关系无外乎,天子有威信有实力为他们提供政治地位和法理安全,诸侯则拱卫并与天子互利;天子谙弱,威信不足以领导四方,不能为宗室诸侯提供保护,则宗室诸侯衰落不能拱卫王幾、监视四方、维持周王统治,仅自保而已。幽王、历王国乱不仅暴露周王的虚弱以及对诸侯依赖,平王东迁封秦岐山以东暴露了周王的胆怯与苟且,暴露原意用来拱卫王幾的宗室诸侯已不足依赖和信任,郑国建立象征宗室分裂,靠血缘姓氏和礼制维系的宗室最先撬动周王统治根基,礼崩乐坏就此爆发,楚王问鼎以及称王撕破最后一层窗户纸。

在分封之后,周王不用兵甲,不用政治军事经济手段使诸侯畏威怀德,而以礼制维系周天子统治秩序。同时将其他诸侯分封在外开拓四方,守着王幾依靠诸侯拱卫和朝贡延续宗庙,妄图以礼制和四时供奉维持统治,而不能再为姬姓诸侯提供支持和利益,注定要与姬姓诸侯相行渐远。至于血缘,即使在宗室各诸侯范围内,各类父子、兄弟、同宗间尔虞我诈屡见不鲜,随着血缘关系淡薄,周天子与宗室诸侯维系是不靠谱的,血缘自然不能作为周王乃至姬姓宗室安全与强大、世代存续的保证。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