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有着非常悠久的历史,几千年来纷繁复杂的历史变迁,使得姓氏的起源与发展扑朔迷离。由于年代的久远和环境的复杂,姓氏的具体来源,在历史上存在着很多不同的说法。但中华姓氏的发展也并非无迹可循,简要来说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一、花开两朵姓与氏 在当代中国,姓就是姓氏的简称,但事实上:“姓”与“氏”在来源上并不相同。“姓”在本来意义上基于母系血统,而“氏”则基于父系血统。由于氏族社会初期的婚姻制度是采取群婚制,即一个氏族的女子共同以另一氏族的男子为丈夫。同样,一个氏族的男子亦以另一氏族的女子为妻子,即群婚制。夫妻关系不是一对一的专偶婚制,婚姻关系不固定,因此,一个人生下来之后只知其母不知其父,这就决定了在氏族社会的初期,只是母亲一系的世系是可以确定的;因此,初期的氏族集团必定是由母系的血缘关系联结而成的,这就是所谓母系氏族。原始氏族既然是母系氏族,则姓作为氏族的标志,也就等于是母系或女性血缘关系的象征,因此,汉字“姓”字是由“女”字和“生”字组成的。 “姓”因母传,亦因女显,故“姓”从女从生。由于相同的缘由,一些古老的姓字也都含有“女”字偏旁,如传说黄帝姓姬,炎帝姓姜,少睥姓嬴,舜姓姚(又说姓妨),禹姓姒,商人始祖契的母亲姓娀,周人姓姬,齐人姓姜,秦人姓嬴。由于姓因母传,因此,古代文献中记载了不少古老氏族或氏族因始祖母(女性始祖)感天生子而得姓的神话。 与“姓”源于母系“氏”族不同,“氏”却都与男性有关,郑樵说:“三代之前……男子称氏,妇人称姓”;但“男子称氏”却并不等于说氏是父系社会之产物,并不意味着只有当母系氏族为父系氏族代替之后,才会有氏,这要从氏的实质说起。 如前所述,氏是族群政治地位的象征,亦即权力和财富的象征。中国很早就进入了农业经济,土地是农业社会的主要财富,而封给土地实际上也包括授予这块土地上生活的异姓土著居民。从而可获得了一定的经济、政治权力。 ![]()
人们一听到母系社会,往往会想当然地认为,那是一个与现在的男权中心社会不同的女权社会,其中的经济、政治权力为女性掌握。这实在是一种误解。实际上,历史从未存在过此种意义上的母系社会。所谓母系社会,只是指一个氏族的血统世系是由女性传承,而并不意味着氏族的政治、经济权力也由女性所掌握。这是因为,即使在母系社会中,涉及氏族政治权力的公共事务如战争、外交、狩猎、宗教仪式等仍然是由生理条件较优越的男性把持,女性由于妊娠、哺乳、培育幼子等家务事缠身,自然与政治权力无缘。 因此,一个母系氏族,尽管可以把其来源追溯到至高无上的女性始祖,但其现实的酋长仍是男性,权力由男性掌握并由男性传承,继承了权力的男性成员同时也就继承了作为权力之象征的氏。 由此可见,姓与氏从其形成方式看有迥然不同的来源,姓的产生基于血统,在最初是源于母系血统;而氏的产生则基于权力,自始至终是源于男性。最初,氏族制度之所以产生,是由于随着母系氏族人口的自然繁衍,其原有领地的资源已不能满足众多人口的生存需要,因此就有将氏族“分家”的需要。 一个强有力的男性领导者率领一部分氏族到一个新的地方安营扎寨,这个男人就成了新氏族的酋长。在原始氏族和部落社会中,世界各地区的不同种族各有其特有的氏族权力传承方式,但酋长的民主推举制度是一种较流行的方式。据古史传说,中国在夏代之前就是采取的这种方式,史称“禅让”。据《尚书》记载,尧禅位给舜,舜又禅位给禹,而禹却传给了其儿子启。封建制度建立后,通行嫡长子继承制,天子、诸侯、卿、大夫的权力只能传给嫡系的男性长子,嫡长子在继承了父辈的权力之同时也继承了父辈的氏号。于是,氏族的始祖氏号只能由嫡长子一系世代相传,继承了氏号的嫡长子被称为宗子,而其他诸子则只能另立门户,重标新氏。 ![]() 氏的产生途径却远不像姓这样单纯。“胙之土而命之氏”只是氏号产生的众多途径之一,氏基于权力,由于一个氏族获得权力并因之成族的途径千差万别,就决定了其氏号的形成途径也千头万绪。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