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春秋时期著名民间歌唱家韩娥

 李涛私家收藏馆 2019-04-10


据《列子.汤问》记载:春秋时期,韩娥从家乡韩国东行,来到了齐国的都城临淄。临淄城经济繁荣,文化生活很活跃,"其民无不吹竽、鼓瑟、击筑、弹琴。"韩娥出门准备的干粮吃完了,万般无奈之下,就在都城的雍门卖唱,以求换得食物。她的歌声美妙动人,圆润婉转,弥漫着深切的哀愁。韩娥的演唱深深地打动了听众的心,吸引了众多的听众。韩娥唱罢,人们纷纷解囊资助她。韩娥用卖唱的钱吃饱饭就离开走了。三天之后,人们觉得韩娥那优美的歌声还在梁间萦绕不断,就好像她没有离去一样。韩娥以她的优美歌声、惊鸿一瞥的演唱,创造出“余音绕梁”的成语故事并世代流传至今。 


韩娥这位奇女子,出现在史籍中的记录也只是仅限在《列子》一书中,而且故事简短、着墨不多。韩娥是春秋时期韩国人,此韩国并非战国时期的那个韩国,只是非常小的一个列国而已。从典籍中无从考究她的出身,据推测即使韩娥出生在韩国的贵族家庭,但相较于春秋时期的其他强国来讲,终究是地位身份并不是很尊崇。因此我更加相信韩娥应该是民间女歌手,出身“草根一族”。否则何至于在到了齐国临淄之后,能够沦落到没有食物吃的境地呢?只不过临淄之行的演唱,就好比是一个展示才能的舞台,让韩娥光芒四射,她的演唱生涯进入了人生的巅峰。一唱成名的韩娥并没有再去别地举办“个人演唱会”,急流勇退消散在历史的长河中。


对于韩娥,我非常不赞同有些作者的认知,说她容貌俊美,貌似才华和容貌并存才是最完美的。毕竟那个时代是不存在“明明可以靠脸吃饭却要靠本事吃饭”的思想观念。应该说韩娥的长相一般,只是她的嗓音盖过了长相,爱屋及乌才让人对其容颜产生溢美之辞。临淄演唱的过程,可以让我们看到她的演唱功底绝对是超强的。据《列子》所载,韩娥在齐国住店,因为资金匮乏,店主人对她冷嘲热讽,被逼无奈的韩娥才到大街上歌唱,表达自己的怨情。既然是表达怨情,自然她的歌声就充满了无限悲凉。音乐具有传染力。人们听完后,整整三日耳旁都回荡着韩娥的悲怨,久久不能从这种悲哀的情绪中自拔。最后,人们只好找到韩娥,花重金邀请她重新演唱了一首欢乐的歌,人们才从忧伤中解脱出来。足见韩娥的歌声具有多么非凡的艺术感染力。


春秋时期的齐国临淄,本就是经济文化繁荣之地,懂音乐、识乐理之人比比皆是,这就为韩娥的演唱提供了扎实的群众基础。可以想象的到,韩娥在雍门演唱之时,应该既没有舞台更没有音响设备,完全的“原生态”演唱。“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这种原生态的演唱技巧,绝对是韩娥早期学习积累的后果,否则绝对不能给人们带来如此的震撼和影响。韩娥的演唱之时人们环绕与她的身侧,听得非常出神,干活的停了手,行路的歇了脚,吵架的住了嘴,哭叫的失了声,开店的关了门。韩娥的演唱,一首主打悲情,一首主打欢快。虽然没有歌词曲的流传,可无论是何种情调的歌曲,都给临淄人民带来了不可估量的影响,让雍门之人“至今善歌哭,放娥之遗声”。

细读韩娥的故事,带给我们的启示一:“高手在民间”,虚心向人民群众学习,汲取营养智慧,才能更加有力的推动我们的事业发展;启示二:“山外有山人外有人”,不可沽名钓誉学霸王,谦虚谨慎才能走得长远;启示三:“贫穷不可怕,就怕不学习”,一技在手走遍神州;启示四:“艺不在多贵在专”,把一个问题弄通弄精,就能精彩人生。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