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国国家博物馆之12古代中国-隋唐五代时期

 hsgzlgg 2019-04-10

      隋唐五代时期,中国历史进入到一个全面繁荣的新阶段。无论是隋唐前期的鼎盛局面,还是唐朝后期至五代十国的社会变革和发展转折,其宏大的格局、开放的气势、壮阔的场面,均为前代所无法比拟。


      隋朝的统一--公元581年,外戚大丞相杨坚夺取北周政权,建立隋朝。589年,隋灭南方的陈朝,统一全国,从而结束了数百年的分裂局面。隋朝后期,赋役繁重、刑罚苛酷,社会矛盾加剧,各地反隋武装暴动蜂起。618年,统治集团内部发生政变,隋王朝统治结束。隋朝虽然立国只有38年,但在政治制度父母有新的建树,建立起了一整套严密的统治机构,加强了中央集权制度,经济、文化方面也出现了短暂的繁荣局面。

       隋文帝杨坚像,据唐阎立本《历代帝王图卷》摹绘。文帝杨坚(公元541-604年),隋朝开国皇帝,杰出政治家。他统一全国,采取一系列打击豪强地主和巩固统一的措施,减轻民众赋役负担,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


隋朝大运河是古代世界上最长的运河。它的开通,对加强各地区之间经济、文化的联系起到了重大的作用。大运河开通后,隋炀帝曾三次从洛阳乘龙舟至江都考察。他还在运河边上广植柳树,并顺便赐柳树“杨”姓,此后才有了“杨柳”之称。


笼冠陶俑 隋 1956年湖北武汉周家大湾241号隋墓出土。高65厘米.此俑褒衣博带,头戴笼冠,足穿舄,双手抬至胸前。笼冠本为武官之冠,然隋时已非武官专用,皇帝的近臣等皆配戴。


彩绘骑马女陶俑   隋 。1956年湖北省武汉市武昌桂子山出土。女俑头梳双髻,左手牵缰绳,右手作握鞭状,骑于马上,形态生动逼真,不失为艺术珍品。


安济桥(赵州桥)石栏板  隋 。1953年修复安济桥时从桥下淤泥中发现。长方形,两面雕龙。正面双龙周身鳞甲,身体相向似钻穿栏板,头相背,前爪互推。背面两龙相对而驰,身体绞缠,后肢撑地。此类栏板,石质青白,龙的形态生动有力,根据其造型风格及《石桥铭序》“其栏槛华柱,斵龙兽之状,蟠绕拏踞,睢盱翕歘,若飞若动”的描写,被认为是隋代安济桥的原物。

正面



反面


金扣玉杯  隋 大业四年(公元608年) 高4.1厘米 口径5.6厘米 底径2.9厘米盛水器 1957年西安西郊梁家村李静训墓出土。这位九岁的女孩名叫李静训,既是北周、隋代显赫的李氏家族的千金,又是北周宣帝与皇后杨丽华的外孙女,也是隋文帝杨坚与独孤皇后的曾外孙女,是一位地道的金枝玉叶、帝胄王孙。

此杯由上等的和田玉雕琢而成,口沿镶金带一周,通体光洁无纹饰。柔和的玉质、凝练的造型使得这件玉器虽小却显得高贵典骓、气宇不凡,成为隋代玉器的一件代表作。为中国国家博物馆十大镇馆之宝之一。



嵌珍珠宝石金项链 隋 大业四年(公元608年) 长43厘米 重91.25克 1957年西安西郊梁家村李静训墓出土。项链由28个金质球形链珠组成,每个球形链珠均由12个小金环焊接而成,其上又各嵌珍珠10颗,珠光闪闪,璀璨夺目。项链上端正中为圆形,内嵌凹刻一花角鹿的深蓝色垂珠。项链下端居中为一个大圆金饰,上镶嵌一块晶莹的鸡血石,在鸡血石四周嵌有24颗珍珠,左右两侧各有一圆形金饰,上镶嵌蓝色珠饰,周缘亦各镶嵌珍珠一周。鸡血石下挂一心形金饰,上镶嵌一块长达3.1厘米,极为罕见的青金石。整条项链鲜红的鸡血石、宝蓝的青金石交相辉映,再配以洁白的珍珠,在纯金的烘托下,显得格外鲜艳夺目,雍容华贵,堪称是举世无双的艺术精品。


折叠金手镯 

长径7厘米 短径5.5厘米 隋 大业四年(公元608年)  1957年西安西郊梁家村李静训墓出土。 这对精巧的纯金椭圆形手镯,每个分4节,节两端嵌珠,半球形,透明无色。各节以方形嵌青绿色玻璃珠的小节相连。开口为钮饰,一端花瓣形扣环,上嵌小珠6个,另一端一钩,钩端亦嵌一珠。钩及环端为活轴,可自由开合。

高足金杯 高5.7厘米 口径:5.7厘米 重:49.4克 酒器 隋 大业四年(公元608年) 1957年西安西郊梁家村李静训墓出土。此金杯为大口,口沿外翻,上有凸弦纹一周,系用一圆环焊上。其下为高足,中空,作喇叭状,足柄及底缘亦各有焊上的凸弦纹一周。足柄上端先粘焊一圆片,然后再焊合于杯身。


白瓷龙柄传瓶   高18.6厘米、口径4.5厘米、腹径6.3厘米。隋 大业四年(公元608年)1957年西安西郊梁家村李静训墓出土。两瓶双腹相连,两侧堆塑龙形柄,双龙口衔瓶口。器施半截白釉,开细碎纹片。底刻铭“此传瓶有並(并)”,故有“传瓶”之称。


白瓷鸡首壶  隋 大业四年(公元608年)1957年西安西郊梁家村李静训墓出土。高27.4厘米、口径5.9厘米、足径7.1厘米。肩部前置鸡首流,作昂首鸣叫状,后为龙形柄,龙俯首衔口沿。肩部置对称环式耳,作双瓣重合状。体施半截白釉,有细小冰裂纹。器造型挺拔秀美。鸡首壶始见于三国时期,两晋、南朝时期多见,多为南方青瓷制品,也有黑釉器。早期鸡首壶器身较小。南朝至隋代,壶身修长,颈部变细,柄加长。鸡首壶至唐代以后渐渐消失。

隋朝后期,赋役繁重、刑罚苛酷,社会矛盾加剧,各地反隋武装暴动蜂起。618年,统治集团内部发生政变,隋王朝统治结束。隋朝虽然立国只有38年,但在政治制度方面有新的建树,建立起了一整套严密的统治机构,加强了中央集权制度,经济、文化方面也出现了短暂的繁荣局面。



      唐太宗李世民,杰出的政治家。在其统治的贞观时期(公元627--649年),他革新完善制度;实行轻徭薄赋、疏缓刑罚的政策;完善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科举制;坚决抵御突厥的侵扰,采取开明的民族和外交政策,促进国内各民族的联系及与周边邻国的经济文化交流。

彩绘陶驮物骆驼  唐 贞观十七(公元643年)


昭陵六骏,仿品

昭陵六骏是指陕西醴泉唐太宗李世民陵墓昭陵北面祭坛东西两侧的六块骏马青石浮雕石刻。六骏是李世民在唐朝建立前先后骑过的战马,分别名为“拳毛䯄”、“什伐赤”、“白蹄乌”、“特勒骠”、“青骓”、“飒露紫”。为纪念这六匹战马,李世民令工艺家阎立德和画家阎立本(阎立德之弟),用浮雕描绘六匹战马列置于陵前。

  六骏中的“飒露紫”、“拳毛䯄”1914年被打碎装箱盗运到美国,现藏于宾夕法尼亚大学博物馆。其余四块也曾被打碎装箱,盗运时被截获,现陈列在西安碑林博物馆。

原祭坛东侧第一骏——“特勒骠”,平宋金刚时所乘。唐太宗为它的题赞是:“应策腾空,承声半汉;天险摧敌,乘危济难。”

  黄马白喙微黑,毛色黄里透白,故称“骠”,“特勒”是突厥族的官职名称,可能是突厥族某特勒所赠。


东面第二骏——“青骓”为李世民平定窦建德时所乘。唐太宗给它的赞语是:“足轻电影,神发天机,策兹飞练,定我戎衣。” 


东面第三骏——“什伐赤”。“什伐”是波斯语“马”的音译,这是一匹来自波斯的红马。它是李世民在洛阳、虎牢关与王世充、窦建德作战时的坐骑。唐太宗赞语“瀍涧未静,斧钺申威,朱汗骋足,青旌凯归”。


西面的第一骏——“飒露紫”,色紫燕,征洛都王世充时所乘。马前胸中箭,丘行恭与李世民换骑,并为飒露紫拔箭。这件浮雕再现了丘行恭为战马拔箭的情景。李世民赞曰:“紫燕超跃,骨腾神骏,气讋三川,威凌八阵。”原件于1918年被当时我国的古董商卢芹斋以12.5万美元盗卖到国外,现藏于美国费城宾夕法尼亚大学博物馆。


 西面第二骏——“拳毛騧(guā)”,这是一匹毛作旋转状的黑嘴黄马,为李世民平定刘黑闼时所乘。自这场战争后,唐王朝统一中国的大业便宣告完成了。唐太宗为之题赞:“月精按辔,天驷横行。孤矢载戢,氛埃廓清”。

  此马黑嘴头,周身旋毛呈黄色,原名“洛仁騧”,是代州(今河北代县)刺史许洛仁在武牢关前进献给李世民的坐骑,故曾以许洛仁的名字作马名。后人或因马周身旋毛卷曲,又称“拳毛騧”。一般认为,马身若有旋毛是贱丑的,但此马矫健善走,蹄大快程,贵不嫌丑,故用“拳毛”作马名,以表彰唐太宗不计毛色,不嫌其丑,善识骏马的眼光。葛承雍先生研究认为, “拳毛”音源于突厥文“khowar,kho”,汉文在《北史》中称为“权于麾国”,在隋唐古音中语音对译极为类似。所以,“拳毛”的标准译名应源于“权于麾”。由此可见,“拳毛騧’,可能是从“权于麾国”来的或者是一匹与“权于麾国”种马通过人工杂交方式培养出来的大良马。 

  原件于1918年被当时我国的古董商卢芹斋以12.5万美元盗卖到国外,现藏于美国费城宾夕法尼亚大学博物馆。

西面第三骏——“白蹄乌”,平薛仁杲时所乘。李世民赞曰:“倚天长剑,追风骏足,耸辔平陇,回鞍定蜀。” 

《步辇图》卷,唐,阎立本作,绢本,设色,纵38.5cm,横129cm。

此画面描绘的是唐贞观十五年(公元641年)身穿窄袖锦袍的松赞干布使臣禄东赞向唐太宗请婚的生动场面。


彩绘陶戴帏帽女骑俑(唐显庆二年,657年)。1972年陕西礼泉张士贵墓出土。整件器物造型生动、线条流畅、题材特别,是对唐代女性追求自由生活的真实写照,也映衬了马上女子的时髦和秀美。


红衣舞女壁画(唐显庆三年,658年)。1957年陕西西安执失奉节墓出土。舞女头梳高髻,身穿敞胸窄袖衫,下着红白长褶裙,手执披帛,舒展双臂,缓步起舞,表现的是唐代“巾舞”的形象。执失奉节,字履贞,官至常乐府左果毅都尉,贞观二十一年曾跟随毕国公阿史那社尔平参与平定龟兹战役(昆丘道行军)。其父执失思力,原为东突厥执失部酋长,后归降唐朝,封左骁卫大将军,并娶唐高祖之女、唐太宗之妹九江公主为妻,官拜驸马都尉,封安国公。此后多次随军征战,先后大败吐谷浑、吐蕃、薛延陀。


玄奘题名石佛座(唐龙朔二年,662年)。1956年陕西铜川玉华寺遗址采集。台座侧面刻有“大唐龙朔二年三藏法师玄奘敬造释迦佛像供养”共20字。石佛座所在的玉华寺本是唐的一处行宫,永徽二年废宫为寺。显庆(公元659年)四年十月,玄奘自请离开长安进住玉华寺译经,直至麟德元年(公元664年)二月在此圆寂。


“翟那宁错母康波蜜提”墓志砖(唐麟德元年,664年)。新疆吐鲁番出土。此为中亚康国人的墓志,既仿效了汉文直书,又保持了西域从左到右的书写习惯。

彩绘釉陶文吏俑

唐·麟德元年(664年),1972年陕西省礼泉县郑仁泰墓出土 ,高69厘米。此俑头戴平巾帻,容貌清秀,有髭须。身穿宽袖外衣,领、袖与下襟均饰织锦花边,外套桶裆衫,下着白色裳,宽腿裤,脚穿高头履。衣冠全部影绘贴金,再现了唐时期班上文官的风貌。墓主郑仁泰参加过李洲的晋阳起兵和唐太宗发动的玄武门之变,曾为凉州刺史,被授右武侯将军,加上柱国,是唐初的一位重要人物。


吹排箫乐伎壁画(唐总章元年669)。1956年陕西西安李爽墓出土。李爽在玄武门之变前曾在齐王李元吉府上任典签(掌宣传书教,从八品下),后官至银青光禄大夫、守司刑太常伯(即刑部尚书,正三品)。永徽年间担任御史大夫时,曾揭发权臣褚遂良的贪贿行为,看来骨头还是蛮硬的。


彩绘陶打马球女俑  唐 神龙二年(706年),1958年陕西西安韦泂墓出土。马球运动风靡唐代宫廷与民间。这项运动一般分为两队,每人骑马执鞠杖争击一球。球场置球门,以杖球入门为胜。这组陶俑手中的木质鞠杖已朽失。



此组陶俑远不及我在巴黎16区离铁塔不远处的集美博物馆看到的一组六件彩绘陶打马球女俑生动。

颜色鲜艳,造型生动,看到的时候觉得眼前一亮。马匹肥硕,身姿矫健,皆作腾空状,马尾被束着,扬在空中。女子们束发成单髻或双髻,身着胡衫、长裤和靴子。她们骑在马上姿态各异,或侧身,或前倾,一手牵着缰绳,一手作握杆击球状。


1957年陕西西安唐开元十一年(723)右领军卫大将军鲜于廉墓出土的几件顶级陶俑:

三彩釉陶骆驼载乐俑。骆驼昂首挺立,驮载5名汉、胡成年男子。胡人居中,为舞者,其余4人围坐演奏。此俑巧妙地夸张了人与驼的比例,造型优美生动,釉色鲜明润泽,代表了唐三彩的最高水平。


三彩胡服牵马俑。头戴幞头,微向左侧偏转,神情泰然,异常生动。身穿浅黄色翻领窄袖袍,中腰束带,为唐代风行的胡服。俑上身微前倾,双手高低错落,体态逼真。


三彩釉陶胡人骑卧驼俑。此俑以写实风格塑造了一胡人骑于卧驼上牵缰起身的瞬间形态。驼首高昂为唐代骆驼雕塑的典型特征。


三彩釉陶三花马 高54.6厘米,首尾长54.5厘米,马头向左侧视,通身白色,鬃上剪三花,马鞍上披着深绿色绒毯状鞍袱,胸前和鞍后均络绿色革带。胸前的带上饰有金铃,金铃间饰有黄点的蓝色流苏;鞍后皮带两侧各饰杏叶形垂饰5枚,革带交结尻上,交结处饰有杏叶形垂饰4枚。头上辔饰俱全,嘴角两侧带有角形镳,口衔勒,笼头上的装饰与胸股装饰相同,皮带饰黄色花朵。


绿釉陶男俑。这对俑被认为是参军戏俑。参军戏以说白为主,诙谐戏谑,在唐代非常流行。


牵骆驼黄釉陶俑。


三彩镇墓兽




描金石雕武士俑(唐开元二十八年,740年)。1958年陕西西安杨思勖墓出土。两俑均系大理石质,有贴金,多剥落。均立在方形座上,头戴幞头,身着圆领宽袖长衣,腰束黑带,前襟撩起掖于带内。下着袴,足穿黑靴。其中一俑双手胸前抱拥一套兵器,腰间左右佩戴一套兵器。另一俑亦腰间左右佩带兵器,但右手于胸前执一杆形物,因上下均残,究系何物不详,左手抚剑。从两人的装束和佩带物来看,应是墓主的侍从。墓主杨思勗,唐玄宗时期的亲信宦官,早在玄宗为临淄王时,就追随参与了诛灭中宗皇后韦氏的宫廷政变。玄宗即位后,杨屡总兵权,残忍好杀,以军功官至一品。


便服男陶俑。唐·开元二十八年(740年),1958年陕西西安杨思勖墓出土,高52.5厘米

唐朝受外来文化影响,男子服装一改褒衣博带、高冠革履的传统样式,而把头戴幞头、身着圆领袍服、脚穿高制靴作为最流行的着装,称之为“常服”。除了重大典礼活动外,上自皇帝贵族,下至百姓奴姆,都着此装束。此俑即着常服。其基本形制是圆领、窄袖,襟已没有边缘,长及于足部或膝下,穿着者的高低贵贱主要靠袍服颜色来区分,或以纹饰、佩饰、质料来分别等级。中唐以后,服式渐宽松,以大袖宽身袍服为常式。唐代楼头、袍、靴等服制影响到了宋代、明代,对朝鲜、日本的服饰也产生了重要影响。


嵌螺钿花鸟人物纹青铜镜,唐至德元年(公元756年) 照面用具 1955年河南洛阳涧西唐墓出土 直径23.9厘米 圆形,圆钮,纹饰华美,以螺钿镶嵌而成,螺片光泽莹润。镜钮上方正中位置是一棵花树,右边树梢上悬一轮明月。钮两侧各有一位身着宽袍大袖的男子坐于树下,他们伴着清风明月、落英缤纷、禽鸟啾啾,一人弹阮,一人把酒欣赏。执杯人面前有一盆一壶,身后立有侍女。在钮的下方,山石、水池错落,并有禽鸟起舞。螺钿人物的衣饰、禽鸟的羽翼刻画细致清晰。钮上所嵌螺钿已失。

螺钿镜是唐代特种工艺镜,即在青铜镜的背面用漆粘贴螺蚌贝壳薄片,然后打磨刻画出各种纹样。螺钿镜流行于盛唐及稍晚时期,


《多宝塔碑》拓片 颜真卿 书 唐 天宝十一年(公元752年)


《玄秘塔碑》拓片 柳公权 书 唐 会昌元年(公元841年)


《苦笋帖》卷  唐 怀素 书

绢本,墨迹,草书,纵25.1厘米 , 横12厘米 ,2行,14字,无年款。两行十四字:“苦笋及茗异常佳,乃可径来。怀素上。”翻译成今天的语言就是说:“刚挖了些苦笋,摘了些新茶,口感特别好,你赶快来。怀素敬上。”。从此帖看亦是多用枯墨瘦笔。尽管笔画粗细变化不多,但有单纯明朗的特色,增强了结体疏放的感觉,与其奔流直下、一气呵成的狂草书势相得益彰,《苦笋帖》是 怀素传世书迹中的代表作。 


《五牛图》 唐朝韩滉创作的黄麻纸本设色画 纵20.8厘米,横139.8厘米,在横卷上画了五条神态、性格、年令各异的牛。从右至左,首匹为棕色老牛,描绘成一边咬着东西一边在杂木旁蹭痒痒的情状,意态悠闲;次为黑白杂花牛,身躯壮大,翘首摇尾,步履稳健;第三匹为深赭色老牛,筋骨嶙峋,纵峙而鸣,白嘴皓眉,老态龙钟;第四匹为黄牛,躯体高大,峻角耸立,回首而顾;第五匹牛,络首而立,体态丰厚,凝神若有所思,双眼流琢出倔强的个性。《五牛图》画卷上无作者名款,在拖尾的后纸上有赵孟頫、孔克标、项元汴、弘历、金农等自元及明至清十四家题记。乾隆在画中的题诗是“一牛络首四牛闲,弘景高情想象间;舐龁讵唯夸曲肖,要因问喘识民艰”。

《金刚经》卷首《释迦说法图》版画,原物1900年发现于甘肃敦煌莫高窟,现藏英国不列颠博物馆。该经由王玠出资雕印于唐咸通九年(公元868年),是世界上现存最早有确切纪年的印刷品。其版画、经文精美,足见刻印技术已相当成熟。


秘色葵口瓷碗  唐咸通十四年(公元873年) 高7.1厘米、口径25厘米,底径10.5厘米。1987年陕西省扶风县法门寺塔地宫出土。

敞口,折沿,收腹,平底,底部留垫烧痕。造型简洁,通体素面无纹,釉质匀净,肥润晶莹,深沉雅致。外壁不黏贴着出土时的包装残纸,尚存唐代仕女形象。法门寺相传始建于东汉,唐时建有护国真身宝塔及地宫,供养佛指舍利。地宫中的许多文物是唐皇室供奉的,其中的秘色瓷是作为贡瓷的越窑精品,属宫廷专用。在地宫出土的《衣物帐》上明确记录“……瓷秘色碗七口,内二口银棱,瓷秘色盘子、叠子共六枚”,此碗为这批秘色瓷器之一。


钱鏐铁券。唐 乾宁四年(897年)

钱鏐(852—932年),吴越国的创建者,杭州临安(今浙江临安)人,曾任唐振海、镇东节度使。这是唐昭宗赐给钱鏐享有“死罪免死”特权的铁券。


绯红地连枝葡萄纹绫,1982年青海海西州都兰出土

鎏金立凤植物纹银饰

1982年青海海西州都兰热水吐蕃墓出土,青海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藏,目前正在国博“古代中国”基本陈列中展出,是一木制容器上的鎏金银片饰,出土时已被压碎,经过对容器的复原,整理出若干件成型鎏金银制片饰。


花釉四耳瓷罐 盛器  高38.3厘米、口径16.1厘米

此罐器浑厚丰满,施黑釉,黑釉上的几块蓝斑纹,蓝中闪白,飘忽不定,自然流淌,这种花釉瓷有“唐钧”之称。唐代花瓷的成功烧制,为宋代钧窑的出现及花釉制品的成熟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青釉褐彩诗句瓷壶 盛器 1983年湖南长沙望城出土 高19厘米、口径9.5厘米、底径9.5厘米。敞口平展,颈较长,短流,腹作瓜棱形,弓形鋬,平底。青釉,流下腹部有褐彩题诗:“去去关山远,行行湖地深。早知今日苦,多与画师金。”

三彩釉陶方柜 唐 明器 1955年陕西省西安市唐墓出土 高13.5厘米、长16厘米、宽12.1厘米。

  该器仿照日常生活中的方柜,用于随葬,是三彩制品中少见的器物。

白瓷砚 唐 文具 1957年河南省陕县唐墓出土 高7.2厘米、径14.8厘米。

  此砚圆形,砚面突出、无釉,以利研磨,周围是一圈存储墨汁的凹槽。砚底部由21个兽蹄形组成镂空圈足,因这种形制好似古代四面环水的辟雍,故名“辟雍砚”。

白瓷莲瓣座灯 唐 照明用具 1956年河南省陕县唐墓出土 高30.5厘米

  战国秦汉时期多用铜灯和陶灯,魏晋以后,瓷灯开始流行。北朝时期(公元42O~581年)的白瓷,白中泛青,尚处于初级阶段。唐代的白瓷生产技术明显提高,这件白瓷灯台原料优良,工艺讲究,釉色莹润光洁,通体白玉般的色泽使造型更显稳重。


花釉浇壶 唐 1956年河南省陕县刘家渠唐墓出土 高30.9厘米、口径6~10.6厘米、底径9.1厘米

青瓷葫芦尊 唐 盛器 1956年河南省陕县唐墓出土高17.6厘米、口径2厘米、底径7.4厘米

  该器呈葫芦形,造型别致,釉色晶莹。


蓝釉陶驴 唐 明器 1956年陕西省西安市小土门出土 高23.5厘米、长26.5厘米。

  陶驴全身施蓝釉,鞍鞯勒饰俱全。形态生动,虽未提腿扬蹄,但它那昂首的姿态及抖擞的精神,似乎正引颈长嘶,备鞍待发。 最为珍贵的是它全身施蓝釉。在唐代三彩陶器中,黄、绿、白三种釉色最为常见,蓝釉器则少见,蓝釉俑就更少。蓝釉出现于盛唐时期,其氧化呈色金属主要是钴。唐三彩中蓝釉的出现,是此后中国瓷器使用青花釉料的先导。

  最为珍贵的是它全身施蓝釉。在唐代三彩陶器中,黄、绿、白三种釉色最为常见,蓝釉器则少见,蓝釉俑就更少。


黑釉三彩马  唐 高66.5厘米 长84厘米 1972年河南省洛阳关林出土。四足挺立,头颈上昂,眼视前方。全身黑色,唯马面、鬃、背、尾、蹄为白色,间施酱黄色花斑,马鞍鞯为绿、黄、白三色相间,背垫褐色釉的革带为饰,革带系绿色或棕色的圆形骑马浮雕垂饰15枚。在唐三彩中实属罕见,是文献中"龙种神驹,四蹄踏雪"的艺术再现。并且膘肥雄浑,造型雄健有力,鞍鞯俱全,体态雄健,气势雄伟,色泽质感及姿势神态均取得了力与美的和谐统一,华丽的装饰与黑色相配更加显得醒目明快,处处都透出一种内在的、真实的美。


鎏金葵口三足狮子纹银盘 唐 高6.7厘米,口径40厘米 1957年陕西省西安市八府庄东北出土

盘作六曲葵花形,敞口,圆唇,浅腹,宽折沿,下有三足,呈卷叶形。盘心捶揲行狮,狮回首怒吼,颈披长鬣,尾部上翘,腿有肘毛。折沿亦饰捶揲花卉,共六组。纹样皆鎏金。雄狮形象逼真,肌肉饱满,孔武有力,姿态威猛雄沉,极好的表现了百兽之王不可一世的气派。纹样布局疏朗有致,盘心仅饰一狮,主题突出。捶揲技艺高超,充分显示了盛唐工艺美术的独特风格。


南禅寺在山西五台县西南。大殿建于唐建中三年(公元782年),但经后世多次修葺,是中国保留下来最早的一座木结构建筑。


佛光寺在山西五台县豆村。大殿建于唐大中十一年(公元857年),是中国仅存的唐代木结构建筑原作,以斗拱雄大、出檐深远、屋顶平缓为其特征。

鎏金银香囊 

熏香器 

1963年陕西省西安市东南郊沙坡村窖藏出土

直径4.8厘米

该香囊由两个半球组成,有子母口可以扣合。下半球内装有两个同心圆机环和一个盛放香料的香盂。大的机环与外层球壁连接,小机环分别与大机环和香盂相连。使用时,由于香盂本身的重力作用和两个同心圆机环的机械平衡,无论香囊如何滚动,里面的香盂都可以保持水平状态,香料不会倾撒。香囊外壳通体透雕花鸟纹饰,不仅美观,香气也通过这些镂空散发出来。香囊上有链条,上部有弯钩,这样既方便佩戴身上,也可以悬挂室内帐中。同出共4件,体形大小基本相同,应该是一个人或一个作坊制作的,年代至晚在8世纪中叶。


《簪花仕女图》(摹本)由唐代周昉绘,是目前全世界范围内唯一认定的唐代仕女画传世孤本。除了唯一性之外,其作品的艺术价值也很高,是典型的唐代仕女画标本型作品,能代表唐代现实主义风格的绘画作品。画中描写的是唐代当时贵族妇女的日常生活,说明唐代的社会政治比较开明,本卷工笔重彩描绘簪花仕女五人,执扇女侍一人,点缀在人物中间有猧儿狗两只,白鹤一只,画左以湖石、辛夷花树一株结束。


 琉璃釉兽头 黑龙江宁安渤海上京城遗址出土


唐写本《大般若波罗蜜多经》 唐 玄奘 译,敦煌莫高窟发现




隋唐时期百姓的通行证“过所”,这是大唐九年(公元855年)越州都督府何尚书省发给日本僧人圆珍的过所。




鉴真(公元688--763年),扬州江阴(今江苏扬州)人,唐代赴日传法名僧。自公元724年(唐天宝元年),鉴真应邀东渡日本弘法,前四次因地方官阻扰和风涛险恶,都未能成行。第5次遭遇飓风漂流至海南岛,并双目失明。但他百折不挠,753年冬再次东渡,终于在次年3月抵达日本首都奈良。鉴真带去许多佛教典籍和工匠,成为日本律宗始祖,在奈良建律宗的总本寺唐招提寺,并在医药、书画、建筑等方面传播唐代文化。(日本便利堂出版)



     安史之乱后藩镇割据、宦官专权导致国力渐衰,中后期经唐宪宗元和中兴、唐武宗会昌中兴、唐宣宗大中之治国势复振。878年,爆发黄巢起义破坏了唐朝统治根基,907年,朱温篡唐,唐朝覆亡,中国进入五代十国。


鎏金青铜衔门环铺首 前蜀(公元891--925年)成都出土。墓主为前蜀建立者


孔雀蓝釉陶三系瓶,闽(公元893-945年)1965年福州刘华墓出土。墓主是闵王王延钧之妻。这件陶瓶的造型、釉色和腹部贴饰的纹饰都与在今伊朗发现的9-10世纪的伊斯兰式样的釉陶瓶相同,应该是波斯制品。


鎏金铜观音造像。吴越(893—978年),1958年浙江金华万佛塔塔基出土。通高38.5厘米、底座宽20厘米、代光高 39.9厘米。造像上的观音坐于假山之上,神态宁静安详,造型优美自然。观音头顶花冠,冠前正中为化佛,头微低,右腿抬起,置于石座之上,左腿自然垂落。右侧石座下置一净瓶。身后圆形背光,外缘上、左、右各饰一火焰。这类观音造像又被称为水月观音。观音以自然舒适的姿态坐于岩石上,表现了他居住在落迦山谷中的形象。生活在8世纪末的画家周昉在普陀落迦观音图像的基础上创作了水月观音,以水、月、圆光、竹及思维相的观音为主要元素。一级甲等文物,是罕见的五代铜制水月观音造像。


白瓷茶具及陆羽像,五代(公元907--960年)传河北唐县出土。这是一套随葬茶具明器。风炉和茶鍑是煎茶用煮茶器,茶瓶用于点茶;茶臼研磨茶末,渣斗亦称唾盂,用来盛茶滓。


陆羽像

陆羽著有中国第一部关于茶的专业书籍《茶经》,自唐代后期起,陆羽被当作荼神供祭。


青瓷四系盖罐  南汉(公元917-971年)


彩绘浮雕武士石刻后唐 同光元年(923年)

高113.5厘米、宽58厘米、厚11.7厘米

1994年河北曲阳王处直墓出土

此像1994年被盗,1999年的最后一天其中的一块终于浮出水面,当时是香港的一家艺廊委托佳士得拍卖行拍卖。经过努力,此雕刻成功索回。另一件由美国收藏家安思远先生无偿捐献。至此,两块“海归天王”安静的待在国家博物馆,供国人凭吊。两位武士身材魁梧,四肢粗壮,膀大腰圆,表情十分严肃,瞪着的双眼和倒立的双眉露出一股威严的气势。

其一,武士戴着头盔,这种头盔在古代有一个专门的名称,叫“兜鍪(dou mou)”,头盔两边还有两片翻起来像帽翅一样的东西,这叫“顿项”,它和头盔是一体的,主要起保护脖颈的作用。武士身穿铠甲,在胸前两侧各有一个圆护,俗称护心镜。铠甲外有披膊,好像披肩似的。双手持一把宝剑,剑锋向下,插在一朵莲花上。此外在武士的肩膀上趴着一条龙,龙嘴里含着一颗宝珠,武士的脚下踩着一只梅花鹿。

其二,肩卧彩凤,凤含宝珠,脚踏神牛,神牛图像栩栩如生。


白瓷枕  吴 大和五年(公元933年)


南唐(937年-975年) 顾闳中 绘《韩熙载夜宴图》,原作藏故宫博物院


舞蹈陶俑 南唐 保大元年(公元943年),1950年江苏南京李昪陵出土,,墓主是南唐的建立者。


“都省铜坊”青铜镜,南唐 保大十一年(公元953年)1957年安徽合肥姜妹婆墓出土。镜背字款说明,此件产自官营手工业作坊“都省铜坊”,制作者是房宗。官府作坊的产品主要供贵族、官员和军队消费。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