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 报道线粒体DNA γ-多聚酶基因(POLG)突变所致线粒体病的临床、病理和基因改变特点。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2年4月至2018年1月在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就诊的来自不同家系的5例线粒体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对患者进行肌肉/神经活体组织检查(活检)和靶向二代测序基因检测。 结果 5例患者中男性3例,女性2例。2例显性遗传,3例呈散发或隐性遗传。发病年龄在15~40岁,病程1~26年。其中1例表现为不典型感觉性共济失调神经病伴构音障碍及眼外肌麻痹综合征伴随心脏预激综合征;有2例和1例分别表现为常染色体显性和隐性遗传性进行性眼外肌瘫痪叠加综合征;1例表现为认知发育延迟伴感觉神经病。伴随肌肉损害的4例患者肌活检均可见线粒体肌病的病理改变。表现为认知发育延迟伴感觉共济失调神经病患者的腓肠神经活检示慢性轴索性神经病。POLG基因在3例散发/隐性遗传患者为复合杂合突变,在2例显性遗传患者为单一杂合突变。其中c.914G>A、c.924G>T、c.1612G>T、c.1613A>T、c.1790 G>A和c.3002delG为尚未报道的新突变。 结论 POLG基因突变可导致不同的临床谱系。在POLG相关的线粒体神经肌肉病中,眼外肌瘫痪、肢体力弱和感觉轴索性周围神经病常见。新发现的POLG基因突变扩展了该基因的突变谱。 线粒体病是因线粒体DNA(mitochondrial DNA, mtDNA)或核DNA(nuclear DNA, nDNA)的遗传缺陷引起线粒体氧化磷酸化功能障碍、ATP合成不足,而引起的一组可累及多系统的疾病。常见的线粒体病亚型如线粒体脑肌病伴高乳酸血症和卒中样发作(mitochondrial encephalomyopathy,lactic acidosis,and stroke-like episodes,MELAS)、肌阵挛性癫痫伴破碎红纤维(myoclonic epilepsy with ragged-red fibers,MERRF)的常见突变类型为mtDNA的点突变;而Kearns-Sayre综合征(Kearns-Sayre syndrome,KSS)和慢性进行性眼外肌瘫痪(chronic progressive external ophthalmoplegia, CPEO)的常见突变类型为mtDNA的大片段缺失。mtDNA片段缺失包括单一缺失和多发缺失,其中多发性片段缺失多为参与mtDNA复制或修复的nDNA缺陷导致的继发性改变,包括POLG[γ-多聚酶(polymerase gamma)]、ANT1、C10orf2、TP等核基因[1]。POLG编码DNA多聚酶γ,是线粒体内唯一的DNA聚合酶,由POLG(POLG1)基因编码的一个催化亚基(p140)和由POLG2基因编码的两个辅亚基(p50)组成。POLG基因突变将导致DNA多聚酶γ的催化活性、持续合成能力以及与DNA结合能力严重下降,影响mtDNA的保真性复制以及mtDNA结构完整性的维护,导致mtDNA的多发性片段缺失、多发点突变或拷贝数量减少、线粒体功能异常从而引发线粒体疾病[2]。自2001年Fadic等首次发现POLG基因突变造成的进行性眼外肌麻痹(progressive external ophthalmoplegia, PEO)之后[3],相继有文献报道POLG基因突变可导致常染色体隐性PEO(arPEO)和显性PEO(adPEO)[3,4]、感觉性共济失调神经病伴构音障碍和眼外肌瘫痪(sensory ataxic neuropathy,dysarthria and ophthalmoparesis,SANDO)[5]、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性共济失调[6,7]、脊髓小脑性共济失调伴癫痫[8]等多种表型。但到目前为止,国内罕有POLG基因突变所致病例的报道。在此我们报道5例POLG基因突变所致线粒体疾病患者,并分析其临床、电生理、病理和基因突变特点。资料和方法 一、临床资料 结果 一、患者临床资料 讨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