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名流的一场诗意狂欢,第一行书背后,竟藏着这样的风流韵事。 永和九年,王羲之在会稽山阴的兰亭,组织了一场风雅集会。 清幽的山水、秀丽的风景吸引了司徒谢安、辞赋家孙绰、矜豪傲物的谢万、高僧支道林等社会名流的捧场。 当然,羲之家的几个孩子献之、凝之、涣之、玄之也跟随父亲出来了。 江南三月,通常是细雨绵绵的雨季,而这天天气格外晴朗,崇山峻岭,茂林修竹,惠风和畅,溪中清流激湍,潺潺流水声听得人神清气爽,山间的景色更是恬静宜人! 为应上巳日的习俗大家用香薰草蘸水洒身上,或沐浴洗涤污垢,在春意绵绵的大好时节里,祈求着消除病灾与不祥。 为了活跃气氛,有人想出了流觞曲水的玩法儿。 大家散坐在蜿蜒曲折的溪水两旁,然后由书僮将斟酒的羽觞放入澄澈的溪中,让其顺流而下,若觞在谁的面前停滞了,谁得赋诗,若吟不出诗,则要罚酒三杯。 途中,觞在王献之面前停了下来,不满十岁的他憋了半天,愣是没做一句来,也被罚了酒。 这次兰亭雅集,有十一人各成诗两首,十五人成诗各一首,十六人做不出诗各罚酒三杯。 四十二人的风流集会与美好时光,不知不觉地就在曲水流觞和饮酒作诗中悄然流逝。 为了把这些酒后佳作保存下来,大家打算把诗汇总,编撰成集,以此纪念此次盛事,也给后人留个念想。 可光有诗,谁来做序呢?于是有人起哄推举聚会召集人、德高望重的王羲之写一序文,记录这次的雅集。 半醉半醒的王羲之也不推脱,乘着酒兴,用鼠须笔在蚕纸上,即席挥洒,心手双畅,写下了二十八行,字字遒媚劲健、有如神助的三百二十四字。 这就是被后人誉为“天下第一行书”的《兰亭集序》了。 酒后神笔,妙在哪里? 据说,该序是当年王羲之一挥而就草拟的一篇序文。第二天羲之准备抄写成正稿时,反复抄写都觉得气韵布局和笔画结构都不如草稿。 他又是惊奇又是苦恼:一是为自己的书法所惊喜,二是草稿太多涂改,不好拿去见人啊! 犹豫之下,最后还是挑选一份正式稿拿去作序,把草稿也保留了下来,传给了自己的儿子王献之。 说起《兰亭序》,不能不提其中的重字了,其文及款字中共出现21个“之”字,字字不同,各逞美态。 短短三笔,变化无穷,涂抹也成艺术。因兰亭序是醉酒之笔,所以其中的错字、涂抹痕迹也很多,把涂抹也玩成了艺术。 ![]() 酒后真言,情深意浓,《兰亭序》可谓用情至深! 唐太宗因爱《兰亭序》,与自己合葬在了昭陵。 即使今天见不到真迹了,但从后人摹本中我们仍然能在行文中的多处涂改里,看到王羲之酒后吐纳的那份掖不住的喜与藏不掉的愁。 在《兰亭序》开篇,我们读到的尽是美好愉悦,天也清朗,风也和畅,宇宙是那么大,万物是如此盛,眼前的一切都是如此美好。 这份舒畅的心情,让在丧乱年代长大的王羲之,很少能拥有,所以倍感珍惜的。 但到了《兰亭序》后半段,羲之却再也抑制不住心中的那抹忧愁。 他说:人与人相交往,很快便度过一生,每当看到古人对生死发生感慨而悲伤。 王羲之对生命无常的惋惜,全在这悲喜交集里的感慨里了。 所以时至今日,我们在他的行笔中,依旧能闻到,那遥远的时代里飘出的阵阵浓重且蕴含了三分喜悦一分哀愁的酒香、淡淡温雅香薰味儿,看到附着在行云流水中的畅快与凝重之情!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