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汉族兴衰史(14)汉武大帝之匈奴篇中

 繁星1 2019-04-10

(二)汉匈大战

       刘彻统治的汉朝有5000万人口,却要以“和亲”这种类似以朝贡的方式向只有大概300万人口的匈奴换取边界和平(匈奴人口不可考,综合各种因素推测约在200至500万之间),即便如此屈辱的方式也不能换来真正的和平,刘彻决定以战争的方式解决匈奴问题。

       公元前133年,大行王恢先汉武帝献策:令雁门郡马邑人聂壹假装逃亡匈奴,向单于献马邑城,诱单于带兵进马邑,汉大军在马邑设伏,一举击溃匈奴单于。刘彻对匈奴战争的前期准备也已经做好,即接纳王恢计策。此时汉朝有大量军马,且已经制造出冠绝天下,在中国使用长达千年的钢铁利器——环首刀,汉骑兵装备长度超过一米的环首刀对抗匈奴的青铜弯刀已经占了很大优势,青铜容易折断,弯刀可以减少刀身所承受的冲击力,避免折断。环首刀则没有这种顾忌,兼具砍、刺功能,相对于青铜器,环首刀称之为霸刀更适合。但汉朝骑兵骑射能力及骑兵速度依然比不上匈奴骑兵。(此时还没有发明马镫,骑兵无法解放双手,基本都是一手握缰绳,一手持刀剑之类的兵器,所以此时的骑兵都属于轻骑兵,格斗、冲阵能力不是很强,主要发挥速度优势进行突袭,所以匈奴骑兵虽然强悍,攻城拔寨的能力却很弱。)

      马邑人聂壹诈逃至匈奴,见军臣单于(冒顿之孙),称有内应在马邑城,若单于出兵,定可里应外合得到马邑这个重镇。军臣单于中计,帅十万骑兵越过长城向马邑进军。

       汉武帝命护军将军韩安国、骁骑将军李广、轻车将军公孙贺帅主力部队埋伏在马邑附近,将屯将军王恢、材官将军李息帅三万军埋伏在侧邑,准备等匈奴主力过后截断匈奴的粮草部队。各路军队总共三十万人,准备以举国之力歼灭军臣单于。

       军臣单于快接近马邑时,见牛羊遍野,却无人放牧,心生疑窦,遂攻击附近的一个小堡垒,堡垒长官惧惧死而向单于告诉汉军的计划。军臣单于听后大惊,认为这个小官吏是上天派来救自己的,遂封这个小官吏为“天王”,即帅大军退回草原。马邑之谋彻底失败。

       刘彻大怒,将王恢下狱,王恢死于狱中。王恢死的一点都不怨,如此事关国家生死的绝密事件,居然一个小官吏都能够知道,谋划如此不周密,导致汉军耗费大量人力物力而一无所获,且马邑之谋失败,匈奴与汉朝爆发全面战争,匈奴的骑兵游弋以整个长城边上,伺机侵攻边界,杀掠边界居民,尤其河南的匈奴骑兵直接威胁到首都长安的安全。

       公元前129年,刘彻起四路大军北上反击匈奴,任卫青为车骑将军由上谷出兵,骑将军公孙敖由代郡出兵,轻车将军公孙贺由云中郡出兵,骁骑将军李广由雁门出兵。

      卫青的三姐卫子夫本为平阳公主(刘彻姐姐)的奴婢,被刘彻看上,带回宫中,备受宠爱,后来还成为皇后。卫青因此而成为侍中(在皇帝身边的官吏),卫青的才能也得到刘彻的赏识,迅速升迁,后为车骑将军。

      四路大军北上作战,公孙敖被匈奴大败,汉军死者七千多人,公孙敖帅余部逃脱。李广所部在途中被匈奴团团包围,李广将战车围起来阻挡匈奴骑兵的冲击,率部力战,终因寡不敌众,全军覆没,李广被匈奴生擒,匈奴在回军的路上被李广乘隙逃脱。公孙贺北上途中连匈奴人的影子都没看到,直到军粮不继而不得不回军。卫青这一路同样没有找到匈奴的主力部队,但卫青的运气比较好,斩了七百个匈奴人。(可能是某个匈奴小部落来不及撤退或者迁移的时候撞到卫青的枪口上)

      此次作战汉军惨败。原因是汉军的战术及军制不适合,汉军以步兵、车兵、骑兵混编,速度不快,进入草原作战后,粮草部队行动缓慢,更加拖慢了军队的行军速度。汉军习惯寻找敌人主力进行军阵战斗,战车冲锋,步兵紧随其后,骑兵掩护两翼。这种战法匈奴人可以轻松应对,只需派出侦察骑兵即可掌握汉军动向,兼寻找进攻机会。若汉军军阵齐整,匈奴则避战,若找到可乘之机,即可发挥骑兵的速度优势,调集优势兵力包围汉军,大概公孙敖和李广的部队就是这样被击垮的。汉军若想战胜匈奴,必须应用新的战术。

       前129年的战斗令汉军东方的两支大军重创,东方防务空虚,匈奴在前139年冬天大肆攻击东方诸郡,杀掠近万人,东方岌岌可危。刘彻不顾长安的安危,急调卫青部队防守东方,卫青带领三万骑兵救援东方,稳住了东方战线后,卫青帅军到长安东北方、黄河东边的云中郡,此时东方战线处于防御状态。

       马邑之谋和前139年的战争失败并没有让刘彻灰心,他也不能灰心,他是不能也不会向匈奴称臣的。他在巩固东方防线的同时也全力支持着卫青。

       前127年,车骑将军卫青谋划着一场大战役,其目标就是要解决悬在首都长安之上的达摩克里斯之剑——占据河南的楼烦、白羊王。(河南:黄河几字形的南部区域,此处水草肥美,游牧民族的草原天堂,且距离长安不远,时刻威胁长安的安全)有了去年北上失败的经验,卫青想出了一个策略。

       卫青不再从河南下面的北地郡出发,虽然北地的粮草补给等后勤支援很好,但匈奴会北撤而避战,孙子兵法总结的战争规律:攻敌必救之地。对于匈奴没什么用,他们没有什么必救之地,匈奴擅长游击战。毛泽东先生的“敌进我退、敌退我进、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游击战术或许得益于匈奴对汉朝的战术。卫青要解决匈奴游击战术的最好方法是歼灭匈奴的有生力量,逼迫匈奴进行阵地战。

      于是卫青从云中郡出发,隐秘的沿着黄河北方的草原西进,绕到楼烦、白羊王部落的后方,迅速占领高阙,切断楼烦、白羊王和北边右贤王的联系,再帅铁骑飞速南下,成功对河南进行包围。卫青军团占有兵力、装备、战术偷袭等优势。强弩压阵,重装战车在前,挥舞着环首刀的精锐骑兵掩护两翼冲向匈奴骑兵,万马齐喑中斩首数千,一举击溃楼烦、白羊王的军队,夺取牲畜数百万头,取得了河南之战的完胜,成功控制了河南要地。(此次战役卫青的战术是非常危险的,卫青是孤军深入到匈奴的腹地,若战术意图被匈奴识破,被包围的就不是楼烦王和白羊王,而是卫青军团了。)

      刘彻即封卫青为长平侯,食邑3800户。刘彻在河南朔方筑城,设朔方郡、五原郡,将天下刑徒迁徙到朔方,赦免他们的罪名,定居朔方,以防备匈奴,征发农夫将军粮源源不断的运送到朔方城,使朔方成为攻击匈奴的前沿阵地。卫青在此期间帅军攻击朔方附近的匈奴部落,巩固了朔方城的防务。

      该年冬天,军臣单于死,他的弟弟驱逐太子于单,自立为伊稚斜单于。太子于单逃亡到长安,投靠汉朝,刘彻封其为涉安侯。可惜于单过了几个月就死了,否则汉朝可以利用于单很好的分裂匈奴。

      前126、125年,匈奴对汉朝进行疯狂报复,分三路骑兵各三万人南下,抢掠汉朝东方的代郡、定襄郡、上郡,杀掠数千人,西边的右贤王也派兵侵扰朔方郡,杀掠甚众,然各路军队终不能夺汉朝城池。

       前124年。汉朝军队在防御匈奴南下、军粮物资补充完备之后,再次北上攻击匈奴。西边由车骑将军卫青为统领,帅三万军由高阙出发,游击将军苏建、强弩将军李沮、骑将军公孙贺、轻车将军李蔡跟随卫青。(汉朝的将军名很有意思,由其名大概可知统领的兵种或者主要职责。如强弩将军必定带领强弩兵,游击将军可能负责侦察和骚扰任务,对匈奴战争还设有搜粟校尉,任务就是找寻军粮)东边也派出军团北上作战。

      西边的右贤王认为卫青军团无法长途跋涉而进入他的领地,依然饮酒作乐。(冷兵器战争时期,长距离作战是非常困难的,军粮运输是有距离限制的,运粮部队使用大量人力、畜力,会消耗大量军粮,到一定距离后,军粮就会被运粮部队自身消耗殆尽。)然而卫青军团依然赶到右贤王部,右贤王醉,闻汉军杀到,大惊,帅亲信仓惶北逃,汉军轻骑校尉追赶数百里,没有追上。卫青部轻松击败右贤王溃散的部队,俘虏右贤王所部的诸小王十余人,人口15000,牲畜数百上千万头。

       卫青回军,至长城要塞时,刘彻已经派使者持大将军印绶在要塞等待卫青,封其为大将军(军队最高统领),增加食邑六千户,更将卫青三个小孩全部封侯。而东方军团无功而返。

   前124年的战役看似汉军大胜,其实不然,汉朝对匈奴的出击作战需要准备大量物资,卫青帅三万大军作战,后勤保障部队则需要十万人以上才能保证军粮供给,而匈奴部落占据如此广阔的草原疆域,汉朝如果继续以这样的方式和匈奴作战,匈奴未败时,汉朝就已经被这种军事补给拖垮整个国家经济。汉朝此时已经显示出疲态,刘彻开始卖官位和爵位以提高国库收入,连年征战引发徭役无度,此时的汉朝百姓再也比不上文景之治时的生活,可以说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当然这也不完全因汉匈战争引起,还有另外的原因。

  汉朝对匈奴作战急需一个能够改变这种胶着战况的将领出现,这个将领在下一篇文章中讲述。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