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用易经的图文并茂法解析坚白论01

 思东学园 2019-04-10

【原文】

 “坚白石三,可乎?”P37

曰:“不可。”

曰:“二,可乎?”P38

曰:“可。”

【文配图形式】

用易经的图文并茂法解析坚白论01

 

【图像解析】

存在环节:石为类名,属性是名与实抽象同一的形式。依据“三生万物”的大道理念和“白马非马”的表述规则,我们需要列举出三种不同的存在形式,作为可以直接指称的私名,从而与汉语逻辑规则即黑格尔创新出来的辩证逻辑规则强调的直接性和间接性层次一体的关系吻合起来。表明“坚“的图片是矿石,它的硬度比普通的石头要坚硬多了。表明”白“的图片是玉石,它自身具有不同的颜色,其中包括了白色的玉石。介乎于二者之间的图片是卵石(石子)

认识环节:紫色圆圈里面的人代表思维、思索问题的形态,实践结果得到了白和坚两种属性。

左边蓝色圆圈里面的内容是手触得坚,右边蓝色圆圈里面的内容是眼看得白,深浅两种蓝色表明动作的形式不同,由此构成实践环节的两种形式。眼看是直接形式,手触是间接形式。

思维规则:存在是一,认识是二

私名与类名构成了认识环节的层次结构,白和坚呈现出两种形式。逻辑结构是两个层次两种形式。与康德给出的菱形结构法吻合起来。

 

【原文】

曰:“何哉?”——理由根据在哪里?

曰:“无坚得白,其举也二;

【文配图形式】

理由根据之一:无坚得白

用易经的图文并茂法解析坚白论01 

【图像解析】

只有眼看的动作,人们只能得到玉石是白的结果。此时,由存在的石和认识得到的白构成了关系形态,即“二”可以,白色的石头存在,逻辑关系成立。

思维口诀:存在是一,关系是二。

“二”的哲学属性是“无定形”(依据古希腊哲学家阿那克西曼德的观点,“无定形”“无限者”)公孙龙解析的观点是“动态的关系”“变化的形态”。即实践的两种形式。眼看与手触不同,它直观可以判断出石头的颜色:是白色还是黄色、红色。

 

【原文】

无白得坚,其举也二。”

【文配图形式】

理由根据之二:无白得坚

用易经的图文并茂法解析坚白论01 

【图像解析】

只有手触的动作,人们只能得到矿石是坚的结果。此时,由存在的石和认识得到的坚构成了关系形态,即“二”可以,坚硬的石头存在,逻辑关系成立。

思维口诀:存在是一,关系是二。

“二”的哲学属性是“无定形”(依据古希腊哲学家阿那克西曼德的观点,“无定形”“无限者”)公孙龙解析的观点是“动态的关系”“变化的形态”。即实践的两种形式。手触与眼看不同,它需要触摸后进行分析、判断,然后才能得出“坚与不坚”的结果。通过对比分析,它可以得到矿石比普通的石子要坚硬一些的结论。

 

【原文】

曰:“得其所白,不可谓无白;得其所坚,不可谓无坚。而之石也之于然也,非三也?”

【文配图形式】

理由根据之三:白和坚与石的关系形态都是二,不是三

用易经的图文并茂法解析坚白论01 

【图像解析】

将眼看和手触综合起来,构成了实践的两种形式,对于石来说,白坚也是二。不是三。可见,石作为存在,它与认识的关系分为两种形式。直观形式是眼看,间接形式是手触。由此构成汉语逻辑的思维规则:存在是一,认识是二。存在和认识的属性不同,这是辩证逻辑的根基。

老子说,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存在无名,认识从起名分类开始。由此构成汉语逻辑的本质属性不是易经八卦中的“阴阳之道”,而是老子五千言论述的“有无之道”。白、坚就是分类认识得到的结果。起名是一一对应的形式,分类是把握石的不同属性。

认识环节:眼看和手触构成了认识的两种形式。直观反映和间接反思。

逻辑环节:存在和认识之间构成了矛盾关系。呈现出有无之道。

两个环节的本质属性都是“二”,符合辩证法强调的一分为二的结构方法。

整体的逻辑结构呈现出两个层次两种形式的对立统一关系。

这就是公孙龙论证的“坚白石三不可,二可”的真实内容。公孙龙是通过论证“坚白石”的矛盾关系,率先揭示出汉语逻辑结构的形态特点。它不是并列出现的“三”,而是内涵层次结构的“二”。

逻辑研究的对象与观点认识不同,它是看不见的关系形态。必须通过逻辑图像的形式,才能将真实的关系展示出来。企图通过理性思辨的认识方法把握逻辑关系,那是不可能的。因为关系的属性是虚无的,不可认识,不能言说的形态。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