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静物写生的多元化表达 本期精选:戴士和、刘昕、管朴学、崔小冬、李江峰、王琨、张立平、段正渠、陈钧德、朱春林、芃芃的静物作品。 戴士和 DAI SHIHE 熟悉戴士和的人都知道,他是个不停画笔的人,真正做到了笔不离手,无论是开会、聊天还是旅行中的间隙,他都掏出速写本或笔记本勾画眼前事物,他的这种做派是孤傲自信的表现,是对周围热闹的视若无睹、置若罔闻,也是一种心无旁骛,甚至不屑一顾,反之,他却获得了对许多新鲜事物的捕捉,在这个意义上,他的练手与练心是一致的,身在此处,心在对象。这种境界还练就了他内心的定力,回到他的作品中,我们便可看到不属于他独创但属于他独有的“日记体”。在这种日记体中,有被反复表达的室内景物,诸如工作室、书桌、窗下,更有他在各地所画的大量风物景观,这种日记方式就是一种人生。 ——范迪安 作品欣赏 春节的百合 2012年作 120*120cm 戴士和静物作品 2009年作 120*120cm 戴士和静物作品 2009年作 120*120cm 戴士和静物作品 2009年作 120*120cm 戴士和静物作品 2009年作 120*120cm 《开平冬至》 布面油画 110x100cm 2014年 立鱼干鲜河豚 2014年作 100*100cm 戴士和静物作品 2009年作 120*120cm 戴士和静物作品 2009年作 120*120cm 戴士和静物作品 2009年作 120*120cm 刘昕 LIU XIN 我喜欢画静物,不光是喜欢这些器物的外型和上面的雕刻画工,而是通过画这些有着岁月痕迹的老物件来和前辈手艺人和民间艺术家对话,揣摩他们揭示生命情感和内在真实的表现方法。我平静下来观察这些器物的表情,它已不是我笔下的简单对象,而是我要表现的心中之物。这些瓶瓶罐罐可以让我静下来听它们述说,这些器物上的岁月留痕和雕刻绘画道出了这些前辈工匠和手艺人穷尽一生对自己手艺的那份执着、那种神圣感。再则,静物因其静态的特质,可以让我自由组合及布置,实际上在摆放物件的过程中就已经融入了我的思想观念和审美意识及内心情感,然后再进行长时间的描绘,通过画面构成和色彩表达来创作出与观者真心交流的静物画作品。 ——刘昕 作品欣赏 《良宵 一》 布面油画 60x60CM - 2018 《良宵 二》 布面油画 60x60CM - 2018 《良宵 三》 布面油画 60x60CM - 2018 《良宵 四》 布面油画 60x60CM - 2018 《弥散 一》 布面油画 60x60CM - 2018 《弥散 二》 布面油画 60x60CM - 2018 《弥散 三》 布面油画 50x50CM - 2018 《弥散 四》 布面油画 60x60CM - 2018 《镜·物-1》 布面油画60x60cm - 2018 《镜·物-2》 布面油画60x60cm - 2018 管朴学 GUAN PUXUE 管朴学静物画的一个最大特征是它超越了对静物的一般再现,而进入一种“主体性”的自我表现。画面虽然还保留着那些常见的静物的意象,但画家要表现的却不只限于这些静止的“物”,或这些物的“静态”。从管朴学的静物画中我们所感受到的不是一种静态的美感,也不是不同的物器所给予我们的体量感或质感,而是一种在闪烁不定的光影中跃动的生命活力。我们透过那些玲珑的器皿,朦胧的花簇,斑驳的色块,不自觉地进入一种画家所营造的绚烂之境,晕眩于光影迷离的“色界”。而这也正是管朴学的艺术的魅力所在。 ——贾方舟 写生现场 作品欣赏 古林静物写生作品 2019年 古林静物写生作品 2019年
《四月》 160x200 cm 2018年
静物作品 静物作品 静物作品 红牡丹 2013年作 100*100cm 浴室中的牡丹 60x80cm 2016 崔小冬 CUI XIAODONG 小冬的用笔是值得一提的。他画中的精妙之处常常是既表现了对象的形色,又凸显出油料油色的光彩,二者浑然一体。 小冬的用笔常常表现为不事修饰的修饰,漫不经心的经心。笔拌和着油色,或涂抹、或挥洒、或堆砌、或描述,在具体的塑形之中,笔是隐没在颜色之中。而用笔着色、塑造刻画时,总要留下笔痕笔迹,具体的笔触总在运行之中表现着自身,并在这种与绘画动作和谐一体的对应关系之中带上当下的神情,这种笔神笔情常常超然于所绘对象之外而跃然布上。 ——许江 作品欣赏 静物写生作品 2019年 崔小冬静物写生作品 2018 崔小冬静物写生作品 崔小冬静物写生作品 崔小冬静物写生作品 崔小冬静物写生作品 崔小冬静物写生作品 崔小冬静物写生作品 崔小冬静物写生作品 崔小冬静物写生作品 李江峰 LI JIANGFENG 李江峰的画,不管是风景,还是静物,似乎都基于写生,但又与客体相差甚远。她摆脱了学院派的束缚,在写生过程中注重感性经验的发挥,一任自己的心性去抒怀,进行感发式的书写。她能把近景的葵花,画得那样的简约自在,那样地潇洒自如,那样地气象万千。此中带有东方式的神秘主义智慧的创造。 ——陶咏白 作品欣赏 《年年有鱼香》 60×80cm 2018年 《年味》 60×80cm 2018年 《水仙儿二》 80×60cm 2018年 《水仙儿三》 60×80cm 2018年 《芳韵二》 60×50cm 2017年 《芳韵三》 60×50cm 2017年 《芳韵六》 80×60cm 2017年 《芳韵七》 60X50cm 2017年 《芳韵十》 60×50cm 2017年 《芳韵十一》 60cmX50cm 2017年 王琨 WANG KUN 王琨的笔下,有一种气度。有一种不肯俯就潮流的,不甘心孜孜为利的态度,一种疏疏朗朗的画面的风采。中国笔墨里,多少种描,多少种皴法之上有更高的品位,比如说,笔墨间透出一种“浑浑噩噩”之气。那是造化本身的气韵,是常识常规之外的,更加原本的东西,更可宝贵的境界。并不是人人都能领略到,更不是人人都能传达出来。 王琨的画面上,随性之所至,疏疏朗朗,落落大方,不描摩不做作,既不投合市场添些细腻的局部,更不装疯卖傻、撒泼打滚。王琨脸皮没那么厚,他谨守着自己的真诚在画面上,舍不得用时尚妆点,坏了自己的平淡天然。 ——戴士和 作品欣赏 水仙3 70cm×50cm 2016年 花花世界 80x60cm 2018年 花世界 70x50cm 2017年 花世界之十一 2016年作 70x50cm 花花世界 80cm×60cm 2018年 花世界之八 50cm×70cm 2016年 花世界 70cm×50cm 2018年 花世界之二十四 2017年作 70x50cm 花世界之十八 2017年作 80x60cm 花世界之三 油画 70X50cm 2016年 张立平 ZHANG LIPING 近些年来,我的大部分作品都是在户外写生中完成的。画家们走出室外,在印象派兴盛之时已是家常便饭,在某些画家中似乎是一种生活状态,一直延续至今。近些年在国内,这种状态发展至一种现象。在我看来,直面自然、直面物象的绘画写生,总是比画照片来的亲切。更何况,在此过程中可能还有脱俗超凡的表现。对我而言,自然物象极富变化的关系常常使我激动不已,似乎更能找到“画”的感觉,也便是我常常把画笔投向那里的根源。虽则写生,实则是感受经验,感受心灵,感受许多没有界定的绘画过程。在前一、两年,我在台北和老家赤峰办过两个以“游情写意”为主题的展览,朋友说还是延续它吧。好在又有些新东西,但大都在走老路,长处短处确是一目了然。也好在画笔始终伴随左右,画新画、改旧画、进一步、退几步的事常有发生。想看想画的东西实在太多,当下的话题也只有通过用画来解答吧。 ——张立平 作品欣赏 《康乃馨与菊》 张立平 60x80cm 2018 《下午》 张立平 60x80cm 2018 《野菊》 张立平 60x80cm 2018 《一束玫瑰》 张立平 60x80cm 2018 古林写生作品 2019年 八仙花 80*80cm 2017年 红玫瑰 80*100cm 2017年 段正渠 DUAN ZHENGQU 段正渠用他特有的朴拙直率的语言,一次次述说着黄土高原那滔滔巨浪与莽莽大地,一幅幅表现陕北生活的作品,无论是人物、风景、静物,都深藏着他对那一片上地的无限柔情。 作品欣赏 有陶雁的静物 2007年作 50*60cm 有扑克牌的静物 1996年作 73*60cm 有琵琶俑的静物 50×60cm 2007 有古书的静物 45×55cm 2002 梨 46×55cm 1997 老书 46×38cm 1999 古陶片 50×60cm 2000 陶鸡 55×46cm 2000 有陶鸡的静物 55×46cm 2001 静物 50×60cm 2003 陈钧德 CHEN JUNDE “陈钧德的艺术是‘写意油画’的成功范例。他的作品充满了‘写’的兴味和‘生’的意趣,也创造了‘写’的个性笔调和‘意’的隽永内涵。在今天‘写意油画’成为中国油画一种新的文化自觉之时,更可见陈钧德先生作为拓路人和同行者的贡献。陈钧德先生的可贵之处在于他能够在现代化的生活沉潜中发现自然和生命的价值,并且用他独创的油画语言呈现给我们。他的艺术是用文人情愫书写自然生命的华章。” ——范迪安 作品欣赏 花果图2015 120×120cm 中国美术馆馆藏 木雕花草图 120cm×100cm 2016年
鲜花 布上油画 80x70cm 2015 花果图·色草柠檬 2007 雕像花果园 120*120 2013 陶俑百果图 120*120 2016 陈钧德静物作品 陈钧德静物作品 陈钧德静物作品 陈钧德静物作品 朱春林 ZHU CHUNLIN 春林常存感恩的心怀,以平衡的心态去礼赞那些美好的事物,远离幽暗,向往光明,他总能在平常人中发现人性的光辉,在普通事物中看到美的色彩,甚至于画大山水、乡间老农也具有那种宁静淡泊的空灵。 ——杨飞云 作品欣赏 芒果 2017年作 31*35cm 好茶 2017年作 31*35cm 银焰 2017年作 31*35cm 苹果 2017年作 31*35cm 丰收祭 130x112cm 布面油画 2016 芒果之一 2016年作 31*35cm 苹果2 2013年作 31*35cm 无题 31*35cm 苹果1 2013年作 31*35cm 静物·果 2013年作 91*73cm 芃芃 PENGPENG 她画画,全然因为欢喜,因欢喜而虔敬,因虔敬而专注,因专注而享受,最后,因享受而格外单纯——这是绘画顶顶难得的境界与心态,你看芃芃的画搁在群展中,必是最娴静最纯真的一组,就因为不存它想,画画的目的只到画布为止。 我最欣赏芃芃的色彩与量感。她画油画总能达到一种形色笔致的 稠密度与坚实感,重叠着、覆盖着,稳重而清新,此即文字所能 形容的油画的“量感”。 ——陈丹青 作品欣赏 波兰碗和水晶酒瓶 70x50cm 布面油画 2013 酒瓶 61×50cm 布面油画 2009 花 61×46cm 布面油画 2009 汉俑・陶罐 100×73cm 布面油画 2015 陶碗与石榴 50×61cm布面油画 2009 花篮 75x60cm 布面油画 2016 瓶中玫瑰 60x50cm 布面油画 2016 莲蓬小花 35×27cm 布面油画 1999 逆光 45.7×38.2cm 布面油画 2001 陶罐与花 53×46cm 布面油画 2002 ![]()
写生啦 艺术爱好者、风景写生爱好者的交流平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