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脊柱相关疾病 | 脊柱相关疾病学概念(六)

 蔚旻 2019-04-10

将脊柱相关疾病作为一个独立的边缘学科进行研究和认识是20世纪70年代后逐渐兴起的。20世纪60年代后,中国中医骨伤科的振兴,中西医结合治疗骨折和软组织损伤的兴起,中国学者用现代解剖生理学、生物力学等研究传统的整脊疗法,用科学理论阐明其机制。例如尚天裕、顾云伍对攀索叠砖法、腰背垫枕法的生物力学研究;冯天有等对旋转复位法的研究等,使传统的整脊疗法得到了发扬光大。


1979年韦贵康教授提出了“颈性血压异常”的诊断病名及手法治疗疗效观察报告。同年,张长江发表了《中西医结合治疗颈椎病所致失明4例报告》。

1980年李起鸿报道了《颈椎病性类冠心综合征》,随后又报道了《颈椎病与冻结肩》,潘之清编写发表了《颈椎病》一书,认为颈椎病与血压异常、冠心病、心律失常、脑缺血性疾病有内在的关系,颈椎病是多种疾病之元凶。随后又提出了“颈性头痛十分多见”的观点。

1982年“颈性视力障碍及手法治疗”的成果通过鉴定1984年4月在北京举办了“脊柱相关疾病讨论会”,来自全国14个省市的代表介绍了54种脊柱相关疾病,涉及神经、循环、消化、呼吸、泌尿、生殖、内分泌等系统。

1991年第届国际脊柱相关疾病学术讨论会介绍的相关疾病达40余种。近年经过大量病例总结和实验研究证实已有70多种疾病与脊柱力平衡失调有关。

通过大量的总结,目前认为引起脊柱相关疾病的中间环节大致有:①神经性;②体液性;③生物电性;④血流动力性;⑤代谢性;⑥生物力学性等。这一学科的建立,为内脏病的发病补充了新的病因学说,从而为许多难治性慢性病提供了新的诊断和治疗途径。它已成为现代中医骨伤科学诊断学、治疗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本图来源于39健康网)

有关脊柱相关疾病在中国传统医学文献里是以经络学说论述的,我们发掘整理中医学这方面的理论经验,进一步发扬其整脊手法(辅助器具)练功疗法、针灸疗法、膏贴药熨疗法相结合治疗脊源性疾病的经验,更好地为今天的临床服务。

在董福慧、黄开斌、王燮荣、韦贵康等老专家的推动下,促成中华脊柱医学论坛的诞生和《中华脊柱医学》杂志的创刊,这必将为中医脊柱相关疾病学的高速发展起推动作用。

共同学习,精彩不断

本文转自《脊柱相关疾病学》 

编辑:汝止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