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脊柱相关疾病 | 脊柱相关疾病学的形成与发展(十二)

 昵称51657969 2019-08-03

脊柱相关疾病是在脏腑相关、表里相关和气血经络相关的理论基础上,经过长期临床实践积累总结,运用现代基础医学、临床医学、生物力学和生物医学工程学等多学科进行研究的一类疾病,是从脊柱力学观点出发研究脊柱与疾病关系的一门科学。

脊柱相关疾病目前研究的内容集中在脊柱力学不平衡而致肌张力失衡,骨关节轻度位移,压迫刺激周围的血管神经,引起身体其他系统的相应症状、体征,发生疾病的脏器或组织均与脊柱相互分离且有各自的功能。

西医学对脊柱相关疾病的研究涉及病因、病理、治疗、康复等多方面,采用的方法也呈现出跨专业、跨学科、跨领域的趋势。将脊柱相关疾病作为一个独立疾病认识,只是近年才开始的。西医学对脊柱相关性疾病的认识始于19世纪末。

1895年美国艾奥瓦州达文波特佩尔医生用手法使莱尔拉德的听力改善,并用手法纠正脊柱对线失常,他坚信脊柱是人类这个机器的控制器,几乎所有疾病都与脊柱有一定的关系。 Philps在1927年,首先指出心绞痛样心前区疼痛可因颈神经根受压而出现。GuntherKer、 Sampson1929年报道了30例颈性心前区疼痛的病例。 Reeweshe Harrison1958提出了心绞痛与骨骼同时存在的看法,认为后者能诱发反射性冠状动脉收缩。

Parise(1976年)在《颈性综合征》一文中提到,颈椎病症状除颈部疼痛、僵硬,放射到一侧或两侧肩部上背部或肩胛区外,常伴有头痛、头晕、视力障碍、耳鸣等。1983年美国 Parker手法治疗研究会在广州做学术交流时提出的脊柱错位引起的症状表中说明脊柱错位后引起神经根交感神经、椎动脉或脊髓损害,并引起相应的内脏症状。

在欧美整脊学界骨盆紊乱,腰盆-髋整体学说很风行。在国内脊柱相关疾病作为一个独立的边缘学科进行研究和认识是20世纪70年代后逐渐兴起的。“脊柱相关疾病学说”于70年代初由国内魏氏首先提出。

是在诊治退行性脊柱病,神经综合征,胸腰椎后关节功能紊乱等症1700例脊柱疾病中,偶然观察到三种疾病好转后,原有1/3并发植物功能紊乱的内脏病亦好转。为此以中医学异病同治的理论为指导进行研究,观察到脊柱及周围软组织损伤和自主神经功能紊乱之间有密切的关系,并将这种因脊柱错位造成交感神经继发性损害而导致内脏功能障碍的病因称为“脊柱病因”。

还指出颈神经综合征可以引起心动过速或心动过缓;胸椎后关节错位可以导致心肺功能障碍;退行性脊柱病可伴发多种内脏病、胃肠功能紊乱。根据临床实践观察结果总结提出:以“脊柱病因”理论为指导,通过治疗脊柱及周围软组织损伤而达到治疗内脏器官疾病,并把这种诊治疗法称为“治脊疗法”,亦称为“整脊疗法”。

1979年张长江发表了中西医结合治疗颈椎病所致失眠4例报告。同年韦贵康提出了颈性血压异常的诊断病名及手法治疗疗效观察报告,1982年颈性视力障碍及手法治疗的成果鉴定。1984年4月,在北京举办的有全国14个省市参加的脊柱相关疾病讨论会的资料报告认为目前已有54种疾病与脊柱的力学平衡失常有关,涉及神经、循环、消化、呼吸、内分泌泌尿生殖等系统。

1991年第一届国际脊柱相关疾病学术讨论会介绍的相关疾病达40余种,并且得到同行专家的确认:整脊疗法治疗的疾命名为“脊柱相关疾病”。近年经过大量病例总结和实验研究证实已有70多种疾病与脊柱力平衡失调有关。

目前认为引起脊柱相关疾病的中间环节大致有:①神经性;②体液性;③生物电性;④血流动力性;⑤代谢性;⑥生物力学性。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