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脊柱相关疾病针刀治疗点的选择思路探讨(1)

 润睿妈妈 2017-09-22

1.脊柱相关疾病的概念及研究内容:

  以中医脏腑、表里、气血、经络等相关理论为指导,运用现代基础医学、临床医学、生物力学和生物医学工程学等多学科进行研究的一类疾病;是从脊柱生物力学观点出发,研究由于脊柱力平衡失调改变,引起其他系统出现相应病症的的一门新兴的边缘学科。迄今已报道的脊柱相关疾病已达100余种,跨越多个学科,症状繁杂多样,涉及到运动、循环、神经、消化、呼吸、内分泌、生殖及五官等各大系统和器官。

2.脊柱相关疾病的中、西医认识

   中医对脊柱相关疾病的的认识历史悠久,2000多年前的《黄帝内经》对脊柱、脊椎、脊髓形态已有认识。《灵枢·经脉》“经脉”与脊神经及脊柱旁的交感神经极其相似。《素问·骨空论篇》督脉则与脊髓和脊神经更加接近。历代文献论述督脉穴位及足太阳膀胱经在脊柱旁的穴位主病,为督脉所发的疾病。同时, 还指出督脉与内脏的联系, 这些部位病变都与督脉、脊椎有关。公元4世纪,《针灸甲乙经》对脊柱、督脉源性病变有更详细的记载,已认识到某些疾病是由督脉及脊柱旁足太阳膀胱经穴位的病变引起, 主张对这些穴位施行针灸治疗。明确指出内脏的病变与脊柱督脉及督脉旁之穴位的关系。

    现代医学的研究是从脊柱生物力学、脊神经及交感神经与内脏器官的关系来认识脊源性疾病的。认为脊柱相关疾病表现的综合症候群是由于脊柱的生物力学失衡引起人体植物神经紊乱造成的;即脊柱椎间盘的退行性改变,骨质增生,腰椎关节、韧带的松动、错位,脊髓、神经根等组织受到刺激或压迫了而产生的。


   中西医学对脊柱源性疾病研究的共同点

   中医针灸学的督脉循行类似脊髓与脊神经的走向, 足太阳经行走于脊柱1.5 寸旁线,类似交感神经在脊柱旁的位置; 3寸的旁线, 几乎与脊神经后支的皮神经通路相一致。可见, 中医学有关督脉、足太阳经(背部) 穴位与相关脏腑器官病变的关系的论述, 与现代脊源性疾病的研究相对比, 即可发现其研究目标是基本一致

3.脊柱相关疾病的发病因素

   中医对其病因的认识为:直接或间接外力、劳损、外邪侵袭、瘀血阻滯和七情内伤,主要病理为经络不痛,气血瘀滯和肝肾不足;

 现代医学则认为:主要是脊柱生物力学失衡和植物神经功能紊乱这两方面为主;脊柱相关疾病虽然临床表现错综复杂,但就其病理过程来说有其内在的联系,主要是脊柱失稳,导致脊柱小关节错缝,影响了神经系统的功能和信息传导的通路,从而出现了临床症状。 

(长按加关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