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作文365】江苏七市二模:给命意材料作文之“起点”

 山湖微波 2019-04-10

新课标语文课题组:时鹏寿

教授级中学高级教师。江苏省中小学正高级教师专业技术资格评审专家,江苏省作家协会会员,如皋市作协副主席,“如皋市名教师”,如皋市第一中学教科室主任。

主编:王涛

栏目主编:巩彦芬 / 责编:张丽 

 审校:孙梦霞、洪田立 / 美编:杨援戈

作文题

根据以下材料,选取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起点是指开始的地方或时间。起点,意味着从零起步;起点,又意味着新的出发。

命题说明:

本题来自江苏省南通市2019届高三第二次调研测。查看更多作文解析请关注“新课标大语文”微信公众号。

命题方向

人文底蕴:人文关怀

科学精神:勇于探究

学会学习:乐学善学、勤于反思

健康生活:健全人格、自我管理

审题

限制性

1.立意范围有限制。作文材料是关于“起点”的,材料中的“起点”有两个内涵,行文时不能脱离这个立意。当然,立意时可以有自己的解读。如“从零起步”,意味着“起点”是一张白纸,可以尽情描绘,应长远规划;如“新的出发”,意味着努力途中不能忘记“过去”,不能忘记继承传统、总结经验、吸取教训……无论如何立意,都须在这两个内涵层面中自圆其说,且要符合人类的认知规律。

2.文章体裁有限制。题目要求明确说“文体不限,诗歌除外”,因此自然不能写成诗歌。即使是选择了记叙类或者议论类等常见文体,也要突出相关文体的特征:记叙类文章要形象鲜明、感情真挚,切忌平淡叙事;议论类文章要言之有据、辩之有理,切忌泛泛而谈。如果写成小小说、访谈录、书信等创新类文体,也要充分体现文体特征,符合文体规范。

开放性

1.文体样式是开放的。只要不是诗歌,其他文体都在可选择的范围内。

2.选材领域是开放的。选材回答的是“写什么”的问题。古人云“靡不有初”,人、事、物、景观、朝代肇造……都有“起点”;有道是“从头再来”,这就意味着对同一个人、事、物、景观而言都有很多新的“起点”。无论是记叙类文章里的题材,还是议论类文章里的论据,考生都可以有很大的选择自由。

3.立意重心是开放的。立意乃文章的灵魂,回答的是“为何写”的问题。对于这道关于“起点”的给命意材料作文题:“起点,意味着从零起步;起点,又意味着新的出发”,考生不管选择“从零起步”还是“新的出发”,还是综合立意,都可以有一个侧重层面或维度:个人、团体、国家,时间、空间,政治、经济、文化,人生、自然、社会……只要考生展开思考,便会有无限开放性。

解题

本题目为给命意材料作文。材料由两句话组成,第一句话“起点是指开始的地方或时间”说的是“起点”的本意,既可以指空间,也可以指时间。“起点”意味着根源、原点、孕育、诞生、初生、萌芽、初步、元年、基石、故乡……是“人之初”,是个体的婴儿阶段,是宇宙的混沌阶段,是中国文学的“山海经”阶段,是哲学领域的“苏格拉底与孔子”阶段,是人类文明的“轴心时代”;“起点”又具有比喻性质,它是道路的起点——事业早先的开始,是长河的源头——历史曾经的开端,是事物的根本——事物的原本状态……第二句话“起点,意味着从零起步;起点,又意味着新的出发”是材料所给定的“起点”的内涵,这也正是材料给定的命意方向。

理解材料时,要明确“起点”的内涵。既可以选择前者“从零起步”,也可选择后者“新的出发”,辩证看待终点和起点。“新”与“旧”相对,从时间维度上,应该包含三个维度:对过去而言,是划界与清算;对当下而言,是反思与总结;对未来而言,是变通转折或循环递进。“新”,意味着获得不一样的、富有启发性与生命力的东西,意味着一种“明亮”,“意味着一次精神的洗礼”“赋予生命以新的索引,新的知觉,新的闪念、启示与发现……”无论选择哪一种内涵,一定要说清其内涵,讲明其理由。而且,往深处看,后两个分句实为同一个意思,因为第一个分句中的“零”有“清零”之意,“起点”与“终点”没有必然分开。

人生、自然、社会总是不断发展的,但其发展的阶段纷繁复杂。每个阶段都是一个新的起点,婴儿的啼哭,幼芽冲破大地,新事物代替旧事物,这是新的生命的起点;今天相对于昨天,这是时间的起点;此峰相对于彼峰,这是空间的起点……每个阶段都是一个起点,每个阶段的起点,又是新的希望与开始。任何时候从任何一个正确的起点大胆地走下去,都有可能走出一条光明大道。但相对于过去来说,每一个起点又都和过去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虽然是新的开始,但不能忘记过去。

当然,要想写得准确,还需要化大为小。必须“聚焦核心概念”,在行文立意时,一定要解释与分析“起点”的“领域特征”,“领域特征”是2018年江苏高考阅卷的“口头禅”;具体到“起点”而言,需要在文中特别点明“某一领域”的“起点”有怎么样的特征。必须“具象某一领域”,如写人生的起点、历史的起点、文学的起点和思想的起点,在这些领域内,分析“起点”“终点”的对立统一,挖掘“新”与“旧”之间的深层意蕴。也可以“添加语素限定”,如“坚守原点”“走好人生起点”“终点是另一个起点”“人生重新出发”……

参考立意

正确立意:
1.从零开始,勇闯天涯。

2.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3.起点是一张白纸。

4.而今迈步从头越。

5.学会清零,重新出发。

6.告别过去,重新出发。

错误立意:

1.把“起点”偷换为“童心”“初心”之类的概念。

2.在“从零起步”与“新的出发”两者之间游离。

3.不忘过往,开创未来。

清华学子支招高考,扫码可试听

 范文展示  

在心灵的游牧中重新开始

浮士德博士与魔鬼签下契约:将其置于三种诱惑下,但凡浮士德沉溺于其中一个诱惑,他将失去自己的灵魂。然而,结果是浮士德并未失去自己的灵魂。

我想,这是因为他将自己置身于心灵的游牧中,不断寻找破——立的起点,从而能够不断从零开始,坚持自我的本真而不至陷于诱惑中,无法脱身。

法国实验哲学家、尼采式的未来哲学家吉尔·德勒兹开创“游牧哲学”,将“变”于“不变”之中却将不断寻找起点的自我置身于“游牧”的草原之中,“游牧哲学”告诉我们的便是不断突破常规、打破规则,在重新开始的起点上重塑一个灵魂完满的我。一如浮士德能够在三种诱惑中保持本心。我想,这大概是因为他不断在他心中的“游牧草原”中寻找起点,寻找重塑自我的机会的缘故。

而“游牧”也要求着人们要不断完成旅途才足以找到新的起点,而完成旅途也就是一个肯定自我的过程,因为只有肯定自我,才能让自己的心往更高处走。心往高处走了,就要求我们不断扩展心的容积。由此,拓宽了眼界,丰满了人生三境,我们的起点才会不断拔高。在人生一段一段的旅程中,起点的拔高也会促进我们舞台的扩大。由此往复,便成了一个良性循环,催促我们不断向前。

然而,恰恰也因为这一个良性循环唤醒了一个个原本昏暗而又寂寥的灵魂,所以高更有塔希提岛,陶潜有终南山,梭罗有瓦尔登湖,他们在俗世与自然的游牧中找到了新的起点和人生的意义。

由此可见,我们当投入心灵的游牧,找寻新的起点。

然而,可悲的是,有人在游牧中甘愿沦为“自我”的奴隶,而不愿投入寻找起点的队列中来,一如郁达夫的《沉沦》为代表的“零余人”意识和加缪笔下的莫尔索所代表的“局外人”意识,他们空空站在原地,埋怨时代与社会的抛弃,而不愿动身找到属于自己的路,找到自我的起点,最终落入灵魂的虚无中,无法摆脱。

所以,我们应潜入“游牧”行列,寻找属于自己的起点,在“游牧”中不断重新开始,这样我们才有足够面对未来的勇气和能力。

点评

这是一篇大气不凡的考场佳作。大气来自哲学的高度,来自文艺的光辉,更来自理性的呈现。

都说“想透是写好的前提”,作者面对“起点”这则材料,选择了“新的出发”的立意,文章的标题就亮出了自己的“旗”:在游牧中重新开始。随后,以吉尔·德勒兹的“游牧哲学”为统领,以歌德的《浮士德》、高更的塔希提岛、陶潜的终南山、梭罗的瓦尔登湖、郁达夫的《沉沦》为代表的“零余人”、加缪笔下的莫尔索所代表的“局外人”等古今中外的文艺名家名作和名人形迹做支撑,把“新的出发”的道理阐释得明确而有力。其间,有对比论证,有举例论证。行文很有特色,“一如……”这样老到的句式一再运用,也许是不经意的,却足见作者不凡的文字功夫。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