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周琴教授 作品专辑 河南省人民医院神经内科
与时俱进,不断学习, 不断淘汰过时的知识、技术 从缺血性脑血管病的 “根据患者临床表现推测受累⾎管”说起 -河南省人民医院神经内科 冯周琴 清明节⼩长假没有出去。在家读书。 1、《根据患者临床表现推测受累⾎管》和2、《从影像学梗死部位推断责任⾎管》的时候,顿觉科技发展的迅速和必须与时俱进,不断地学习和不断地淘汰过时的知识和技术,才能永远站在科技发展的当代。 第⼀个知识点是我在刚开始学习神经病学时就知道的。在无数次的查房、会诊和讲课中都曾经⽤过。我可以通过问诊和神经系统检查,使用简单的叩诊锤、棉签、眼底镜等推测出某位脑梗死患者是哪⼀条血管闭塞了,是在前循环或是后循环、是颈内动脉、大脑中动脉、大脑前动脉拟或是锥动脉,基底动脉,基底动脉尖和大脑后动脉等。 每当我用这些熟悉的知识对病⼈作出判断时,常常会令下级医⽣和学⽣们惊叹,并激起他们学习神经系统定位诊断的欲望和兴趣...... 第二个是在有了CT和MRI之后,《从影像学梗死部位推断责任⾎管 》,曾经是一个很了得的知识点。但当你熟悉了脑血管支配脑区的那个神秘的模版后,把CT、MRI影像和这个模版结合着用,就会发现从影像学脑梗死部位推测责任血管简直是 “易如反掌”:根据模版,通过阅读 CT和MRI图像,能够轻易地推测病⼈的梗塞是哪⼀条血管闭塞了,是前循环还是后循环,是基底动脉尖还是小脑后下动脉等。 ![]() ![]()
后来,CTA出现了,MRA出现了,DSA出现了,我们不需要再去根据临床表现和影像学梗死部位去推测责任血管了。CTA、MRA和DSA 能够准确地描绘出闭塞和狭窄的血管,计算出血管的狭窄率。 我们要做的只是根据病⼈病变的具体情况进⾏治疗决策了。 但是,现在的CT、MRI和DSA机器实在是太笨重了。我幻想,如果能够让它们轻便到医⽣可以携带,那不就更好了吗? 但是,正确的诊断,目前还不能代替医⽣的分析和个体化,整体化的治疗决策。我相信,随着⼤数据、⼈工智能和我们目前还不知道的新技术的产生,医⽣的治疗决策也⼀ 定会更加科学。 科技发展的结果,已经使过去的知识点:《根据患者临床表现推测受累血管》和《从影像学梗死部位推断责任血管》变得落后和可有可无! 当今的年轻医生,只要你知道脑梗塞的特点是:1、急性发病;2、局灶性受累;3、功能缺失的时间和4、血管起源。开几张检查申请单,就可以得出比既往的资深教授还要准确的诊断。 作为⼀名神经内科医生, 不学习⾏吗? 不与时俱进⾏吗? 显然不行! 想到这里,我⼜想到科技发展的其他⽅面。科技发展甚至使许多行业消失,使许多⼈从此丢 了饭碗。如: 电报翻译员 电话接线员 电报机和普通电话机生产厂商 BB机生产厂商 普通相机和胶卷生产厂商 公交⻋售票员 部分实体店营业员 ...... 因此,我们每个⼈都必须要不断学习,与时俱进,永远快步跟上时代和科技发展的步伐,才能不被时代和科技发展所淘汰!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