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期老年NSCLC患者进行治疗的目的是延长患者生命,提高生活质量。老年患者因多有基础疾病和身体机能较差,所以药物选择上面有多重限制。在临床工作中,除了强调规范化治疗,还应根据患者情况给予个体化治疗,才能进一步改善预后。本期为大家介绍一例晚期肺腺癌合并恶性胸水的老年患者,应用贝伐珠单抗获益的病例。 病例详情 基本情况 患者,女,73岁。 2015年3月因“体检发现右肺多发占位2周”入住我院胸外科。 既往史:2型糖尿病10+年,服用二甲双胍、格列吡嗪控制血糖,血糖控制尚可。11年前行“白内障”手术。 个人史:无吸烟史,否认大量粉尘接触史。 辅助检查 2015.3.9体检发现右肺多发占位。胸部CT示:右肺上叶后段见类圆形软组织结节影,3.1cmx1.9cmx3.0cm,边缘毛糙,内见偏心性小空洞形成,右肺内见多发小结节影;左肺下叶后基底段似见小结节影;右侧胸腔少量积液。 体检,胸部CT 2015.3.19PET-CT检查:右肺上叶后段见一大小2.6*2.5*2.4cm软组织密度结节影,边缘毛糙,其内可见偏心性空洞影,临近胸膜增厚、粘连,病灶显像剂异常浓聚,SUVmax约6.3,延迟扫描显像剂摄取进一步升高,SUVmax约10.2,余右肺散在多发大小不等密度增高结节影,边界清楚,显像剂摄取未见明显增高。 入院,PET-CT 2015.3头颅MRI示:未见转移。 入院,头颅MRI 治疗经过 外科活检:患者于2015.3.25在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胸外科全麻下行VATS单孔右上肺占位切除、右侧胸腔积液清除术,术中快速冰冰切片为腺癌。 术中所见:右肺发育较好,肺表面见多个大小不等白色小结节;右侧胸腔内见污秽浑浊积液约200ml,壁层胸膜见广泛分布大小不等的白色小结节;包块位于右上肺后段,直径约3cm,切面灰褐相间,局部脏层胸膜皱缩明显。 2015.3.30外科活检病理:“右肺上叶”中-低分化腺癌。分子病理学提示:EGFR19外显子缺失突变。 第一次活检 诊断:右上肺周围型中低分化肺腺癌 cT4N0M1a(右侧胸膜)-IV期,EGFRExon-19del ,PS 0分,疼痛1分 ;2型糖尿病。 2015.3.27术后复查胸部CT:右肺上叶部分缺如,右肺、左肺下叶见散在斑片、结节影;右侧胸腔少量积液。 术后,胸部CT 一线治疗:患者于 2015.4起予以“厄洛替尼 150mg qd po”行靶向治疗,服药期间出现2级皮疹(瘙痒、红斑、脱屑,小于50%BSA),2级腹泻(大便每天4-6次),味觉减退。 2015.8.26(服用厄洛替尼5个月)复查胸CT:右肺上叶部分缺失。右肺上叶、下叶散在淡薄斑片影,右肺下叶内基底段胸膜下淡薄小结节影;双侧胸腔未见积液。与2015.3.18旧片对比,肺内病灶数目明显减少、体积缩小,右侧胸腔积液完全吸收;右肺上叶、下叶散在淡薄斑片影。 服用厄洛替尼5个月,复查胸CT 2016.3.21(服用厄洛替尼12个月)复查胸CT:'右肺上叶术后':右肺散在多发结节影。右侧胸腔少量积液。 服用厄洛替尼12个月,复查胸CT 2016.5.3EGFR基因29种突变检测(全血、ARMS)(TKI13月):EGFR19外显子突变野生型,20外显子T790M突变野生型。 2016.7.29(服用厄洛替尼16个月)复查胸CT:右肺散在多发结节影;右侧胸腔少-中量积液,部分包裹,与2016-6-28的CT比较,略有增多。 服用厄洛替尼16个月,复查胸CT 2016.7.30(服用厄洛替尼16个月)胸水B超:右侧胸腔内见游离液性暗区,暗区深度约9.3cm;左侧胸腔内未见游离液性暗区。 服用厄洛替尼16个月,胸水B超 患者使用第一代EGFR-TKI耐药,拟行二次组织活检明确耐药机制。 我院2016.8.1第1次内科胸腔镜活检病理:“右侧壁层胸膜”见腺癌浸润,符合肺来源。 第二次活检 2016.8.5PET-CT复查:右肺多发散在分布大小不等的结节影,较大者位于右肺下叶基底段,大小约1.6cm*1.0cm,显像剂浓聚,SUVmax约3.6,延迟扫描SUVmax约6.3;纵膈及右侧肺门多发淋巴结显示,显像剂摄取,SUVmax约7.3,;右侧胸膜增厚,并多发结节影,现象级社区,SUVmax约4.6,延迟扫描SUVmax约6.3。 一代EGFR-TKI耐药后,PET-CT复查 2016.8.12第2次内科胸腔镜活检病理:“肺组织、右侧壁层胸膜”符合腺癌改变。 第三次活检 2016.8.29 EGFR基因T790M突变检测(胸膜组织、NGS):EGFR 19外显子突变,突变丰度1.82%。 2016.8.31EGFR基因T790M突变检测(全血、Super-ARMS):T790M突变野生型。 二线治疗:患者于2016.8.12和8.15于胸腔内灌注贝伐珠单抗 200mg控制血性胸水,复查B超和CT提示胸水明显减少。分别于 2016.9.5、9.28、11.8、12.7起予以“培美曲塞0.7 d1(500mg/m2)+奈达铂 37mgd1-3(80mg/m2)+贝伐珠单抗 370mg d1(7.5mg/kg)”T1-4四周期治疗,用药期间一度出现SBP最高达210mmHg,自行恢复。 2016.9.1(胸腔2次灌注贝伐单抗后)胸水B超:右侧胸腔内见液性暗区,暗区深度约2.1cm;左侧胸腔未见游离液性暗区声像。 胸腔2次灌注贝伐单抗后,胸水B超 2016.10.28(培美曲塞+奈达铂+贝伐珠单抗 2周期后)复查胸CT:右肺多发结节影,与2016-8-31旧片对比,右肺部分结节密度似较前降低;右肺多发斑片状密度增高影;右侧胸腔少量积液(部分包裹)。 培美曲塞+奈达铂+贝伐珠单抗 2周期后,复查胸CT 2016.12.29(培美曲塞+奈达铂+贝伐珠单抗 4周期后)复查胸CT:右肺上叶部分切除术后表现,右肺散在结节,较2016-10-28日旧片对比右肺结节有所缩小、减少;右侧胸水吸收。双肺少许慢性炎症。 培美曲塞+奈达铂+贝伐珠单抗 4周期后,胸CT 维持治疗一阶段: 患者于2017.1.17和2.21予以“培美曲塞0.7 d1(500mg/m2)+贝伐珠单抗 370mg d1(7.5mg/kg)”T5-6维持治疗两周期。 2017.2.27(维持治疗2周期)复查胸CT:右肺上叶部分切除术后表现,右肺散在小结节及条索,较2016-12-29日旧片对比,肺内病灶部分变淡。 维持治疗2周期,胸CT 维持治疗第二阶段:患者于2017.3.23、5.2、6.6、7.11、8.3、9.20、10.22予以“贝伐单抗 370mg d1(7.5mg/kg)+厄洛替尼150mg qd”T7-13 维持治疗。 2017.10.23(维持治疗9周期10月后)复查胸CT:右肺上叶部分切除术后表现,双肺散在结节,与2017-8-29日CT片对比无明显改变。 维持治疗10月后,胸CT 维持治疗第二阶段:患者于2017.11-2017.12、2018.1-2018.10继续予以“贝伐珠单抗 370mg d1(7.5mg/kg)+厄洛替尼150mg qd”T14-25 维持治疗。 2018.10.30PET-CT复查:右肺散在分布大小不等的结节影,较大者位于右肺下叶基底段,大小约1.4cm*1.2cm,SUVmax约5.7;L5椎体右份、左侧髂骨、耻骨联合右侧、右侧股骨大转子局限性显像剂摄取增高,SUVmax约为2.9,部分骨质内见结节状稍高密度。 维持治疗第二阶段后,PET-CT 病史小结 专家讨论
孙建国:第一个问题,目前基因检测标本还是以组织为主,但无论是组织还是血液阳性结果都是被认可的,因为组织检测相对时间较长,而血液阴性结果则需组织标本检测。第二个问题,贝伐珠单抗使用过程中出现收缩压增高时,在密切监视患者情况,同时使用降血压的药物时,尽量维持剂量,7.5mg/kg的剂量选择对于PFS、OS影响不大,但可能会影响ORR。第三个问题,恶性胸腔积液患者实施贝伐珠单抗胸腔灌注和全身治疗时,个人会将贝伐珠单抗15mg/kg分两到三次胸腔灌注,只要最大剂量不超过15mg/kg,既不会影响全身治疗。 赵明芳:第四个问题,EGFR、ALK阳性肺癌患者是不建议免疫治疗的,因为其获益的可能性较小,IMpower150研究中驱动基因阳性患者获益是采用的四药联合方案(atezolizumab+二联化疗+贝伐珠单抗),而其他免疫治疗联合靶向药物的方案,间质性肺炎或肝损伤发生率在50%左右。第五个问题,蓝印计划4种不同的抗体中,SP-142 PD-L1检测的准确性相对较差,有大约1/3的患者是不一致的,而NCCN指南中免疫单药一线治疗有严格要求,PD-L1表达必须>50%,免疫联合化疗一线应用药物只有atezolizumab和帕博利珠单抗,免疫二线应用则atezolizumab、帕博利珠单抗、纳武利尤单抗皆可,而免疫巩固治疗、辅助治疗、新辅助治疗中国临床数据尚未公布,有这部分需要的患者还是优先参加临床试验。第六个问题,贝伐珠单抗治疗并不是针对肿瘤细胞,而是结合血液中游离的VEGF,其联合化疗有协同增效的作用,但安罗替尼有抗肿瘤作用,它是多靶点的小分子TKI,如果患者没有安罗替尼禁忌症的患者,换药问题不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