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在线】致力于建立国内首个建筑材料知识媒体平台——帮设计师看,帮材料商说! 各位设计师 大家好 想必大家最近都被这位设计师刷屏了 Thomas Heatherwick 他被人们称为“鬼才设计师” 托马斯·亚历山大·赫斯维克(Thomas Alexander Heatherwick)学习的专业就是三维设计,就读于曼彻斯特理工学院和皇家艺术学院。1994年,他创办了Heatherwick工作室,刚开始做一些三维的公共桌椅或者改造项目。工作室虽小,但设计一向以创新的解决方案和材料的开拓性。 Heatherwick是一个创造力极强的建筑师 完成了众多令人震撼的作品 我们先欣赏他的几个作品! (上海世博会英国馆↑) (书报亭↑) (纽约SOHO区Longchamp店↑) 如果你以为我们只是放几美图就结束了, 那你就错了, 作为一个有温度的公众号, 我们不仅给大家展示美美的建成效果, 更要为大家去探寻背后建造的故事。 今天我们要介绍的是, 最为扎眼的建筑 被誉为“小笼包”的 南洋理工大学教学中心 (南洋理工大学的教学中心↑) (南洋理工大学的教学中心↑) 这是一座供全校师生使用的多功能建筑 适应新时代教育模式的建筑 像一个勇敢的、未受程式化禁锢的、 天才的学生作品 “自由“可以成为它的代名词
(南洋理工大学教学中心概念草图↑) 无数可以进入建筑的入口 没有主入口,没有大门,完全开放! 可以从建筑四周各个通道进入建筑的中庭 中央空间将所有独立的空间单元连接在一起! (首层平面图↑) (平面布局概念图↑) 多变的中庭空间 层层退台的韵律感 倾斜的柱子 效果可谓非常震撼人心! 通透的中庭除了联通空间 还能应对新加坡常年高温高湿的环境 中庭配合平面上四面八方的通风口 使得围绕塔楼教室的空气得到最大化的循环 (通风道图↑) (四处通风的中庭↑) (两个教室单元间的开敞通风道↑) (透空楼梯间↑) (透空走道↑) 除了让人感觉凉爽舒适的中庭设计 设计的另外一个亮点 每层的11个自由空间(教室) 围绕着中庭自由排开 每个自由空间没有明显的方向感 空间形式也较为自由 打破了传统教学楼机械、严肃的形式 (没有方向感,自由形式的教室↑) 教室采用自由的豆荚状形式 布置也更为灵活、自由 可以围绕桌子一起工作、交流 大家以平等的态度参与其中 教师成了学习的推动者、学生的伙伴! (可自由布置的教室↑) 看到这, 你可能会说, 设计理念什么的我都知道了 小编你就赶紧告诉我这楼到底是怎么建成的吧 那外表皮看起来像包子的“褶子皮”的东西是啥? 还有室内墙面看上去精美的图案又是啥? 先说“褶子皮”, 手工雕塑感的外墙面 极具代表性和冲击力的外观 是由1050件混凝土板组合而成 让人感觉到质朴、随意、真实 混凝土板由十二个经济的 可调节硅树脂模具制作 创造出了复杂的三维纹理 宛如手工拉胚的粘土陶器 (宛如手工拉胚的陶土↑) (墙体模具↑) (预制混凝土板构件分解↑) (设计师对混凝土预制板的肌理控制↑) (生产和吊装过程中的预制混凝土板↑)
除了手工雕塑感的外墙面 其内部构造也很吸睛 浮雕化的内墙 朴实的水泥地面 裸露的顶棚 形成轻松自由的气氛 (特制的模板浇铸出图案化的墙面↑) 楼梯、电梯间的混凝土核心筒 同样利用混凝土的可塑性, 通过特制的模板浇铸出图案化的墙面。 这些图案特别委托插画画家Sara Fanelli设计, 涉及科学、艺术、文学的各种主题。
(楼电梯间的预制混凝土墙面↑) 这让小编不禁想到国内的 “知识的阶梯” 人家是“知识的墙面” 不过人家没那么直白 平时匆忙的时候 或许你不会仔细观赏它, 但哪天在学习研究过程中百思不得其解时 或许它们能够提供你灵感 (国内“知识的阶梯”,太直白了有木有↑) 其实除了上面这些内外墙外, 还有其他的一些特点, 比如倾斜的柱子 从设计模型中可以看出 柱子是向中庭弯曲的 而从建造现场可以看出 这些柱子确实是真实建造 并不是靠装饰出来的 (随意倾斜的手工感很强的钢筋混凝土柱体↑) 讲到这, 我们的分享讲完了, 这座被誉为“小笼包”的建筑 平易近人、真实而不造作 同时成功地应对了当地特殊的气候状况 获得了新加坡建筑管理学院 颁发的绿色建筑标志金奖 外表无疑是最先吸引人的东西, 然而,能长久、持续吸引你的却不是外表, 更多的是内在的本质。 让我们一起期待他更精彩的作品! 愿所有人都喜欢他灵动的设计! 声明:本文图片主要来源于http://www./网站,大家自行查阅。 《设计师的材料清单》火热发售 你想了解的这本书上全都有 每个设计师一生都值得拥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