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程彦林,来源:老程家的业余生活) 定窑的技术成就在中国历史上最发达的唐宋时期辉煌了几百年的定窑,创造了诸多的技术成就,在白瓷薄胎器成型、重视划刻印花装饰、推行覆烧法、煤燃料利用等技术方面,都有开创之举,对中国陶瓷发展史贡献巨大、影响深远。其中最突出的成就,就是覆烧法和印花纹饰的广泛使用。 定窑改进了装烧方式,创造了支圈覆烧法 覆烧法。概述中也提过,这是定窑最独特的技术成就。所谓覆烧法,就是将瓷器倒扣在垫圈上、再装入匣钵入窑烧制的装烧方法。以碗为例,其具体方式是将碗倒扣在一个和碗口一样大的粘土垫圈上,这个垫圈叫支圈,支圈上再撂一个支圈,再扣一个碗,如是反复,可以撂十几层,然后将这摞支圈装入匣钵,入窑烧制。根据宋太宗赵光义的妃子元德李后陵出土的37件定窑瓷器分析,覆烧法诞生于五代时期。 定窑遗址涧磁岭B区出土的北宋中期盘形支圈覆烧粘连标本 我在之前的文章中讲过,自唐代发明匣钵装烧之后,瓷器产品的质量才有了突飞猛进。为什么?那时的燃料主要是木材,如果瓷器直接裸烧的话,一是极易受明火焰冲击、受热不均匀而导致器物变形大,二是柴火灰会飞落到器物上而导致器物表面不整洁不光滑不好看。使用匣钵能克服以上问题但会导致成本大幅提高,开始是一钵一器,毁钵取器,加上废品率高,花费的成本就可想而知了,所以一钵放多器就慢慢成为瓷窑的首选和主流。要知道古代烧窑是很贵的,除了匣钵等窑具耗费之外,燃料需求量非常大,烧一次窑4-5天,光优质木柴就得耗费20-30吨!一般情况下,一钵一器形式只在烧制极其重要的珍贵瓷器时才使用,比如越窑烧制进贡中原朝廷的秘色瓷、汝窑烧制宫廷定做的汝窑瓷等。当然,现代的瓷窑要么用天然气要么用电,根本就不需要使用匣钵,反而非常简单了。 定窑遗址北镇区出土的金代前期环形支圈一组 在单钵即一钵一器的模式时,器物的支烧方式主要以支钉为主,这就是汝窑器底部有“芝麻铮钉”的来历。而一钵多器的覆烧法中,器物的支烧方式只能使用垫圈了。定窑的支圈分为碗形支圈、钵形支圈、盘形支圈和环形支圈四种,这里仅介绍环形支圈,上图就是在定窑遗址北镇区出土的一组金代前期环形支圈,支圈是拼起来的。下图是将拼起来的支圈拆下来散放的样子(示意图)。 散放的定窑垫烧支圈(示意图) 下图是碗装上环形支圈、多个支圈叠拼在一起的覆烧剖面图。覆烧法的好处很多:一是与单钵的支钉相比,由于环形支圈的均匀支撑作用,减少了因支钉受力不均匀而造成的瓷器变形;二是保证了瓷器与瓷器之间的足够距离,以免由于瓷器在烧制过程中处于熔融状态而发生粘连;三是大大提高了产量,覆烧法的使用能够充分利用窑炉空间,极大地扩大生产批量以降低成本。可以说,定窑创造的覆烧法,既大大提高了产量,又大大提高了成品率,为定窑脱颖而出成为引领性瓷窑奠定了基础。此后,其他瓷窑纷纷模仿。 定窑环形支圈组合覆烧法复原示意图 但是,覆烧法也有它自身的缺陷。那就是,由于环形支圈的与瓷器口沿直接接触,造成了瓷器口一圈涩口无釉,这就是俗称的“芒口”。“定窑有芒”,芒口也就成了定窑的主要也是重要特征之一,这也就是大家所见到的一些普通定窑瓷器如盘、碗等等,它们的口沿都镶包有一圈金边、银边或铜边的原因。 定窑遗址涧磁岭A区出土北宋前期白釉六花口直口碗,芒口未包金 宋定窑划花回文盏托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芒口有镶铜) “芒口”的说法见于诸多南宋人的文献记载中,最早的要数陆游、叶實等人,其中南宋著名文学家、史学家、诗人陆游在他的《<老学庵笔记> 卷二》中记载:“故都时定器不入禁中,惟用汝器,以定器有芒也。”说的是故都(指北宋首都东京汴梁——开封)时,由于定窑瓷器有芒口而没有被皇上选中,皇上只用了汝窑瓷器。 南宋陆游在《<老学庵笔记> 卷二》记载:故都时定器不入禁中,惟用汝器,以定器有芒也 从此,“定瓷有芒不堪用”成为后世尤其是近代、当代的陶瓷学家、收藏人士的口头禅,认为这是定窑败给汝窑、定窑如何不堪的有力证据。但事实果真如此吗? 《宣和奉使髙丽图经》北宋徐兢 编撰 但迄今为止,发现同时记有汝窑和定窑的是北宋外交官徐兢编撰的《宣和奉使髙丽图经》。徐兢在宣和六年(公元1124年),受宋徽宗指派,以大宋国信使身份出使高丽国(今朝鲜半岛)时,将他在高丽的所见所闻写成《宣和奉使髙丽图经》,已成为极其珍贵的史料。徐兢在《宣和奉使髙丽图经》卷三十二中记载:“陶尊 陶器色之青者,丽人谓之翡色,近年以来,制作工巧、色泽尤佳,酒尊之状如瓜,上有小盖,而为荷花X鸭之形,复能作盌、碟、杯、瓯、花瓶、汤盏,皆窃仿定器制度,故畧而不同以酒尊异于他器,特著之”、“陶炉 狻猊出香,亦翡色也;上有蹲兽,下有仰莲以承之,诸器惟此物最精絶。其余则越州古秘色、汝州新窑器大槩相类。”意思是徐竞到高丽国看到了很多瓷器,如陶尊,颜色为青色,高丽人叫它翠色,近年来做工很精巧、颜色也好......都是偷仿定器的做法做的,看到它和别的陶尊不一样,就特地记了下来。还说到陶炉中,狻猊是最精绝的青瓷,其他瓷器与越窑秘色瓷、汝州新瓷器相类似。这个记载证明,在宋徽宗宣和六年(公元1124年)这个时期,朝鲜高丽国早就在仿造定器,而此时汝窑才开始生产新的青釉瓷器,定窑要比汝窑早而且名声更响。 《<宋会要>食货五二 瓷器库》记载瓷器库保管从各窑(含定窑)采购的白瓷 据由宋朝本朝史官撰写的《<宋会要>食货五二 瓷器库》中记载,“瓷器库”位于建隆坊,负责保管从明、越、铙州、定州、青州采购而来的白瓷器及漆器,以供应朝廷使用,配备京朝官三班、内侍二人监库。以上两个重量级文献的记载清楚地表明,定窑白瓷名声很响亮,而且并没有因为“有芒不堪用”而遭到当朝的排斥。那么,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原来,虽然同为民窑,汝窑走的是上层路线,不惜工本,甚至用玛瑙为釉,专门烧出了一些能够代表中国瓷器的巅峰的极品汝窑瓷,目地是供皇上(宋徽宗)挑选,结果被识货的皇上选中。而定窑就没有这么做,只是从现有的产品中找出一些精品,以供圣上挑选,最终没有被选中。所以说“定瓷有芒不堪用”,指的是皇上自己不喜欢,而不是指朝廷不用。相反,定窑以其高超的技术、宏大的规模、巨额的产量,在满足大宋日益富裕、发达的社会需要方面,以及繁荣宋朝经济方面,都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所以说,定窑的覆烧技术,也是中国陶瓷技术的一个拐点。 ![]() 定窑遗址北镇出土金代后期内底带涩圈的细白瓷直口碗 相对比,在金代后期处于衰落期的定窑,为了降低成本、扩大产量,不惜采用一种砂圈叠烧法,就是将多件器坯直接叠在一起装烧的方式,省去了复烧法中的环形垫圈。为防止瓷器粘连,瓷坯施釉入窑之前,先在器物内底先刮去一圈釉面,形成露胎环,再在露胎环上铺一层细砂,再将另一件瓷器叠上去,露胎环正好与无釉的器足接融,并逐层重叠,一直叠上多件瓷器,然后入窑烧制。见上图,这样烧成的瓷器底、足均无釉,形成一圈的“玉璧底”,品质较差。由此不难判断,金代的定窑,已经处于只顾提高产量、降低成本而不顾质量了。不过由于叠烧法有产量高、成本底的优点,所以直到今天某些地方瓷窑,仍在沿袭这种传统技法。 定窑装饰。不同于邢窑以素胎为主,定窑瓷器的装饰技法丰富多样,常见的有刻花、划花、印花、剔花、描金、镶金等,花纹及装饰秀丽典雅。其中,将印花技术发扬光大,是定窑另一个重要而突出的技术成就。 ![]() 定窑划花水波纹海螺 北宋前期 高19.8、口径8cm 河北省定县博物馆藏 ![]() ![]() 定窑划花缠枝莲纹葵瓣口碗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划花是定窑瓷器的主要装饰方法之一。通常以篦状工具划出简单花纹,线条刚劲流畅、富于动感。莲纹是定窑器上最常见的划花纹饰。有一花独放、双花并开、莲花荷叶交错而出、有的还配有鸭纹,纹饰简洁富于变化。早期定窑器有的划花纹饰在莲纹外又加上缠枝菊纹,这是当时尚处于初级阶段的一种新装饰手法,也给定窑器断代提供了一个依据。划花多为手工,难以两器一致。 ![]() 定窑刻花莲瓣纹长颈瓶 北宋前期 高17.3、口径6cm 河北省定县博物馆藏 刻花是在划花装饰工艺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有时与划花工艺一起运用。纹饰中较常见的有双花图案,生动自然,有较强的立体感,通常是对称的,有时还在花果、莲、鸭、云龙等纹饰轮廓线一侧划以细线相衬,以增强纹饰的立体感。 ![]() ![]() ![]() 定窑白釉剔花莲花纹腰圆枕 金 高15、长27、宽19cm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剔花是指刻好纹饰后,把纹饰以外的部分剔去的花纹装饰方法,有留花剔地和留地剔花两种,这原本是磁州窑在五代晚期至北宋早期创造的一种装饰法,定窑已在北宋末到金国学习掌握。这说明了定窑的模仿能力和开放程度。 ![]() 定窑印花盘 北宋后期 口径30cm 天津市艺术博物馆藏 定窑纹饰中最富表现力的还是印花纹饰。印花工艺始于北宋中期,成熟于北宋晚期,金代更为普及。定窑印花大多印在碗盘的内部中心,里外都有纹饰的器物极为少见。其做法是将半干的坯胎扣在雕刻图案的模具上拍印花纹,干燥后施釉装烧。 ![]() 定窑印花螭龙纹盘,高4.7、口径23、足径10.8cm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定窑印花题材以花卉纹最为常见,主要有莲、菊、萱草、牡丹、梅等,花卉纹布局多采用缠枝、折枝等方法,有的碗、盘口沿作花瓣式,碗内印一盛开的花朵,同时在外壁刻上花蒂与花瓣轮廓线,纹饰的特点是层次分明、线条清晰,形态繁而不乱、布局严谨、讲究对称、工整素雅,艺术水平很高。另外,定窑还有大量的动物印花纹饰,如牛、鹿、鸳鸯、麒麟、龙凤、狮子、飞龙、孔雀、鹭鸶、鸳鸯、雁、鸭等。 ![]() 定窑四季花卉纹碗印模 ![]() 定窑印花瓷片(网络图片) 虽然从远古的陶器上就已出现印纹技法,但纹样多是以小块模具重复连续拍印而成,而定窑则用整块印模将图案花纹一次印制完成,操作简便,适于批量生产,很有“现代化”的味道。所以,我认为,印花装饰法的普及,是定窑引领瓷器生产的又一个拐点。 ![]() ![]() 北宋定窑酱釉描金牡丹纹碗 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藏 定窑的描金装饰是指用金粉或金水,在瓷面上描饰装饰纹样或配合其他装饰作边线或金地使用,瓷器描金应是定窑首创。 金粉的使用技法较金水(用液体调金粉)操作要困难得多,而且由于含金量高,一般只局部使用于高级产品,一般产品都采用金水。 ![]() 南宋周密著《<志雅堂杂钞>卷六 》记载 金花定窑碗用大蒜汁调金描画再入窑烧 永不脱落 描金装饰均用手工描绘,金水的操作步骤较为简便,手工操作方法是根据装饰部位用描金笔蘸取金水描绘花纹,镶边、铺金地或结合其他装饰使用。据南宋周密编撰的《<志雅堂杂钞>卷六 “宝器”》里记载定窑描金的独特工艺和配方,说金花定窑碗用大蒜汁调金描画,然后再入窑烧,永不脱落。描金器属名贵品,一般都难以见到。1953年热河赤峰县大营子村发见辽应历九年(959年)附马赠卫国王夫妇墓,即有此类白瓶,以金为地,绘以牡丹花卉,墨画龙凤。用大蒜汁调金描画入窑烧制,能保证黄金永不脱落?这个我理解不了,而且从现存于世的描金定器来看,上面的黄金已经大部分脱落,可见“永不脱落”是徒有虚名的。是不是周密有忽悠的成份?还是他道听途说? ![]() ![]() 金代 定窑镶金口模印牡丹纹碗 纽约大都会博物馆藏 镶金其实是后来的瓷器拥有者,为弥补瓷器口沿“无釉芒口”的缺陷,而采取的一种补救措施,或者为了美观、提高身价——给定器镶个“金口”,一般不是定窑自身所为。具体的做法是,在瓷器口沿包镶金、银、铜等金属作为装饰,统称为“镶金”,以提高产品的品质和档次。当然,侠义的“镶金”所用材质是黄金,但一般文献大多泛指金属,而需要明指时也会直接称作“镶金”、“镶银”、“镶铜”。在器物上镶金是从汉代开始的,那时出现在漆器口沿部位包金、银或铜,称为扣器,1957年发掘的隋代李静训墓还出土过1件口沿镶金边的玉杯。 ![]() 唐越窑鎏金银棱平脱秘色瓷碗,1987年陕西扶风法门寺出土,法门寺博物馆藏 从考古发掘看,给瓷器口沿镶金银,出现于唐代,如陕西扶风法门寺地宫出土有2件鎏金银棱平脱银扣秘色瓷碗,瓷器的口沿和底足均镶有银扣。给瓷器口沿镶金、银、铜在宋代开始流行,原因就是定窑瓷器为芒口,在芒口沿镶金银铜以提高身价、弥补缺陷,然而也存在有些不是芒口的瓷器也有镶金银的情况,同时还存在更多芒口瓷器口沿不镶金银铜。 ![]() 北宋吴越 钱俨所著的《<吴越备史>补遗》中关于“金镶定器”的记载 据《<吴越备史>补遗》记载可知,南方长期割据的地方政权——吴越国,为了讨好唐朝晚期、五代后周和刚刚建立的大宋王朝以求得不被中央朝廷收编,不惜动用全国之力,烧造中精品瓷器——秘色瓷,长期进贡中央王朝。除秘色瓷之外,还搜集各种金银财宝、玉器翡翠、名窑瓷器等进行再加工,如从当时已经名声显赫的定窑定做瓷器,然后给“两千事定器镶金”,提高身价后用以进贡。钱俨(公元937-1003年)是吴越国创始国王——钱镠之孙、第五个吴越王——钱俶之弟,博涉经史,文采极好,为文敏速富赡,他在《<吴越备史>补遗》中所记之事应有可信度。 ![]() ![]() 金代 定窑模印双鹿穿花折沿镶铜盘 纽约大都会博物馆藏 然而现存于世的镶口定窑瓷器中,大量的还是在芒口上镶一圈铜。这也成为定窑白瓷的一种标志性装饰。从实用性来看,口沿镶金属,不仅弥补了芒口的缺陷、提升了瓷器的美感、提高了瓷器品质和身价,还能克服瓷器的易碎问题,增加瓷器的牢固性,减少在使用过程中由于磕碰而产生磕伤、冲线等损坏,甚至发展成为后来修补瓷器的一种方法。当然,镶金属定器只占定窑瓷器的一小部分,不是一般百姓所能享用得起的。 (系列文章,未完待续!) 中华白瓷的拐点——定窑(一):定窑概述中华白瓷的拐点——定窑(二):为什么叫定窑或定州窑?中华白瓷的拐点——定窑(三):窑址的发现与发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