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来自网络,作者不详) 看看胸麦泛滥给学京剧的朋友造成的误解。 阿骄:说来我到是想到一个问题:声乐的发声练习,要求的是调动腔体,运用头腔共鸣等等是歌唱的声音具有穿透力!那么,京剧演员需要艰苦练习的扩大音量为何又叫喊嗓呢?那京剧演员究竟练的是嗓子还是腔体? 天缘飞舞:他们是吊嗓。京剧在演唱的时候是有胸麦的。 我:这是许多有远见的内行坚决反对的做法,但是已经无力回天,其恶果已经逐渐显露。因为不喊嗓,今天的京剧演员往往在扩音设备故障时变成哑巴,同时塌中的可能性更大,现在许多著名的中年演员就有声音退化的苗头:辛宝达四十几岁就不得不退出舞台,李维康的真假声转换处已经露出明显痕迹,李经文、李莉等的嗓子已经开始“转轴儿”。京剧的传统剧目失传太多,新剧目乏善可陈,只吊不喊的嗓音也使韵味明显不及前辈,坤角的嗓音尖利刺耳缺乏水音,特别是许多名演员的念白竟然功力奇差。 经过京剧鼎盛年代的老观众常常问,表演退化了,声音更是疲软,演员连最基本的声音训练都不认真,我们现在还去剧场干什么呢?扩音设备的使用更加速了京剧衰亡的过程。但是国内还是有极少几位演员坚持不戴胸麦的,如北京75岁(现已虚岁80高龄,去年还在天津中国大戏院清唱了她的拿手戏《芦荡火种》选段)的京剧前辈赵燕侠就是态度最为坚决的一位,她67岁(1995年)来天津演出时仍坚持她的一贯传统,即不用胸麦。演出时声音虽不如前几年响亮,可是不管她在舞台的哪个角落,仍能做到字字真切,加上她深厚的舞台表演功力,剧场效果极为热烈;而那些为她配戏的配角虽有胸麦,却不只嗓门小,甚至连念白都念不清楚,实在可笑。其他没有戴胸麦习惯的演员据说有上海的关怀、湖北的杨至芳等。 京剧练声是从低向高波浪式上升,停止在高音处(如类似“21 21 2132 32 53 53 65 76”这样的不固定旋律),下一声的起点再略高些,如此循环,喊开了有时会有音浪在头腔内盘旋上升的感觉。声音虽然也在高低之间走动,但没有形成美声那样的音阶,练声时多选在清晨水边等开阔处,以向远处喊人的意念使音浪通过面罩发射出去,故称喊嗓,一般开始时喊“a”、“i”两个音,按严格要求还需要练十三道辙,时间不可太长,最多二十分钟即转入大段念白练习(同样要以向远处喊人的意念来念,根据演员嗓音耐力的不同,可掌握在二十分钟和三小时之间)。喊嗓与声乐上的元音音阶练声和朗诵练习作用相同。 吊嗓的作用相当于声乐的练习曲目,即找若干段有针对性的唱段来训练演唱技巧。 很明显,练习曲目是排在最后的,根本无法代替元音练声和朗诵练习。但是当前京剧界就是这种畸形的现状,可怜、可笑、可悲。 Tenore :现在的时尚之一就是对麦克风的钟情,甚至辨称这是科技的进步。彤云版主的文章十分犀利,观点分明。前几天我看“手机”这部电影,广播学院那位女教师(徐帆饰)上课讲播音时对男主角(葛优饰)的声音不满,强调发声咬字应送达远方,不用麦克也要使最后一排的人听清楚,结果遭到哄笑,说那是19世纪的老观念,早该淘汰了。懂照相的摄影师谁用傻瓜相机?热爱驾驶的人谁希罕自动档的车?声乐作为一种技术性很强的学科应该靠自身魅力去征服听众,也就是要学到真功夫。艺术的商业化(演出场馆过大,听众过多等)使得麦克风充斥了演出舞台。。。。。。 我:如果是通俗歌曲,该唱法起源于英语国家如美国等地的乡村歌曲、摇摆乐、爵士乐等歌唱形式,有许多不便于远送的纯辅音,艺术风格与其语言相适应,使用电声设备情有可原。但是意大利语和汉语属于元音丰富、辅音易于远送的语言,适合用大音量来唱,且美声、京剧等艺术形式已经在中小型演出场所唱了几百年,并形成与之相适应的一套完整有效的练声体系,过分依赖扩音设备只能让艺术的风格和品位等方面越来越退化。 许多学声乐的朋友从胸麦的使用上误以为京剧是一种缺乏基本功和科学训练的唱法。胸麦出来的声音失真严重,立音被抹掉,听起来声音是横的,音色厚而闷,完全失去了嗓音自然的美感,该是恢复传统的时候了。大的场合可以用地麦,特别大的可以用胸麦,但是专业演员应该训练到在北京的湖广会馆、天津的广东会馆这样比较符合建筑声学的小型园子里不用地麦和胸麦仍然可以把声音清晰地送到最后一排,即使台下都像解放前那样大声喧哗也能做到——这样的声音听着不像电子扩音设备出来的那样喧闹,音量虽然小了许多,但是可以更清楚地听出歌唱的层次感和人声的优美。当然,这种情况下乐队在演员开唱的时候必须略为阴下来些,到过门的地方再放大音量。 |
|
来自: 老茶树ieh6s3ds > 《待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