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是诗歌的国度,涌现了无数诗词大咖。 像李白杜甫白居易这等咖位的,写出了无数大作,本人也红得发紫;也有些7岁就能写诗的天才儿童,如骆宾王;还有一些像张若虚,“孤篇压全唐”…… 这些人能写出盖世名作,或多或少都是有些天分的。 然而天才毕竟是少数,当时就有这么一帮人,他们天赋不佳,却因极其刻苦,终于在群星璀璨的唐朝诗坛混得一席之位,这些人被称为“苦吟诗人”。 他们中大部分人都是行也作诗,坐也作诗,卧也作诗,比现代人高考还殚精竭虑。 此外他们诗风清奇古怪,多写困顿生活,孤独心境,总之就是人天天苦哈哈的,诗也苦的不行。 当然他们能在唐朝混出名堂,可不是靠一脸苦瓜相卖惨,而是那种严谨的治学态度。 一句诗甚至是一个字,他们都能推敲琢磨好几天。如此认真执着,怎能不令人钦佩? 今天我要给说的就是他们中的代表人物贾岛。 这个人我们也许不熟,但是他有一首妇孺皆知的《寻隐者不遇》: 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贾岛作诗是出了名的刻苦,曾经自嘲“三年两句得,一吟泪双流”。 他花了三年时间才写好的到底是什么诗呢? 这首诗叫《送无可上人》,全诗如下: 圭峰霁色新,送此草堂人。 麈尾同离寺,蛩鸣暂别亲。 独行潭底影,数息树边身。 终有烟霞约,天台作近邻。 这首诗是作者和堂弟无可分别时写的,表达了诗人对堂弟的惜别之情,同时也抒发了自己孤寂的心境。 写完后作者自注:“三年两句得,一吟泪双流。知音如不赏,归卧故山秋。” 据说他三年得两句的是“独行潭底影,数息树边身”,这可能是史上最“难产”的一首诗了。 也许三年夸张了点,但他花了大把的时间这一点还是可以肯定的,而且写不出来还不放弃,这种精神也算可歌可泣吧。 “圭峰霁色新,送此草堂人”,圭峰是陕西的一座山峰,这个草堂可不是杜甫的那种草堂,而是指山上的一座庙,当时贾岛的堂弟在此当和尚。 所以,第一句就是说雨过天晴,天空蔚蓝蔚蓝的,圭峰上空气清新,我送别弟弟无可。 “麈尾同离寺,蛩鸣暂别亲”。在蛩鸣的秋天,他带着拂尘,告别亲人,离开了寺院。 “麈尾”指的是拂尘,别以为拂尘是道教的专用武器,同时它也是佛教的法器,象征扫去烦恼。 “蛩鸣”说的是蟋蟀的叫声,一般意境都比较凄清,例如岳飞《小重山》中的“昨夜寒蛩不住鸣。惊回千里梦,已三更”。 多情自古伤离别,何况是在这样一个凄清的秋天,更加增添了诗人内心的愁苦之情。 “独行潭底影,数息树边身”这是全诗最经典的。送别时,潭水中倒映着堂弟独行的身影,疲倦的他多次身倚树边休息。 王国维先生曾说“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作者自己形单影只,所以看着潭底的倒影也是孤单的身影,他仿佛看不见潭底的礁石、鱼儿,也无视了倒映水中的天空、草木。 而他几次歇息也只有树木相伴,更加突出了孤独寂寞之感。 这句诗对仗工整,将作者那种孤独寂寞冷的心境刻画的淋漓尽致,在贾岛的一堆“苦诗”中也算难得的金句了。 明朝诗人曾评价说:“贾岛‘独行潭底影,数息树边身’,其词意闲雅,而难以句匹。” “终有烟霞约,天台作近邻”,诗人最后还是看开了,天下无不散之筵席,若是心中有情,就算堂弟要去的天台山再远,也能将它当成近邻。 这句诗和王勃的“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有异曲同工之妙。 虽然这首堪称史上最“难产”的诗,比不上那些知名大咖所写的,但也是比上不足比下有余,能够流传至今,也算成功。 想想清朝天天被拿来调侃的某皇帝,写了一万多首诗(随便写的),没有一首流传,说明贾岛的刻苦执着还是有回报的。 所以,当我们认准一个目标,那么就坚持下去吧,相信天道酬勤,一分耕耘一分收获。 |
|
来自: Zhanjh1936 > 《唐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