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宋辽遂城之战(下)

 铁血老枪 2019-04-11

大宋真宗咸平四年十月十六日,随着南侵的辽先锋军踏上宋威虏军的土地,战幕缓缓拉开了。漫天的细雨、泥泞的道路让指挥这支部队的大辽皇弟、梁国王耶律隆庆紧锁了眉头——辽军所使用的弓弦是皮质的,被雨水浸泡后便湿缓不堪用了,而无法使用弓箭的辽军骑兵就如被拔掉牙齿的老虎,虽然还有爪子,但毕竟被大大削弱了。这个时候,他一定想起了十几年前的那个冬天,当那突如其来的冷空气拔掉了君子馆平原上宋军的牙齿和爪子——他们的弓弩都无法使用了——的时候,他们的指挥官也一定是紧锁着眉头吧!幸好,他还有爪子,那些扈从在身边的铁甲重骑——铁林军和他们的指挥官,那个被叫做铁林相公的沙场老将。铁林相公究竟叫什么名字我们已经无法知道,也不需要知道了,因为我们知道,这是他人生的最后一天,当这天过去后,他的脑袋便永远留在了大宋的土地上。上午,当辽军推进到长城口的时候,预先埋伏好的张斌部向猝不及防的辽军行军大队发起攻击,毫无防备的辽军又无法使用弓箭,于是被宋军顺利突破。张斌一击得手,顺势继续突进,矛头直指辽军中军的统帅梁国王耶律隆庆,而辽军在从暂时的慌乱中回过神来后,发现对手兵力并不强,于是开始组织起强有力的反击。张斌部兵力不足,一往无前的突击势头很快就被遏制住。张斌见己部大有斩获,再战下去只可能陷入劣势,于是见好就收,主动退出战场,回到威虏军。当天宋辽两方的第一次交锋告一段落。

辽军整顿队伍后尾随张斌部向威虏军前进,接近十六里半的行程很快就结束了,估计接近中午时分,威虏军城便已经在望,侦骑来报,宋军主力在城西列阵,以当由西北方攻来的辽军的兵锋。于是辽先锋军直扑城西。当时威虏军城下,宋军主力包括除二杨所之外前阵和前锋的所有主力,加上威虏军守军,总数当在三万左右,其中主要部队都是骑兵。以魏能所部前阵骑兵为主,于城西列成大阵,秦翰和田敏所部分为左右两翼掩护魏能侧面。另以战斗力强悍的李继宣部为预备队。宋辽战史上罕见的双方骑兵集团的大规模正面交锋开始了。

宋辽遂城之战(下)

宋军背城立阵,侧后无忧,并处于守势,加上宋军大阵对于正面的先天优势,辽军虽然有人数上的优势,但擅长的迂回包抄战术无法使用,只有与宋军做正面硬捍。在这点上从历史战绩看,单纯的正面接战,辽军鲜有胜绩,形式对辽军并不有利。因此,辽军果断做出全力一击,将铁林军的重装骑兵派上战场,由统军铁林相公率领正面冲击宋军大阵,但事与愿违。宋军中军主将魏能也率领精锐部队对辽军的攻击箭头展开反冲击,在左右两翼的配合夹击下不但粉碎了辽军的正面冲击,保证了大阵正面的安全,并在反冲击过程中一举射杀辽统军铁林相公。辽军主将被杀,全军为之气沮,败像已现。最终,在威虏军城西的主战场上,辽军战败,准备从来路逃走,于是向西北的羊山方向撤退,宋军两翼秦翰和田敏的6000骑兵转入追击,尚未出动的预备队李继宣部也同时移向威虏军城西北八里的赤虏屯住,并派出联络官跟随秦翰部前进,随时准备策应追击部队。

宋军先期开赴羊山包抄的二杨所部没有能参与威虏军城西的大战,辽军的行动太过迅速,一到就打,一打就败,一败就逃,二杨所部的包抄任务就这样变成了迎头拦截的截击任务。辽军虽然主动撤退,但形式并不好,后有宋军的追兵,前方还有没有来及赶上威虏军城西之战的宋军迂回部队二杨所部6000骑兵的正面堵截。辽军面临着被前后夹击的态势。

当辽败军取道羊山南麓渐次向西北撤退的时候,早就埋伏在这里的二杨所部迎头杀出,对辽军展开正面拦截。后有追兵的辽军正面再被拦住,走投无路的辽军一下子迸发出强劲的战斗力,二杨虽然倚靠羊山展开阻击,但仍被数量上占有优势的辽军逐步击退,被迫退出战场。一部分没有来得及后撤的宋军死守羊山不退,最后全部阵亡。

二杨的正面阻击虽然宣告失败,但在使辽军付出相当的代价同时,迟滞了辽军的行动,为追击部队的赶到争取了时间。正当辽军最终攻下羊山上的宋军阵地时,一路尾追辽军的秦翰部和田敏部追上了辽军后卫部队。李继宣派往秦翰部的联络官也及时将这一情报通报给进屯赤虏并以其为前进基地的李继宣部。李继宣得到情报后立即带领自己的部下直扑羊山。在秦翰部咬住辽军后一会儿,李继宣部也追上了辽军。

宋辽遂城之战(下)

随着二杨的退出、秦翰部和李继宣部的相继投入,形势发生了转变,宋军由阻击状态变为追击状态。刚逐走二杨的辽军转眼就被秦翰部和李继宣部赶上了羊山。而此时,秦翰部悄然退出了战场。对于秦翰部来说,已经经历了在威虏军西与辽军大战,再在追击后独自与辽军作战已经使得其力不能支了,因此在友军到达后退出战场也属于情理之中。连经恶战的辽军此时已经无心恋战,而李继宣部原本就是宋军最强悍的部队之一,这次战役中又是作为预备队一直没有参战,在一整天的养精蓄锐后正是斗志昂扬的时候,终于找到了用武之地。之后的战事成为李继宣部的独舞。他们赶着辽军从羊山南麓转过山脊,追杀到北麓。战斗中,身先士卒的李继宣多次因为战马中箭而更换战马。最终在牟山谷,李继宣部追上辽败军主力并杀入,取得了巨大的战果后,剩余的辽军逃向了八里外的辽国边界。而在李继宣部带着满身征尘和丰硕的战果回到前进基地赤虏的时候,天,已经开始黑了。

十月十六日一天的战斗,宋辽双方首战长城口,次战威虏军,三战羊山,最终以宋军击退辽军、斩级二万、阵斩辽统军铁林相公以下将领十五员的辉煌胜利告终,如此丰硕的战果,在宋军对辽长达四十年的战争历史上也是少见的。此战的胜利,要归功于宋军中级指挥官群体的合理决策和丰富的作战经验。

辽军败退,宋军在打扫战场结束后,用斩获的辽军官兵的首级在宋辽边界上筑京观,以显示武功并向辽军示威。十月十六日宋军在威虏军的胜利,扭转了此前宋军严重不利的局势。原本辽军晃开了宋军的防守,选择了在宋军镇、定主力退回后南侵。宋军并没有南撤的前军面临着孤军突出的危险境地,同时镇、定主力南撤后宋军并没有组织起系统的防线,如果这时候被辽军突入,不但宋军前军面临着被合围的危险,宋方在河北的整个防线也有被击垮的危险。而此战的获胜,不但直接给了辽军当头一棒,也为宋军调整部署,在河北从新组织防线赢得了时间。并且,前军在获胜后足以得到足够的情报(通过对于辽军被俘人员的审讯等手段),详细得知辽军此次南侵的规模、兵力组成、甚至一部分战略意图和计划。同时,如此的大胜对于整个河北宋军的军心也是一次振奋。在两年前裴村之战中受到打击的士气也会得到鼓舞。与此相反,对于辽军,此战的失败使辽军在战役发起时的优势被严重侵蚀,战役发起的突然性荡然无存,军心士气受挫,还面临着全盘计划泄露的危险。

战后,双方各自为下一步的行动开始了调兵遣将。在宋方,随着前线的战报(可能还有战后获得的情报)相继送达,一系列兵力调动开始进行。宋军高层在看清所面临的形势后,果断放弃了不切实际的战前计划,一方面命令镇、定主力不再出击威虏军,放弃前沿防御计划,转而师法从前的习惯战法,在纵深的唐河组织防御,一方面令前阵骑兵后撤,在莫州都部署桑赞下属的一万步兵的掩护下后撤至宁边军,进行战后休整。同时,由于宁边军位于唐河防线东侧。前阵骑兵后撤至宁边军,在消除了被辽军主力合围的危险的同时起到了保护唐河防线侧翼的作用。宋军在定州方向的防御体系在这一番调动之后重新建立起来。

为了牵制辽军在河北防线最西段的定州方向的攻势。宋军高层在采纳了知雄州何承矩的建议,使用围魏救赵的战术,在整个河北防线的最东段的乾宁军派出部队,搭乘水军的浅海巡逻船(刀鱼船),自界河入海,跨渤海在辽境的平州(今河北卢龙)登陆,发起进攻,以吸引辽军主力回救。这是自雍熙北伐以来宋军第二次动用海军运送陆军部队跨海攻击辽境。同时,在东线的淤口关、益津关,宋军均出兵对辽境展开了牵制性进攻。

而辽方在先锋军战败后,亲征的辽圣宗并不甘心此次南征就此以失败结束,于是亲自率领辽军主力南下。鉴于先锋军在威虏军战败,辽军主力小心的避开了威虏军,取道易州境内直扑威虏军西边的满城,前锋直抵满城之南五十里的方顺河,与南面沿唐河布防的宋军遥遥相对。十月二十八日,辽圣宗的御营抵达满城,双方更大规模的会战一触即发。

就在这个时候,天气再一次帮助了宋军。连日的阴雨使地面泥泞不堪,严重影响了辽军的机动能力,并且对于弓使用皮弦的辽军来说,这样的天气实在是个噩梦,加上军心受挫,虽然辽圣宗本人极不情愿,但面对着宋军已经成型的防线,天时、地利、人和辽军均在下风。继续打下去占不到便宜事小,要是再被宋军咬上一口,就是得不偿失了。于是辽圣宗不得不下令撤军。此次辽军南侵正式告一段落。

宋辽遂城之战(下)

在正式确认辽军完全撤离后,宋在河北前线的最高指挥官王显向真宗正式奏捷。遂城-羊山之战到此完全告一段落。遂城-羊山之战对于宋辽双方的影响都是深远的。对于宋军,这是第一次事先制定预定的作战方案,并在实战中应用的战例。虽然事实证明这个方案是失败的,但宋军高层以此为契机,通过此战的经验总结和一年后望都之战的教训,加上宋方硕果仅存的名将李继隆在望都之战后很可能参与了计划的制定,终于在澶渊之战前制订出了严密合理的作战方案,不再使用不切实际的前沿防御,也并不是单纯使用太宗时期的弹性防御,而是构建结合了纵深防御与弹性防御的防御体系。在部队间相互联系配合上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并且不再完全依靠前线高级指挥官的个人才能。从而在澶渊之战中取得了军事上的优势。同时,此战中前阵骑兵力战破敌,也给宋军高层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从而在之后组建了前沿的独立骑兵集团,其指挥官拥有独立于定、镇、高阳关三路都部署的独立指挥权,他们担任了在辽军入侵时第一时间的阻滞、突袭任务,在辽军深入后的骚扰后方任务,在辽军于唐河防线与定、镇主力接战后的背后包抄合围任务,如果辽军继续深入时转而对辽国境内展开反攻抄略的任务以及在辽军回撤时的截击、突袭任务,并在澶渊之战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也因为此战的胜利,使宋军一些平庸的高级将领开始头脑发热,在一年后的望都之战中轻率出击,在四无依傍的平原地区与优势辽军进行野战,最终导致望都之战的失利和王继忠的被俘。当然,这些具体的就不在本文所讨论的范围之内了。

从辽军方面,这次失败的南侵无疑是宋辽交战以来历次辽帝亲征中最失败的一次,前所未有的损失,却一无所获。辽圣宗无疑不会吞下这口恶气。但由于宋军情报失误导致宋军作战计划的落空,这一点并没有被辽军所掌握,辽方对于宋军指挥体系的变化并未有所察觉。一年后的望都之战,辽军又因为宋军前线高级指挥官的轻率行事获得胜利,这无疑是导致澶渊之战爆发和辽军在澶渊之战中陷入被动的重要原因之一。

遂城之战,对于此后宋辽双方的军事走向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