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在定义里面,有着一圈的围墙,或砖墙或铁艺造型,围墙两端连接着宽宽的大门,电动伸缩门不是地左右跑动。围墙里锁着的是每个家长的未来之梦,围墙外是花花绿绿的热闹世界。 这个校园,却没有围墙,也就没有了校内和校外之说。孩子们上课时是在教室里的,下课时,只要能跑到的范围,在孩子们眼里,都属于校园。 建国初期到80年代的农村校园,基本上都是没有围墙的校园。就是在这没有围墙的校园里,放飞了小乡村里一个又一个梦想,成就了小乡村里一个又一个希望。 当时,全国每个村庄都有属于自己的一个校园。或是以前的庙宇,或是征缴地主的房屋,虽然简陋,但里面也是应有尽有。用泥块垒起的课桌,用黑漆刷出的一块黑板,孩子们从家里带来的高低不同的凳子,课桌上摆放整齐的书包。书包,是清一色的纯手工缝制,基本上都是用好几块布拼成,红的一块、蓝的一块,青的一块,但大多数都是蓝黑布拼成。 这个校园,虽然没有围墙,但是除了孩子肆无忌惮的跑来跑去,村民们是不会随意进出的,即使雨天放学,也是拿着各色的油布雨伞站的远远的,当看到自己的孩子跑出教室时,高声的喊叫着孩子的小名,孩子们也总能在这五彩的伞世界里找到属于自己的那把雨伞。 这个没有围墙的校园,白天属于孩子们,晚上则属于村民。晚上一些孩子也会跟着父母前去,在扫盲班里当父母的陪读,偶尔也客串一下老师的角色。在孩子严厉的批评声中,父母红着脸,面对众多的“大学生”,显得毫无举措,孩子了就更加变本加厉,把白天跟老师学的批评话竹竿倒豆子般全扔给了父母,也不管父母能不能接受,最后在父母脱下的一只布鞋鞋底的“淫威”下,哑了口,撅着小嘴,内心不服的甩上一句:“真是榆木疙瘩。“然后转身跑出教室,在校园里和众多的同学玩捉迷藏。 没有围墙的校园并不是没有围墙,在每五个村民的心里,校园是道高高的围墙,这道围墙让自己不敢逾越,让自己十分敬畏。每当自己的孩子老师惩罚时,家长会带着孩子来到校园,沿头着教室的墙壁做贼似的偷偷走到老师面前,老师批评着学生,家长则会低着头,不时地点头示意,好像批评的不是孩子,而是自己,校园的围墙,在每个村民的心中。 后来,没有围墙的校园在村干部的带领下,拉起了一道真正的围墙,是用泥巴和碎砖块垒起来,也仅仅有一人高。但就是这道矮矮的围墙,把孩子飞散到整个村庄的心给围了起来。校园里比平时热闹了,生产队里的菜地里多了几分的安宁,学校四邻的压井也没有了往日”吱拗“声,村里因为校园的这道围墙而安静了许多许多。 没在围墙的校园,留下了太多的梦,记载了太多的成长轨迹,也见证了一代又一代村民。现在的校园,设施是最好的,教室是最漂亮的,围墙是最好看的,可是,里面去失去了一种童趣,失去了孩子们四处习散的”野心”。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