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百年老店是如何炼成的”之创始团队(12)瓦岗军是李密、翟让“双首长制”。那么,二人有了矛盾,有没有化解冲突的机制呢?估计没有。不是李密翟让他们不够聪明,而是古人根本没有民主协商、分权制衡这套东西。大家之所以相安无事,一是李密杰出的战略眼光能够服众;二就是那次使翟让坚信不疑的算卦了——‘若立斯人(李密),事无不济。’ 就算古人封建迷信力量再强大。百万之军,系于一卦,其势危矣!况且,那一卦是李密买通翟让的军师贾雄搞的鬼。后世人写史书都知道这回事,当时的李密凭什么保证不走露风声?这等于是个定时炸弹。 李密不离开东都,有他不得不留下的原由。他在等待一样东西。那或许是攻下洛阳的机会;又或许,是除掉翟让的时机。但这事是不能说出口的,所以他只好拿些不相干的理由来敷衍柴孝和。 柴孝和呢?他也许听懂了这番话背后的意思,也许没听懂。不管怎么说,他没有再坚持,而是提议:“既然大军不好行动,我先去探探路吧。”李密当即同意。 不过他也仅始限于口头支持,只给了几十号人马,估计还有不少空白委任状。李密大概想:也就一次战役侦察嘛。 这一行人抄小路西行,很快来到陕县(三门峡)。再往前就是函谷和潼关,那里应该是他们侦察的终点。本来嘛,这次行动的主要目的,就是搞清楚两件事:一是能不能顺利到达潼关,二是能不能顺利打下潼关。大家四处看看,摸摸各地驻军实力,画几张图,最多再布几个眼线,任务就算完成了。 但柴孝和不这么想。人才就是人才,能创造性开展工作。他找个地方驻扎下来,估计同时也派人送回了侦察报告,内容肯定是‘洛阳后方空虚,潼关守敌意志薄弱(这在后面李渊军的战斗中得到了验证)。速派兵来,大有可为。’等等。 与此同时,凭借手头这么几十杆枪,当然还有李密开的空头委任状,柴孝和四处联络宣传、招抚当地山民,居然很快拉起一支上万人的队伍:‘山贼归之者万余人。’若假以时日,认真整训,未尝不能形成气候。在他手里,战役侦察眼看要演变成战役布势了! 可惜,不久消息传来:李密战败、回撤洛口。一时间官军势力似乎又占了上风,害怕被捕剿的情绪迅速漫延。空头委任状毕竟不如脑袋重要,这支新成立的队伍很快作鸟兽散。柴孝和孤掌难鸣,只好灰溜溜返回洛口。关乎全局的西取关中之策,就此无疾而终。 这件当时并没有什么影响的事件,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将来龙去脉交待得很清楚。因为这里涉及到战略全局,事件的不同走向对后续事态有深远影响。 内外因素交织,李密集团失去这次掌握全盘主动的机会。但这并不意味着最终的失败。得中原者得天下,李密手中仍有着最多的粮食、最强大的兵力,以及最广泛的影响。 不过影响力有时候是好事,有时候是灾祸。俗话说‘枪打出头鸟’、‘出头的椽子先烂’。还有个理论说:最先进入市场的,往往都作了牺牲品。 六月,经过休整的李密军重返洛阳城下,与守军大战,‘东都兵大败,密复取回洛仓。’ 这次胜利带来的后果,简直是前次进围洛阳的翻版——上次胜利,引来了关中兵团;这次胜利,使得炀帝决心集中更多的兵力对付李密。 ‘七月,炀帝遣王世充将江淮劲卒,王隆帅邛黄蛮,河北大使韦霁、河南大使王辩等各帅所领同赴东都,相知讨李密。’苏皖的、四川的、河南河北的,几乎所有能调动的机动力量炀帝都调动了,合力讨伐李密。这也符合前面我们对炀帝性格的分析——干就干票大的。 上次李密胜利导致庞玉兵团调动,促成李渊集团的快速兴起。这次隋政府的兵力调动,又将快速促成另一大集团——河北窦建德集团的兴起。乱世时局,瞬息万变;英雄辈出,各领风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