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征文原创: 父亲教导文天祥从小胸怀大志

 寻梦向天歌 2019-04-11

本文参加了【子女教育】有奖征文活动

寻梦向天歌/文

           家庭是人生的第一个课堂,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

良好的家庭环境和家教对孩子将来走什么样的路,成为什么样的人起着极其重要的影响和引导作用。

           从民族英雄文天祥的成长历程和道路来看,文天祥之所以成为中国历史上伟大的爱国主义者和民族英雄,成为南宋末年杰出的政治家和哲学家,成为宋元之际影响深远的诗人和文学家,在国家民族危亡的关键时刻能够挺身而出,慷慨赴死,为国家民族利益英勇献身,这同他从小所受家庭家教家风的良好熏陶是分不开的,更与父亲的谆谆教诲是分不开的。

       父亲是文天祥的启蒙老师,正是严谨博学、思维灵活的父亲教给文天祥正确的读书和学习方法,培养了文天祥勤学好问、精于思考的精神品质。

        文天祥的父亲文仪是一个乡间博览群书、学养深厚的儒士,他本身就嗜书如命,读起书来常常是通宵达旦,废寝忘食,自然就会从小教育文天祥把读书当作安身立命之本,父亲教文天祥读书不是读死书,而是把重点放在对义理的思考与理解上,不默守教条,生搬硬套,活学活用,学以致用。

       父亲教导文天祥读书,还十分重视营造高雅的环境。文仪特意在自家竹林旁盖了个书屋,美其名曰“竹居”,意为从宁静中求知探索,像翠竹那样正直做人,如此意境深远的读书境界对文天祥养成浓厚的读书兴趣,塑造文天祥独立修为的品格,更是起到了潜移默化的重要作用。

             当时文家请不起塾师,文仪就自己教导文天祥和弟弟文璧。

            父亲对文天祥和弟弟要求严格,白天读书,晚上复习巩固,对重点内容要求必须背诵,做到滚瓜烂熟,倒背如流。

假如两个孩子记不住,父亲就把重点内容工工整整地抄在纸上,贴到墙壁、门窗、书架和门柱上,让两个孩子随时随地对照熟读记忆,久而久之,使两个孩子锻炼养成了刻苦磨炼、持之以恒的意志和耐力。

            父亲还通过生活实例使文天祥树立体恤生命、大爱仁义的儒家理念。

有一次,文家正要盖房子,墙角里摞满了备用的木料。

恰在这时,瘟疫发生了,村里死了许多人。许多家庭遭受重创,亲人被瘟疫夺走了生命,急需料理遇难者后事。

看到此情此景,文仪非常难过,他当即决定把自家盖房子的木料捐献出来,请来木匠为死去的人赶制棺木,帮他们收敛尸骨。

一些人认为文仪迂腐,文仪却说:“谁家没个大病小灾的,见死不救心肠发臭,如果都不出来伸手帮一把,这些人家怎么度过难关?”

文天祥深深地被父亲的善意之举所感动。


         
这件事情之后,父亲还要文天祥读北宋人钱公辅所写《义田记》,这篇文章给文天祥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记。

后来,父亲又教导说,齐国贤相宴婴自己乘坐破旧的马车,心中却总是惦记着那些穷困的书生;北宋大臣范仲淹自己购买“义田”,为的是供养穷困的同族人,让他们有饭吃,有衣穿,能过正常的生活。

           父亲文仪就这样通过一言一行来影响着儿子文天祥。年幼的文天祥从懂事起就接受了良好的家庭教育,儒家那种仁者爱人、扶贫济困的理念在他心里扎下了深根。

              而当慢慢长大的文天祥,打算要到更加广阔的天地去开阔视野,增长见识的时候,父亲文仪又不失时机地加以启发与引导。

父亲先是立足家乡庐陵人杰地灵、英才辈出的历史实际,要文天祥回答庐陵乡贤“三忠一节”是指哪几个人?结果文天祥对父亲所提问题对答如流,侃侃而谈。

文天祥说,这“三忠”就是指欧阳修,死后谥“文忠公”;杨邦乂,死后谥“忠襄公”;胡铨,死后谥“忠简公”;这“一节”乃是指杨万里,死后谥“文节公”。

           父亲见儿子回答得头头是道,就带着文天祥去庐陵学宫乡贤祠,逐个瞻仰“三忠一节”,从这四个先贤贤达的感人故事里获得有益的启示与激励。

            父子俩首先来到了欧阳修的画像前,文天祥一下子就认出了欧阳文忠公,他早已熟读了欧阳修的诗文,欧阳修的音容笑貌都深深地印刻在他的心里。

父亲指着欧阳修的画像问儿子,最欣赏欧阳修的是什么?文天祥沉思了一会儿说,最欣赏欧阳文忠公与民同乐的情怀,欧阳修开大宋文坛风气,倡导古文运动,是文坛公认的领袖。欧阳修忠直耿介,为人光明磊落。苏轼对欧阳修有非常高的评价。

              父亲让文天祥具体说说欧阳修“与民同乐”的情怀。

文天祥沉思着,仿佛欧阳修就站在他面前,接着说,欧阳修的《醉翁亭记》就是一篇表达与民同乐政治情怀的佳作。欧阳修说“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欧阳修多么清醒地知道,他的乐不同于禽鸟之乐,不同于游人之乐,他是醉能同其乐,醒能述其文,无论是清醒,还是痛饮,他都能与民同乐。

         父亲听到儿子文天祥对欧阳修与民同乐独到的理解,心里暗自称许。父子二人不知不觉走到了杨邦乂画像前。父亲为儿子文天祥讲述杨邦乂的忠烈故事。

          杨邦乂是宋朝南渡初期的忠贞义士。当金兀术率兵攻占了建康(今南京),俘虏了杨邦乂时,杨邦乂表现出了誓死不降金兵的决心。杨邦乂当时任建康通判,金兀术诱降他,说可以让他官复原职,杨邦乂听后猛地用头撞击堂柱,撞得血流满面,连金兀术都吓了一跳。杨邦乂大声说:“世岂有不畏死而可以利动者?速杀我!”气得金兀术直跺脚。一计不成,金兀术又生一计,试图用高官厚禄劝降杨邦乂,杨邦乂愤怒地说:“休得污我!”并咬破自己的手指,用淋漓的鲜血在衣襟上写下十个大字——“宁做赵氏鬼,不为他帮臣!”表达了视死如归的决心。金兀术多次劝降无效,于是杀害了杨邦乂。当时杨邦乂年仅44岁。金兀术还命人破其胸取出他的心肝,想看看杨邦乂的心肝到底是什么做的。

         文天祥听完父亲的讲述,早已泪流满面。杨邦乂英勇就义的场景如一幅画面,深深地印在文天祥的心中。

              紧接着父子俩来到了胡铨的画像前。文天祥被胡铨的动人事迹所感动,胡铨忠肝义胆,勇于直言,敢作敢为的精神品质给文天祥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

面对杨万里的画像,文天祥联想到了自己最喜欢的杨万里的诗篇,从诗篇里领会那种百折不挠、万折不屈的志向和决心。

            参观完乡贤祠,文天祥在院里种下柏树,指着柏树说:“吾异日大用,当尽忠报国,此柏乃生!”又对父亲说:“殁不俎豆其间,非夫也!”

由此立下宏志,要一身正气,风骨凛然,做一名顶天立地的大丈夫。

搜索

复制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