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个宇宙最终选择碳基生命,似乎是经过了效率的考量,有点类似于经济学原理,看似复杂的生命也无外乎以碳基为基础,以碳氢氧氮组成的氨基酸为基本构件,因为这四种元素最容易获得,成本最低。 我想说的是,连宇宙中的原子都“知道”什么样的方式跟有效和稳定,那么这算不算是一种客观规律呢?哲学中有一种争论,分两个层面是:一是规律到底是主观的还是客观的;二是如果有客观规律,请列举出来。 我一直认为,规律的背后总是有“知性”在统摄。如果上面的规律成立,那宇宙中一定存在一种“知性”,而我又不相信基督徒所谓的“上帝”,我更相信斯宾诺莎那句“宇宙即是上帝,上帝即是宇宙”。宇宙无边无际,所以他无形、神秘、不可被言说、不可被认知。 照着这个思路往下推,物质的构成都遵从一种规律:由简单到复杂。那么精神呢?或者说人的思想和智慧呢?构成思想和智慧的“简单物”是什么?我们能够找到它吗?我都怀疑我们找了没有?我甚至怀疑我们从这个方面想了没有?我通过读书和思考,我极度怀疑构成思想和智慧的“简单物”是:“人的大脑会有序地分类”。至于为什么人的大脑会“有序地分类”,我也一直在思索和寻找,目前还没找到,但是取得了一些进展。 刚开始我认为是“只有人会思考”,后来发现“人会思考”是一个伪问题,难道动物就不会思考吗?毫无疑问答案是“会的”。哺乳动物算是动物里面最聪明的,它们无论是躲避天敌,还是种群内生存,它并不完全是靠动物本能来完成的,它的脑子不是摆设,它也是起了很大的作用的。更不用说一些聪明的动物,狼、狗、马、猴子、猩猩、海豚等等,它们甚至可以和人类进行一些互动,讨好或捉弄人类。那动物为什么没有产生人类那样灿烂的文化?我的回答是,动物不是不会思考,而是不会“有序地思考”(有逻辑的思考),那么“有序地思考”是如何开始的?思考怎么才能再加上一个有序? 我们知道,行动的前提是思考、思考的前提是选择、选择的前提是判断、判断的前提是分类、分类的前提是“对立”和“二分”。 要想说清楚这一点,我们得从人类目前纯抽象的学科——数学来说起。我们有没有想过这样一些问题,人为什么要将整数一分为二,划分为奇数和偶数,它为什么不以三划分呢。既可以被三整除的为X数,不可以被三整除的为Y数。不过这也仍然是二分法,但对于人的思维来说仍然是个挑战,因为它变得“无序”了。再进一步划分,可以被二整除的为X数、可以被三整除的为Y数、既不可以被二也不可以被三整除的数为Z数。再比如,质数与合数的划分,其本身还是二分法,它是以1和自身的对立来划分的。再再比如,直线一分为二是两条射线,两条射线无限延长,那么直线能被三分吗?直线上随便取两个不重合的点,这两点之间为无限延长,这样的划分为什么没有出现在几何学中。 可能有人会说你这样划分没有意义,那么请问所谓的意义是什么?有序才有意义吗?是不是无序就没有意义?是不是脱离了以对立二分法的划分都是“无序的”?超出人类想象之外的划分难道不应该被研究吗?现代科学家通过研究发现,无论是宏观宇宙世界还是微观量子世界都是混沌的、是不可知的。人类是不是只会“有序地”思考,脱离了“有序地”思考方式,人是不是就无法认知我们的世界了,因此它也就是“混沌的”和“不可知的”。 其实上面提到的三分、四分……N分也还是“有序”的,只是不符合天经地义的二分。人能不能“随意分”?既一会儿二分、一会儿二十七分、一会儿一万分,那岂不是疯了吗?完全无序了。我们觉得宏观宇宙世界和微观量子世界的混沌、无序不就是因为这样吗?人脑正是因为它会有序分类,所以我们发现了“有序的、可被理解的、被我们人脑加工过的世界”;人脑也正是因为它不会无序的、随意的分类,所以我们无法认识真实的客观世界。 所以,我认为人脑会“有序地分类”的基础就是“对立二分”,这就是思想和智慧的“简单物”。我们头脑产生的“对立二分”其实与地球上和宇宙中的自然规律极度吻合的,正因为这种吻合才使的我们能认知这个世界,大自然的白昼与黑夜、温暖与寒冷、生与死,甚至连看不到的基因都是成对出现的。这到底是我们大脑的划分还是自然的规律?你自己做个判断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