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位于高雄北部左营,1985年列入“一级古迹”,现在一级二级通称“国定古迹”。
按“高雄市政府文化局”的介绍说明,该城是“台湾最早的土城”,清朝复台后在此设立凤山县,近四十年后即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始建土城,比澎湖城稍大一点儿,左右有龟蛇二山相拥,周围八百一十丈,高一丈三尺,设立四门,城外有丈宽堑壕,后来又在城外种植三种刺竹,形成纯天然防御,乾隆年间鉴于局势不稳,在四门加设炮台,但厄运依然光顾小城。乾隆五十一年(1786年)林爽文起义(台湾称为“事件”,乾隆指示福康安镇压,耗银千万,列为十大武功之一),凤山两次打进又两次收复,守城大小官员殉难。这番涂炭之后,凤山县治另择新址筑城,就是今天的凤山市,此处遂有“旧城”之称。
嘉庆年间台南再度受到沿海蔡牵起义波及,新城也遭蹂躏,县治迁回旧城,拟议改建加固,因资金不足搁置,直至道光四年(1824年)方得以重建,将龟山围入城内,工程历时一年,城周长扩充至八百六十四丈,四门分别命名为拱辰(北门)、启文(南门)、凤仪(东门)和奠海(西门)。似乎目前除西门外各门尚存,还保留了部分城墙和城壕。
这一带毗邻知名景点龙虎塔,但游客罕至,城内住的大都是眷村家属吧。台湾海军传统警惕性很高,“小脚侦稽队”对外来客即使不含敌意也目光锐利,让我们感觉芒刺在背,只在北门周边转了转,见城内小巷深深没有贸然闯入。
城门没有建楼,门洞两侧却立有门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