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如何引导学生鉴赏古诗词:寻找恰当的切入点

 立恒语文 2019-04-11

如何引导学生鉴赏古诗词:寻找恰当的切入点

选择一个恰当的角度把课堂教学目标或教学内容的各个方面巧妙地组合起来,从而使教学过程产生一种势如破竹,酣畅淋漓的教学效果,这便是教学过程中的切入。“切入”式教学是一切优秀的文本赏析教学永远都必须努力追求的一种教学理念。古诗鉴赏教学作为文本赏析教学的一个主要分支,在具体地实践操作中也遵循这一理念。下边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介绍6种常见的古诗鉴赏教学切入方法,以就教于方家。

一、 纲举目张,顺藤摸瓜——由诗题切入

有些诗歌,题目就体现着全诗的中心,是诗歌中心内容的

高度概括。欣赏这样的诗歌,只要抓住题目中的中心词,顺藤摸瓜,沿波探源,诗歌的精妙之处就会一一浮出水面。白居易的《长恨歌》是我国古代文学史上一首杰出的长篇叙述诗,对这篇诗歌的主旨,学界向有不同的看法,但无论如何,题目中的“长恨”二字作为中心词的地位却是各家都不能不承认的,所以,教学《长恨歌》,就可以抓住“长恨”二字,从“长恨”上切入,则诗歌的结构、主者、表现手法等皆可尽收眼底。比如我们可以围绕“长恨”二字设计如下三个问题:

1、诗歌哪些部分抒写唐明皇和杨贵妃的“长恨”?“长恨”的原因是什么?

2、从“长恨”的原因上看,作者对二人的这种“长恨”持什么态度?由此可以看出此诗的主旨是什么?

3、在叙写唐明皇与杨玉环二人的这种“长恨”时,作者使用了哪些表达技巧?请从创作手法,表达方式两个方面作一分析。

这三个问题紧紧围绕“长恨”二字,开口小,角度巧,一下子拎起了全诗,使教者容易下手,学者容易思考,可谓“一石三鸟”。

二、置身诗境,缘境明情——由诗境切入

中国古典诗歌中,不少作品充满诗情画意,意境优美。欣赏这样的诗歌,要在反复诵读中,发挥联想和想像,走进诗歌的意境中去,方能把握住诗歌的脉搏。比如拿杜甫的《登高》来说,该诗境界阔大、雄浑。为了引导学生走进这个境界中去,笔者在教学时设计了如下两个问题:

1、这首诗的首联和颔联使用了哪些意象?营造出了一个什么样的境界?

2、依托这个境界,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

这两个问题紧扣诗歌的意境,学生思考时只能先借助联想和想象走进诗歌的意境中去,然后才能体会出诗中的思想感情,艺术手法等。

三、余音绕梁,三日不绝——由诗韵切入

中国古典诗歌中,有这么一种诗歌:韵味绵长,情致深厚。读完以后,让人百般咀嚼,回味无穷。欣赏这样的诗歌,就可从诗韵入手,探其佳妙。比如教学孟浩然的《夜归鹿门歌》(人教版《中国古代诗歌散欣赏》)就可采用此法。此诗语言平淡朴素,初读似乎无甚奇妙之处,但当你掩卷深思之时,你会觉得有一股淡淡地清香从你的心中升起,绵延不绝,挥之不去。这香味既不是来自某一联诗,也不是来自某一个词,而是浑身上下到处散发者。因此,教学此诗,就可以在组织学生反复诵读的基础上从诗韵切入,探其究竟。比如就《夜归居门歌》而言,我们可围绕诗韵设计出这样一个教学思路:

1、读完此诗后,你最突出的感受是什么?

2、这首诗为什么会具有如此浓厚的“韵味”呢?请结合全诗具体谈谈。

第一问紧和学生的阅读感受,第二问在第一问的基础上,把学生的思维引向了诗歌技法的思考,两问虽侧重点不同,但都紧紧围绕“诗韵”。

四、画龙点睛,牵一发而动全身——由诗眼切入

顾名思义,诗眼即诗之眼睛,它通常体现为全诗中最精练、最传神的一个字、一个词、一句话。我们常说,眼睛是心灵的窗户,通过眼睛,可以窥见心灵的奥秘。依此类推,通过诗眼,我们可以洞察到一首诗的写作意图、思想内容、表达技巧等。比如拿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来说,第三段中的“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即是全诗的诗眼。教学这首诗歌可围绕这个诗眼设计以下两个教学片断:

1、在这首诗中,诗人是通过什么形式来表现“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这个主旨的?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2、从上述的讨论中可以看出,这首诗的创作方法是什么?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

这两个教学片断均从“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上切入,前一问侧重于李白诗歌风格的探讨,后一问侧重于表达技巧的赏析。两个教学片断的教学内容合起来即是该诗最突出的特征。

五、按图索骥,曲径通幽——由技巧切入

有些诗歌,在表达技巧上独具特色,欣赏这样的诗歌,可直接从技巧上切入,诗歌的思想感情便极容易破解。比如拿杜甫的那首被沈德潜称为“咏昭君诗此为绝唱”的《明妃曲》来说,诗歌在构思上极具匠心。郁达夫在《谈诗》一文中对此作了这样的解读:“做诗的秘诀,新诗方面,我不晓得,旧诗方面……我觉得有一种法子,最为巧妙,其一,是辞断意连,其二,是粗细对称。……古人之中,杜工部就是用此法而成功的一个。我们试把他的《咏明妃村》的一首诗举出来一看,就可以知道。头一句诗是何等的粗雄浩大,第二句诗却收小得只成一个村落。第三句又是紫台朔漠,广大无边,第四句的黄昏青冢,又细纤明,象大建筑物上的小雕刻。……我说此诗的好处,就在精细的对称,辞断而意连。”(转引自李元洛《意象的组合——杜甫《咏怀古迹·明妃村》,见《楚诗词艺术欣赏》长江文艺出版社1984年版》引导学生鉴赏这首诗歌,就可从“粗细对称”“辞断意连”上入手,探究其辞气、意脉、主旨,则诗歌的佳妙之处可了然于胸。

六、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由诗论切入

我国古代的诗论不仅数量众多,而且内容庞杂。有品评具体作品的,有品评诗人风格的;有谈论诗歌创作技巧的,有谈论诗歌鉴赏方法的;有考究诗歌创作目的的,有阐发诗歌基本特性的等等。真可谓内容丰富,门类齐全。因此,在引导学生鉴赏古代诗词时,若能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恰当地引用诗论来切入,会收到很好地效果。比如我国古代诗论中有“诗言志,歌咏言”的说法,我们在教学那些“言志”的诗歌时,便可引此观点切入诗中;我国古代诗论中有“诗贵有眼”的说法,我们在教学那些埋设“诗眼”的诗歌时,便可引此说法切入诗中;我国古代诗论中有“作诗不过情、景二端”的说法,我们在教学那些借景抒情的作品时,便可引用此说法切入诗中……。

另外,古代诗歌中的许多传世之作皆有前人的评述,教学这类诗歌时,教师不妨选择那些有助于达成自己的教学目标的评语,引导学生走进作品。比如拿杜甫的《登高》来说,这是一首千古传诵的杰作,明代胡应麟在《诗薮》中认为:“然此诗自当为古今七言律第一,不必为唐人七言律第一也。”教学此诗时,教师可引用胡应麟的这个看法,引导学进入诗中,具体地探究一下此诗的“第一”。又如教学曹操的《短歌行》,在探讨诗歌的主旨时,可引清人陈沆在《诗比兴笺》中对此诗主旨的看法,切入诗中。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