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古诗鉴赏教案

 许愿真 2015-04-07

古诗鉴赏教案

                                                         鉴赏诗歌的语言

 

考点链接

1、  从艺术效果的角度理解炼字艺术。

2、  赏析诗眼。

3、  鉴赏诗歌的语言风格。

累计课时

 

教学重点

同上1、2

教学难点

解题指导与实践演练。

教学方法

讲解  练习   点拨 

课时安排

3

教学环节:师生活动预设

个性 化

批注

一、             点击考点

诗词是语言的艺术,诗词丰富的思想感情、优美的意境都是通过语言来表现 的。诗词的语言与其他文学样式的语言相比更加凝练、优美,更具抒情性、含蓄性、跳跃性和感染力。鉴赏诗词语言,就是要了解诗词语言的特点,并借助诗词的语言进一步领悟诗词的精妙之处。

分析诗词语言的妙处,除了理解诗词语言的字面意义之外,还要分析语言的表达效果,进而把握好诗词表情达意的语言特色。从多年的高考试题看,对诗歌语言的鉴赏包括三个方面:炼字、诗眼和语言风格。

 

二、专题研讨:

(一)炼字

【知识储备】参看一轮资料P106,结合典型例句了解诗 歌的炼字艺术。

【常见设问方式】

1.某一联中最精炼传神的是哪个字?请简要赏析。

2.某字历来被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

3.这首诗中的某字可否换成另一字?请简述理由。

4.请对某句中某字的妙处加以赏析。

5.某句中的某字带给你怎样的感觉?

6.某字另一版作另一字 ,你认为哪个字更恰当?为什么?

【例题分析】 (2013·福建高考)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后面题目。

  送何遁山人归蜀   [宋]梅尧臣

春风入树绿,童稚望柴扉。

  远壑杜鹃①响,前山蜀客归。

到家逢社燕,下马浣征衣。

  终日自临水,应知已息机②。

选自《宋诗精华录》[注] ①杜鹃:又名子规。②息机:摆脱琐事杂务,停止世俗活动。

请简要分析首句中“绿”字的妙处。(2分)

                                                                    [解析] 这是一首送别诗,诗人送别友人前往蜀地。首句“春风入树绿”点明送别友人的季节是春天;这一句中“绿”字使用得非常好,由此可联想到诗句“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这里的“绿”兼具形容词和动词的功能,可理解为使动,春风“使树绿”,展示了一种动态美,把无形的“春风”形象化,生动传神地表现了春风吹到树上树就绿了的奇妙动态变化,表现了春风的活力、春天的勃勃生机。

又是一年春风吹绿树木、春归大地,诗人想象着何遁山人的家中,孩童遥望柴门盼望亲人归去,想象着友人回到家中见到春燕、浣洗衣衫的情景,因而“绿”字为全诗增添了韵味。

[参考答案] “绿”字写出了春风吹绿林木的动态,表现了春风的活力,显示了春天的生机,增强了诗的韵味。

[解题指导]

步骤一:解释该字的含义(表层、深层);

步骤二:结合诗歌的有关内容具体分析这个字所描述的景象;

步骤三:指出该字的特点(如是否为色彩词、叠字,有无活用等)和所用的手法(如比喻、拟人);

步骤四:适当展开想象,说说这个字营造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如果是比较赏析题,则要从以下角度考虑:①从修辞手法的运用上进行比较,看哪种手法更有表现力;②联系诗歌描写的情景进行比较,看哪种用语更符合语境;③从表达思想感情上进行比较,看哪些用语更能准确表达作者当时的思想感情。

【课堂演练】

完成一轮资料P107练习题

【解题指导与小结】

1、结合诗句理解该字的妙处。

2、 按步骤作答:释字义——明手法、析景象——析效果和情感

(二)诗眼

所谓“诗眼”,是指诗歌中最能开拓意旨和表现力最强的关键词句。有时是诗中最精练传 神的一个字,有时是全篇最精彩和关键性的句子,是一首诗词的主旨所在。

[知识储备]  参看一轮资料P107,结合典型例句了解诗歌诗眼的作用。

“诗眼”大致分为两类:

一是表现为一首诗思想的凝聚点,揭示诗的主旨,这是全诗的诗眼。找到了它就等于抓住了诗的中心。如《赠汪伦》:“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这首诗主要写友情,但是它突出的却是一个“深”字,以水之深寓情之深,既形象又浪漫,既夸张又恰当地流露出了对汪伦情谊的赞美。所以“深”是诗眼。

二是诗中最精练最传神的词语,或增强诗歌的形象性,使诗歌充满情趣,给人以丰富的想象;或使诗意更精确,或使诗句翻出新意。这是局部的诗眼。如杜甫的《江畔独步寻花》:“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满”和“压”就是诗眼。

[常见设问方式]

1.全诗的诗眼是什么?请作简要分析。

2.有人说,本诗诗眼是某某字,你同意这个说法吗?为什么?请结合诗歌内容分析。

3.找出全诗的诗眼,请简要分析其妙处。

4.本诗是怎样以某某字词统摄全篇或贯穿全篇的?请结合全诗进行简要赏析。

5.古人写诗讲究一字传神,请简析某句中的某个字的妙用。

6.全诗围绕某字(词)展开,请结合全诗分析。

[例题分析] 阅读下面的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同从弟①南斋玩月忆山阴崔少府

王昌龄

高卧南斋时,开帷月初吐。

清辉澹水木,演漾在窗户。

苒苒几盈虚,澄澄变今古。

  美人清江畔,是夜越吟②苦。

千里共如何,微风吹兰杜。

[注] ①从弟:堂弟 。②越吟:越人庄舄在楚国为官,曾唱越歌以寄托乡思。

古人写诗讲究一字传神,请简析“是夜越吟苦”中“苦”的妙用。(5分)                                                              

[解析] 这是一首望月怀人的诗。诗的一、二句点明诗人同从弟在“南斋”赏月;三、四句描写月光的清辉遍洒水上、树木上,倾泻在窗户上,由“月”引发了诗人的感慨之情。这四句诗写景,景中含有凄苦之情,从而奠定了诗歌的感情基调。

作者玩月思友,由月忆人。五、六句写流光易逝,世事多变;七、八句写设想朋友在清月之下、清江之畔吟诗望月,忆起故友,并以“是夜越吟苦”运用典故表达了朋友对故乡的思念之情;最后写故人的文章道德,恰如兰杜,联系诗题,表达了对友人命运前途的关切。这一切都在诗人心中归结为“凄苦”的心绪。

通览全诗,作者以“苦”为感情的出发点,围绕“苦”写赏月思友,由月忆人,感慨人生,“苦”可以说是诗歌感情所在,是全诗点睛之笔。

[参考答案] “苦”字言简意丰,吟者借此感慨时光流逝、朝代更替、异地飘零、故乡难回、友人命运等,感情凄苦,为全诗感情所在,可谓点睛之 笔。

[解题方略]

步骤一:指出该字(词)的基本含义;

步骤二:结合诗句进行梳理,列举全诗围绕该字(词)写了哪些内容;

步骤三:考虑该字(词)对主旨的表达以及在诗的结构上所起的作用。

[应用体验]

一轮资料P107 T2

【课堂小结】

“诗眼”往往关联着诗歌 的主旨和诗人的情感,在赏析时,答题步骤的前两步和炼字题差不多,第三步要注意联系诗人的情感和诗歌主旨作答。

释字义——结合诗句分析内容——点名该字在表现主旨和诗人情感上的作用

(三)语言风格

语言风格就是诗人在遣词造句、运用修辞手法等方面所体现出来的区别于

其他诗人的艺术特色,往往与作者的生活经历、文 化素养有关。

 

[知识储备] 参看一轮资料P108,了解诗歌的主要语言风格

 [常见设问方式]

1.请简要分析这首诗(词)的语言特色。

2.这首诗(词)的某特点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请作简要分析。

3.这首诗(词)的风格是……,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

4.前人对这 首诗(词)的评价是……,你是否同意?请结合诗句作简要赏析。

5.这首诗(词)是如何体现……风格特点的?请简要分析。

[例题分 析] (2013·湖北高考)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临 江 仙   欧阳修

记得金銮同唱第,春风上国繁华。如今薄宦老天涯。十年歧路,空负曲江花。

闻说阆山通阆苑,楼高不见君家。孤城寒日等闲斜。离愁难尽,红树远连霞。

[注] 欧阳修贬任滁州太守期间,一位同 榜及第的朋友将赴任阆州(今四川阆中)通判,远道来访,欧阳修席上作此词相送。词中的“曲江花”代指新科进士的宴会,“阆苑”指传说中神仙居住的地方。

前人评此 词,称其“飘逸”。请结合“闻说阆山通阆苑,楼高不见君家”两句作简要赏析。(5分)

[参考答案] ①想象奇特,虚实相生。词人忽发奇想,将本来荒僻的阆州点化为 神仙阆苑,赋予阆州神话般的美丽。虚实处理得当,富有浪漫色彩。②境界缥缈开阔,语言洒脱灵动。“阆山”通“阆苑”,“滁州”望“阆州”,展现了多重时空的组合变化。“闻说”二字导入传说,忽又接以“楼高”句设想将来,灵动飘逸,挥洒自如。

[解题指导]

步骤一:用一两个词或一两句话,准确点明语言特色(豪迈雄奇、沉郁顿挫、悲壮慷慨、朴素自然、婉约细腻、含蓄委婉、清新明丽、幽默讽刺等);

步骤二:结合诗中有关语句具体分析这种特色;

步骤三: 阐述诗中用语言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应用体验]完成一轮资料P108  T3

【课堂小结】

1、熟读与了解诗歌的主要语言风格,储备知识。

2、结合诗歌 具体内容分析诗歌的语言风格。

3、按步骤用常用术语作答。

【作业】

一轮资料P110   T1—T4

                     

 

板  书  设 

      

教学反思: 

 

 

 

 

                                 鉴赏诗歌的思想内容和观点态度

 

 

考点链接

高考《考纲》鉴赏诗歌的思想内容和观点态度的要求

累计课时

 

教学重点

1、鉴赏诗歌的思想内容和观点态度的题型、方法、步骤

2、从题材角度了解七种主要的诗歌类型。

教学难点

鉴赏诗歌的思想内容和观点态度方法、步骤

教学方法

讲解法  积累法  练习  点拨法 

课时安排

3

教学环节:师生活动预设

个性化

批注

                         第一课时

一、点击高考:

何评价一首诗歌的思想内容和观点态度,考生往往感到难以解答,不知所措,为此,我们本着解决考生困惑和“分类定感情,依题巧切入”的目的,从题材和题型两个角度进行讲解,便于考生快速、准确、全面地把握一首诗歌的思想内容和观点态度。

二、分类指导:

【一】、从题材角度把握思想内容和观点态度

(一)咏史怀古诗——历览古今通得失,观景知人论兴衰

题材特征

内容情感

常用技法

 

以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陈迹等为题材。借咏叹史实、描写古迹来抒发诗人的兴衰之感,以寄托哀思、借古讽今。

借怀古叹今叹个人命运的坎坷。

(1)借景抒情(寓情于景)。

(2)对比手法,描写眼前衰败、荒凉景象,与历史上的繁华兴盛形成鲜明的对比。

(3)化用典故,借典故寄托自己的感伤或对国事的讽喻。

(4)衬托,诗人往往临古迹而抒怀,以悲景衬悲情。

标题中有“咏史”“怀古”“登某古迹有怀”“古迹”“古人名”等。

①针对历史人物或事件,发表自己 的观点 或看法。

②缅怀前贤,表达敬仰或惋惜;类比古人,寄托伤感或哀思。

③借论 古之得失,托古讽今,忧国忧民。

 

[应用体验]

   学生用书P93 : T1

(二)咏物言志诗——绘尽天下万物态,寄寓世间感慨情

题材特征

内容情感

常用技法

借助吟咏自然或社会事物来表达诗人的思想感情。

内容

单纯咏物、托物言志(寓意)、托物喻理、托物讽世。

(1)从具体描写的方法看,主要是正面描写(绘形绘色)与侧面烘托。(2)从修辞手法看,主要是比喻(比况)、象征、拟人和对比。(3)从抒情方法看,主要是托物言志。

①     从对象上来看,咏物诗的

对象是单纯的某个物。着重对所咏之物的特征、功能进行刻画,或者着重对所咏之物的某一内韵、精神进行吟咏。

②从题目上来看,或以所咏之物为诗名或以“咏某物”“题某物”“某物吟”等为题目形式。

情感

①寄寓作者的理想抱负,或实现个人理想,或报效国家。

②寄寓高尚的节操,或表达怀才不遇与命途多舛的伤感,或抒发年华易逝与理想破灭的哀愁。

③托物讽世,或忧国忧民,或感时伤世,或愤世嫉俗,或针砭时弊,或冷嘲热讽。

 

[应用体验]

   学生用书P93    T2

(三)羁旅思乡诗——他乡村树似吾乡,愁煞天涯断肠人

题材特征

内容情感

常用技法

诗人因长期客居在外,滞留他乡,或漂泊异地等,对所见所闻有所感,借此抒发对家乡、亲人的无尽思念和人生感叹、漂泊愁苦。

借抒情主人公旅途中的所见所闻、所感所叹,表达思亲怀乡之情。主题有潦倒失意,漂泊哀伤,思念亲人等。

(1)借景抒情(或叫“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2)乐景衬哀情(乐景写哀)。

(3)侧面落笔。诗人在表现怀远、思归之情时,不是直接抒发思念之情,而是从对方着笔,想象对方思念自己之深,借以烘托诗人的苦恨离情。

(4)因梦寄情,虚实结合。

①诗题中多含有“客舍”“登高”“望月”“忆”“寄”“行”“思”等词语以及元宵、中秋、重阳、除夕等节日名。

②常见意象:月亮、秋风、秋霜、杜鹃、猿啼、沙鸥、孤雁、浮云、梧桐叶落、西楼、高楼、危楼、危栏等。

①天涯漂泊羁旅愁。叙写客居他乡的艰难,抒发漂泊无定的孤苦。

②望尽 天涯怀人愁。感念亲情之深,表达对亲人的思念。

③羁旅他乡的幽怨之情。或表达人生感叹,流露年华易逝的苦闷;或抒发独居他乡,怀才不遇,报国无门的孤独寂寞、幽怨愤慨之情。

 

[应用体验]

学生用书P94  T3

三、作业:P99“创新演练,考点冲关”T1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了解“送别怀人诗”、“边塞征战诗”、“山水田园诗”、“爱情闺怨诗”的特点。

2、针对性演练

教学流程

一、讲析上节课作业(略)

 

二、结合典型试题,了解“送别怀人诗”、“边塞征战诗”、“山水田园诗”、“爱情闺怨诗”的特点。

()送别怀人诗——多情自古伤离别,一种分别多样情

题材特征

内容情感

常用技法

古人常常因事不得不与家人、情人或亲朋好友离别,送别之际,人们往往设酒饯

别,折柳相送,吟诗赠别,表达依依不舍之情。

送别诗涉及的范围极广,有君臣官场赠别,有市井朋友相别,有亲人情人送别。

(1)寓情于景,以景衬情,情景交融。

(2)烘托:不直接写人的离情别绪,而是通过写眼中物有伤离之意来烘托人的伤离之深。

(3)以乐景衬哀情(也叫乐景写哀或反衬)。

(4)想象(也叫虚拟或虚实结合)。送别诗常借助想象表达自己对朋友的留恋和关切。

①标题中往往有“送”“别”“赠”“酬”。

②常见意象:“柳”“酒”“月”

“水”四大意象。(“长亭”“短亭”“阳关”“舟”“灞桥”等意象也在送别怀人诗中出现)

①依依惜别的不舍与伤感;②离别后的思念与牵挂;③对友人的安慰与勉励;④借送别友人表明自己的心态;⑤抒发对人生的感慨。要注意,每首诗表达的 情感往往不是单一的,而是多种情感交杂在一起的集合体,它丰富复杂却不杂乱无章。

[应用体验]

学生用书P94     T4

(五)边塞征战诗——金戈铁马征战事,大漠秋风慷慨情

题材特征

内容情感

常用技法

边塞征战诗是以 边疆地区军民生活和自然风光为题材的诗。

边塞诗多表现从军出塞,保家卫国,民族交往,塞上风情;或抒报国壮志,或发反战呼声,或记现实战事。

(1)修辞方面:主要有夸张、对比、互文、用典等。

(2)人物形象的塑造方面:常用侧面烘托、动作肖像描写、细节描写等手法。

(3)意境的营造方面:常用景物烘托、虚实结合等手法。

①标题往往有“行”“军”“征人”“塞”“戍”等与军旅有关的字。

②常见意象:自然景物类(黄沙、秋月、大漠、孤城、边关、雨雪、风沙等)、地理区域类(塞外、雁门、玉门关、黄河、阴山、楼兰、蓟北等)、战事器具类(金鼓、旌旗、烽火、羌笛、琵琶、战马等) 、乐曲类(《梅花落》《折杨柳》《关山月》《阳关三叠》《渭城曲》等)、人物类(戍卒、将帅、胡人、单于等)。

①保家卫国、建立功名的壮志豪情。

②奋勇杀敌、英勇无畏的英雄气概。

③雄奇瑰丽、奇异独特的边塞风光。

④征人思乡、闺妇盼归的两地情愁。

⑤凄苦哀怨的怨战情绪,凄厉沉痛的反战思考。

⑥对和平安宁的边疆生活、和睦友好的民族往来的喜悦。

 

[应用体验]

学生用书P95    T5

(六)山水田园诗——山光水色养性灵,登山观海总溢情

题材特征

内容情感

常用技法

山水田园诗是以描写美丽清新的自然景色、歌咏闲适恬淡的田园生活为题材的诗歌。

山水田园诗的基本内容是自然山川与田园风物。

(1)比喻、拟人、夸张、对比等修辞手法的运用。

(2)写景的表现手法有:①白描与工笔;②观察角度高、低、俯、仰的变化与远近高低的顺序;③光、影、色彩的渲染,视觉、听觉、嗅觉、触觉的运用;④虚实结合(眼前之景与想象之景);⑤动静结合(以动衬静,化动为静与化静为动)。

(3)常用的抒情方法:①借景抒情,融情入景。②乐景写哀情(反衬)。

①山水田园诗分为山水诗与田园诗。山水诗指描写山水风景的诗。田园诗指主要以农村自然景物、田园生活为吟咏对象的诗。

②常见意象:溪水、山石、松林、野老、柴门、桑麻、南亩、五柳、明月、渔歌等。

①寄情山水,赞美山河,热爱自然。

②借凄风苦雨,表达对自由的向往及厌倦官场的超脱之情。

③憎恶黑暗,寄托恬淡静雅的隐逸之乐。

④以恬淡之心抒写山水清幽,表达闲适淡泊、悠然自得之情。

⑤对现实不满和怀才不遇的苦闷。

 

[应用体验]

  学生用书P95   T6

(七)爱情闺怨诗——心有灵犀情无限,明月孤灯梦难圆

题材特征

内容情感

常用技法

爱情闺怨诗主要描写男女爱慕之情和爱情生活,或抒发离别相思之苦。

①表现诗人对妻子的真挚感情的作品,主要包括赠内诗和悼亡诗两类

②以妇女角度写的闺怨诗,它包括宫怨诗、离妇诗、弃妇诗、别离相思诗。

(1)比兴(托物起兴)。先从自然之物写起,然后用比喻、象征等手法引出所要表达的事情或情感,物的描写起烘托感情、渲染气氛的作用。

(2)反衬。寒月孤灯、冷衾泪枕、月落星稀、凄风苦雨、漏声雁影等凄凉之景往往衬托主人公的孤寂与幽怨,青青杨柳、斜燕双飞、春风浩荡等充满活力生机之景更能反衬闺中思妇的悲伤与幽怨。

(3)先扬后抑。如王昌龄的《闺怨》:“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本诗采用先扬后抑的手法,先写少妇“不知愁”,后面才说她“悔”,通过对少妇情绪微妙变化的刻画,深刻表现了少妇因景而产生的感伤和哀怨的情绪,突出了“闺怨”的主题。

①标题中多含“怨”“怀”“思”“别”“忆”“望夫”“妇叹”“闺怨”“幽恨”或直接用“无题”等字眼。

②常见意象:“眉锁”“翠楼”“碧纱”“白发”“秋风”“夜雨”“寒月”“寒衣”“残梦”“泪如雨”“春风杨柳”“雁声月明”“红妆对镜”“喜鹊报枝”“雨燕双飞”“临笺泪长”等。

①表现夫妻之间相濡以沫的深厚感情。

②孤苦幽寂的命运之悲。此类情感主要体现在宫怨诗中。

③思妇空闺、思念亲人、盼夫早归、渴望团聚的哀伤之情。

④情梦难圆的遗憾与怅惘之情。

⑤阴阳两隔的悼亡之痛。

 

[应用体验]

学生用书P96   T7

四、作业 :P99“创新演练,考点冲关”T2、T3、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评价思想内容和观点态度”题的答题技巧

【教学流程】

一、讲析上节课作业(略)

 

二、结合典型试题指导学生规范作答

    从题型角度例析“评价思想内容和观点态度”题的答题技巧

下面我们从题型的角度一一列举实例,对评价思想内容型和评价观点态度型诗歌鉴赏题的答题策略和方法进行剖析。

(一)评价思想内容型

评价思想内容是理解诗歌中描写的物、人、事等生活内容,把握其情感基调,概括作者情感和主旨,体味作者的创 作 意图;深入分析其社会意义,评价其深层内涵;对古代诗歌中流露出来的复杂感情,能站在一定的高度进行客观具体的分析评价。

高考中,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主要 体现为提炼情感主旨和理解诗句意义等。

1.课堂演练P96  TI

2、解题指导: 提炼情感主旨“三步走”

第一步,抓住诗题,确定诗歌题材,初步感知诗歌情感。

如上面这首唐诗,由诗题“赋得暮雨送李胄”可知,这是一首赠友送别诗,要表达依依不舍的离别之情。

第二步,借助描写的景物和典型的意象,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整体把握诗歌的情感基调。

分析上面这首诗可以看出,此诗开门见山,点出是在暮雨时分送别李胄,前六句点出送别的时间、地点、场景,而其中微雨、暮钟、远帆、归鸟等等,都是蕴涵沉重情感的景物,为这次送别 定下了感情基调。

第三步,抓住关键词语,明确诗歌所要表现的思想情感和主旨。

上面诗歌中,尾联的“无限”和“沾襟”是答题者必须关注的关键词语。抓住了关键词语,也就打开了突破口,自然容易得出结论。

第四步,运用答题模板, 组织答案。感情产生的原因+表达情感的词语(形容词或表达心理活动的动词)。

3、课堂演练2:P97   T2

4、解题指导: 理解诗句意义两步骤

第一步,阐明诗句的表面意思,并发掘其深层含意。上面这首宋诗,颔联主要是借景抒情,明确诗句中“燕子”“梧桐”两个意象的含义是答题关键。要将这些意象及其传达的基本内容提炼出来。

第二步,指出诗句的描写作用,或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和旨趣。

这首宋诗中作者借“燕子”“梧桐”等意象在雨中的感受来抒怀,结合注释所言“当时作者正闲居京城等候授职”可知,表达了作者怀旧、失落的感情。

(二)评价观点态度型

评价观点态度就是对诗人通过诗歌表现出来的人生感悟或生活理念等观点和态度作出评价。

 

5、课堂演练3:  P97   T3

    6、解题指导: 评价观点态度“三步走”

第一步,明确表明自己的观点。提炼观点一定要透过形象、语言、表达技巧等外在形式,结合标题、注释、意象等暗示信息。

结合上面这首词后的注释“侯蒙其貌不扬,年长无成,屡屡被人讥笑”以及词句“无端良匠画形容”可知,作者用“如今方表名踪”和“当风轻借力,一举入高空”,既写自己无端被人嘲弄;又对那些苦苦钻营,千方百计寻找机会往上爬的小人们的辛辣讽刺。极具幽默、诙谐的韵味。

第二步,结合词句进行细致分析,找到原词中能支持自己观点的地方来阐述理由和原因。

理解词句内容是正确评价作者观点态度的关键,联系注释中的信息:遇人讥讽“大笑”,“后一举登第”,以及词句中戏称画他形貌的人为“良匠”,“看我碧霄中”等,可以总结出词人的人生态度:乐观自信、志向高远。注意回答时要结合具体词句来分析印证,而不只是空洞地下结论。

第三步,分析评价时注意点面结合,既要有面上的整体把握,也要有点上的具体剖析。

三、作业:

     P99“创新演练,考点冲关”T4、T5、

 

 

板  书  设 

      

教学反思: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