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古代诗歌鉴赏精讲:一首诗两大考点三种题型

 liubaoliang 2013-01-07

     古代诗歌鉴赏精讲:一首诗两大考点三种题型(一)

 

【一首诗】

经典题例

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夏日南亭怀辛大

孟浩然

        山光①忽西落,池月②渐东上。

    散发乘夕凉,开轩③卧闲敞。

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

欲取鸣琴弹,恨无知音赏。

感此怀故人,中宵劳梦想。

[] ①山光:照在山上的阳光,这里指太阳。②池月:指月亮。③轩:窗。

1、请简要分析前两句中“忽”“渐”二字的妙处。

2、“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为纳凉消暑之名句。请细细品味赏析该联之妙处。
  

3、孟浩然在诗中所描绘的景有什么特点?由景相生的是什么情?
  

以上三道题涉及诗歌鉴赏中的两大考点:,鉴赏诗歌的语言和表达技巧,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观点态度;三种题型:炼字型,炼句型;思想情感型

 

【两大考点】

考点精讲

考点一、鉴赏诗歌的语言

1)、炼字。古典诗歌要求用极少的文字表现尽可能多的内容,因而其语言讲究以少胜多,一字传神。

炼字(诗眼)鉴赏型试题答题指导

    诗歌创作讲究炼字,那么,诗歌鉴赏活动就变成了品味这些字在诗歌中的妙处了。也正因为如此,这类试题基本上每年都能够在部分省市试题中出现。所以,考生也应该熟练掌握这种题型的答题规范与技巧。

答题思路

在此首先特别强调的是,这类试题尽管是考查对词语运用的理解,其实也是在考查诗歌的情感,理解诗歌的意境。因此,做题时不能孤立地鉴赏某个字,而应该把字放在具体句子中作立体分析,这样答题才能丰满,才有说服力。

下面是较为理想的答题内容规范:

第一步:(指明要鉴赏的字)简明解释这个字在具体诗句中的含义。

第二步:把该字还原到诗句中,展开想象和联想描述这个字(与整个诗句)所展现的景象。

第三步:简明指出这个字营造了怎样的情境或者表达了作者什么感情

l        炼字型

1、  请简要分析前两句中“忽”“渐”二字的妙处。

【例题解析】

题考查的是炼字的能力。答题时可先从字的作用入手分析。其作用一般有:再现景物特点,展现景物的特征;赋予景物以情趣、情感;创造和谐优美的意境;强化诗人的感情。然后再结合诗歌的具体内容作答即可。

“山光忽西落,池月渐东上”,开篇就是遇景入咏,细味却不止是简单写景,同时写出诗人的主观感受。“忽”、“渐”二字运用之妙,在于它们不但传达出夕阳西下与素月东升给人实际的感觉(一快一慢);而且,“夏日”可畏而“忽”落,明月可爱而“渐”起,只表现出一种心理的快感。“池”字表明“南亭”傍水,亦非虚设。
 

答案:这两个字传达出夕阳西下与素月东升给人的实际感觉:一快一慢。而且,“夏日”可畏而“忽”落,“明月”可爱而“渐”起,一“忽”一“渐”形象地表达出诗人心理上的快感。

 

2)炼句。古典诗歌还十分讲究炼句,四言、五言、七言和杂言,在诗句结构上变化多样而又有规则可循。有时出于格律上的需要或为了更好地表情达意,经常突破常规语序,采用倒装句式,能收到出奇制胜的效果。如杜甫《秋兴八首》中的“香稻啄余鹦鹉粒,碧梧栖老凤凰枝”,从字面看,不好理解,细品方知是妙句。(此种题型,单纯考“炼句”的较少,往往与表达技巧相结合来考查)

鉴赏诗歌的语句,必须前联后勾,知人论世,整体观照,从而赏析出诗句的义、境、情、理、法(方法)

、义:诗句的含义; 对诗句的赏析主要是写景句子,先对诗句表现出的场景具体描摹,再对表现力强的字用什么样的方法写出对象的什么特点进行赏析。

、境:诗句中的意境;运用鉴赏术语概括意境特点。

、情:诗句中蕴含的情感;诗句所表现的心情,要对诗句具体赏析,通过诗中景和细节来分析作者的心情;诗句所表现的思想情感(感慨)或情感变化;所抒感情:通过什么内容+抒发(寄寓/揭露/表达)什么感情

、理:诗句中蕴含的哲理;对诗句寓意的理解,大都是言在此而意在彼的诗句,根据诗句所展现的事物特征,知人论世,联系现实,在读懂诗歌的基础上概括出诗歌的象征意义和社会意义。

、法:诗句中的写作手法。指诗句中的表达技巧,包括表达方式、表现手法、修辞手法;诗句的修辞手法的解题格式:揭示手法+修辞对象的具体特征+分析表达作用(句意+文意+主旨情感)

 

l        炼句型

2、“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为纳凉消暑之名句。请细细品味赏析该联之妙处。
  

【例题解析】

“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荷花的香气清淡细微,所以“风送”时闻;竹露滴在池面其声清脆,所以是“清响”。滴水可闻,细香可嗅,使人感到此外更无声息。诗句表达的境界宜乎“一时叹为清绝”(沈德潜《唐诗别裁》)。写荷以“气”,写竹以“响”,而不及视觉形象,恰是夏夜给人的真切感受。
 诗人是从嗅觉、听觉两方面继续写这种快感

答:上句从嗅觉着墨,下句由听觉落笔,既切合夜中不容易见物的实际,又似近似远,营构起幽美静谧、缥缈空灵的境界。

古代诗歌鉴赏精讲:一首诗两大考点三种题型(二)

 

考点二、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观点态度

考点精讲

古代诗歌思想内容的评价,一般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内容主题的评价,二是思想感情的评价,三是作者观点态度的评价。内容主题方面包括意义的表层与深层评价、常识典故传说评价、背景现实评价、经历主张志向评价;思想感情方面包括富有一贯性的意象评价、情感倾向评价。

评价诗歌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时,要做到“七看”:

一、看诗题

    不少诗歌的题目对诗歌的类型和内容起着重要的提示作用。明确了这一点,我们的答题就有了针对性。相反,如果忽视题目,有时便很有可能因思考失去着落点而盲目答题。

二、看题材

依据题材的不同,可以把诗歌分为不同的类别。这些不同类别的诗,所表现出来的思想感情一般是不同的。其中包括:

1.山水田园诗

    通过描写山水田园风光来表达思想感情,有对自然山水的热爱,有对官场仕途的厌恶,有对隐逸生活的向往,还有不与世俗同流合污、追求自由闲适生活等的感情。

2.边塞诗

    通过描写边塞风光和军旅生活,有的表现出戍边的艰辛,有的表现出对战争的厌恶,有的表现出建功立业的豪情,有的表现出对故乡亲人的思念,

3.咏物诗

    描写某种客观事物,表现其特征,借以抒发思想感情。

4.怀古诗

    叙述登临凭吊之事,描写所见所闻所想,常常运用今昔对比手法,表达出物是人非的惆怅,沧海桑田的感慨,追慕前贤建功立业的雄心,报国无门壮志难酬的悲怆等感情。还有的借古讽今,劝谏或批评当今统治者。

5.送别诗

    亲人或朋友之间送别,写诗相送。有的依依不舍,有的情深意长,有的坦陈心志,有的劝勉鼓励、积极乐观。

6.闺怨诗

    有的是对出门在外为商为官丈夫的思念,关切丈夫的生活和事业状况,感叹自己虚掷韶光,青春易逝;有的是对戍边和出征的丈夫的思念,关心对方安危,或者怨恨兵役和战争的残酷。

7.即景叙事诗

    有的诗,通过描写景物,表达喜怒哀乐的情感;有的诗,通过叙述事件,来表现人物的美丑,揭示事件的意义,表达自己或肯定或否定或赞颂或批判的观点态度。

三、看注释、小序

    出现在高考古诗鉴赏题中的所有信息都应看成是有效信息,包括注释、小序。注释、小序一般是对题目、作者、朝代、写作背景等与诗歌内容相关的解释或提示,很多情况下它们对我们的解题起着重要的作用。

四、看关键词

    关键词指诗中最生动传神的、最能体现作者思想观点和情感态度的词语,一般是动词或形容词。

五、看关键句

    关键句指最能概括诗歌思想内容或感情的句子,一般是抒情性或议论性的句子。

六、看意象

    意象就是含有情感的物象,是诗人审美创造的结晶和情感意念的载体。在中国古代诗歌中,许多意象常常含有特定的涵义。如:松,往往寓含坚贞;梧桐,常常表现凄苦之情;残月,往往暗示离散;柳,表示离别时的难舍之情,也含有挽留之意;杜鹃,往往表示凄凉、哀伤。平时备考应加强这方面知识的积累,考试时以诗歌的意象作为切入点来解读诗歌的内容和作者的情感,往往可以收到令人满意的效果。

七、看表达技巧

    有些诗歌的思想内容和情感态度的表达主要是借助于某些特定的表达技巧,如比喻、用典、反衬等。因此,把握诗中的表达技巧、分析它们的表达特点,也是鉴赏诗歌的有效方法。如2010年的山东卷,全诗运用了托物言志或比兴、象征的表达技巧。只要掌握了这一知识点,考生就能够准确而快速地把握住全诗的思想情感是诗人孤独无奈的苦闷心情和壮志难酬的悲伤情怀。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以乐景写哀情”这种表现手法。古代借景抒情类诗歌绝大多数是以乐景来表乐情的,但也有一些诗歌却以乐景来寄托哀情。我们在解读此类诗歌时,不能被诗歌中明快的景象所迷惑而误解作者的情感。如李白的《越中览古》:“越王勾践破吴归,战士还家尽锦衣。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这首诗就是以“战士还家尽锦衣”“宫女如花满春殿”的热闹、繁华之景(乐景)来表达盛衰无常的慨叹(哀情)的;还有杜甫的《旅夜书怀》中“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雄浑开阔之景)寄寓的则是诗人孤独伤感之情。

 

l        思想情感型

2、 孟浩然在诗中所描绘的景有什么特点?由景相生的是什么情?
  

【例题解析】

画面清美,怀人情深。夕阳一霎时间,就悄悄地西沉落山,东方的明月渐渐地升起来了,月光轻轻泻入了庭院荷塘。这是一种令人十分惬意的美景,人觉恬淡、闲适。晚风清凉,我披散头发,无拘无束,一个人推开了窗躺卧于家,心情舒畅。此时四周静寂,我眺望素淡月色,忽然闻到了荷塘边传来的阵阵荷香,露珠在竹叶上潺潺滴响。在如此良夜,我多么想弹琴奏起一曲悦耳的清音,只可惜啊,没有知音共同欣赏。假若现在老朋友辛大你能和我在一起,该多好啊,我痛苦伤心一晚上在梦中把你怀想。

诗歌前二句,太阳下落,池月东升,交待了怀辛大的时间,同时写出了怀人的起因。后二句写诗人无拘无束的自由洒脱的形象。表现了作者对眼前美景的热爱,同时也流露出了诗人的寂寞孤独。下面“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表面是写诗人闻到了荷香的芬芳,听到了竹叶上潺潺的露珠声,表层写诗人的喜悦,实则写诗人的孤独惆怅,作者以动写静,状其心中莫名的寂寞悲哀。为什么这样讲呢?正由于南亭静,所以才会闻到荷香,正由于静,所以才听到竹叶上的露珠声,连露珠的声音都能听见,你说这地方静不静?正由于南亭静得可怕,静得无奈,所以诗人自然会想到琴,希望用琴声打破这寂寞,希望用美妙弦音与眼前美景相谐和。可是遗憾啊,故人不在,我纵能弹山高山流水阳春白雪般的高雅深曲,可是谁能与我共欣赏,谁能读懂我的意,与我共鸣?同欢?诗人想到此,怀人之情已不可收,到“感此怀故人,终宵劳梦想”,怀人的心思达到高潮。

这首诗思路明晰:山光落池月升——乘夕凉——闻香知响——欲取琴——终宵劳梦想。诗歌中诗人情绪起伏明显:起初明月东升,心境恬适,接着自己散发开轩,心境激奋放纵畅快,跟下来,闻香听清响,心境渐趋寂寞,欲取鸣琴恨无知音,心境转入无限遗憾,最后,尽管无人赏,但怀人依然不已,终宵劳梦思念达到极点。可以说,诗人的感情并不单一,而是一波三折,经过一个恬适——放纵欢快——寂寞——遗憾——无尽思念无边惆怅的过程。

在艺术手法上,这首诗还有如下几个特点:一是白描,开头“山光忽西落,池月渐东上”简笔勾勒出了一个恬静可人的月夜图。二是重细节,重衬托,如“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反衬出人的寂寞。三重含蓄,言有尽而意无止。如最后两句“感此怀故人,终宵劳梦想”句,作者如何怀人,心情怎样难受,心态如何变化,这都留给了读者。

答:夏夜清幽、清澄悠远之景。 闲居怀人之情。

 

【附相关资料】

《夏日南亭怀辛大》,五言古诗,作者孟浩然,年代盛唐。

特色是“遇景入咏,不拘奇抉异”(皮日休),虽只就闲情逸致作清描淡写,往往能引人渐入佳境。

《夏日南亭怀辛大》是有代表性的名篇。

                                        夏日南亭怀辛大

    山光①忽西落,池月②渐东上③。

散发乘夕凉,开轩④卧闲敞⑤。

         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

         欲取鸣琴弹,恨⑥无知音赏。

          感此⑦怀故人,中宵⑧劳⑨梦想⑩。[1]

【注释】①山光:傍山的日影。②池月:池边的月色。③东上:从东面升起
④开轩:开窗。 ⑤卧闲敞:躺在幽静宽敞的地方。⑥恨:遗憾。⑦感此:有感于此。⑧中宵:整夜。
  ⑨劳:苦于。⑩梦想:想念。   

【译文】 傍山的日影忽然西落了,池塘上的月亮从东面慢慢升起。披散着头发在夜晚乘凉,打开窗户躺卧在幽静宽敞的地方。一阵阵的晚风送来荷花的香气,露水从竹叶上滴下发出清脆的响声。正想拿琴来弹奏,可惜没有知音来欣赏。感慨良宵,怀念起老朋友来,整夜在梦中也苦苦地想念。 [2]

【韵译】

夕阳忽然间落下了西山,

东边池角明月渐渐东上。

披散头发今夕恰好乘凉,

开窗闲卧多么清静舒畅,

清风徐徐送来荷花幽香,

竹叶轻轻滴下露珠清响。

心想取来鸣琴轻弹一曲,

只恨眼前没有知音欣赏.

感此良宵不免怀念故友,

只能在夜半里梦想一场。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