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语文高考3年考点析与练(中册):考点23 语言类

 鲤鱼山九龙门 2016-05-02

语文高考3年考点析与练(中册):考点23 语言类

【考点命题规律分析】

考点趋势剖析

 

题型示例

考点分析

命题趋势

 

3年多考。

2015·课标II,8,5分;

2015·重庆,11(1),4分;

2015·广东,10,7分;

2015·山东,14(1),4分

 

考纲: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考题对语言的考查,一般从词句入手。炼字、诗眼是主要的考查方式。考查的作品以唐宋诗、词为主,作品体裁以近体诗和词为主,但是其他时期的作品也会考查。

 

根据对近3年的考查情况分析,我们可以预测,2016年新课标卷中,此考点还有可能出现。

 

考点分层透析

【典型例题】(2013·上海,16,4分)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面问题。

晚春严少尹与诸公见过

王维

松菊荒三径,图书共五车。

烹葵邀上客,看竹到贫家。

鹊乳先春草,莺啼过落花。

自怜黄发暮,一倍惜年华。

赏析“莺啼过落花”中“过”字的表达效果。

【解析】

从对读者的影响来看,我们读到的是“莺、啼、落花”,这里有声音,有形象,有相对静止、常态的“落花”,有飘逸不定、先闻其声的黄莺,声音与形象的传播速度还不太一样,一个“过”字将之联系起来,到底是如何“过”的,每个读者的脑子里的画面可能都是不一样的,这就是一种非常高超的艺术技巧:高超的技巧不在于真实地再现了什么,而是你可以让读者感受到多少。所以是:“它将黄莺、啼叫声、落花组合在一起,给读者带来多重想象空间,如黄莺啼叫着飞过落花,黄莺的啼叫声穿过落花等”。从该句在文本中的作用来看,作者是触景生情,由落花想到人生,由繁盛想到衰暮,于是“引发诗人伤春惜时的感慨”。答案中的第一句是总体评价,答案对这一要点的要求值得注意,这是“鉴赏”类试题的答题规范。清人沈德潜在《说诗晬语》中写道:“古人不废炼字之法,然以意胜而不以字胜。故能平字见奇,常字见险,陈字见新,朴字见色。”“炼字”的艺术性不脱这几个“见”字,“过”字应该属于“平字见奇”:“看似平实自然,实则巧妙”。

【答案】

“过”字看似平实自然,实则巧妙(1分),它将黄莺、啼叫声、落花组合在一起,给读者带来多重想象空间,如黄莺啼叫着飞过落花,黄莺的啼叫声穿过落花等(2分),进而引发诗人伤春惜时的感慨(1分)。

【答题方法】

考点:鉴赏作品中富有表现力的词语和句子。表现力,细加分析,可以有两个层面,一是在文本中的作用,如逼真再现景物,与上下文的关系等;一是对读者接受文本可能产生的影响(引发的思考、想象,及情绪的变化等)。赏析的时候,需要从这两个角度思考。

 

考点规律揭秘

理解诗歌的语言,是读懂诗歌的前提;鉴赏诗歌的语言,则又是诗歌解读的深化。有些词语在特定的语境中有着特定的含义,如比喻义、隐含义、暗示义等,在描绘形象、表达情感、创造意境等方面有着突出的艺术效果。

如何鉴赏诗歌的语言?

1.推究“练字”“炼句”彰显表达效果

炼字”指锤炼词语,指诗人经过反复琢磨,从词汇宝库中挑选出最贴切、最精确、最生动形象的词语来描摹事物或表情达意。分析“炼字”,就是品味用得好的词语所深藏的情感,或品味其形象深刻的表意效果。对古诗“炼字”的考查,命题形式一般是要求从某句中找出“最生动传神的字”,然后分析其运用之妙,或指出某字“历来为人所称道”,让分析好在哪里。

古人总是在打造亮词丽句方面颇费功夫,所以留给我们许多经典的名句,这些名句成为高考试题中常见的考查点。从命题形式看,多是指出某个被后人称道的句子,要求分析其妙处,有时让找出诗中意蕴深厚的句子加以品析。

“练字”类

炼实词

(1)炼动词

动词往往具有凝练、形象、生动、传神的特点,鉴赏古典诗歌就是要反复咀嚼品味,体悟含蓄蕴藉、深刻隽永的字词。动词具有“以最小的面积,表达最大的思想”(巴尔扎克语)的特点,同时动词在勾勒人物形象、传情达意、摹写物态方面有着独特的功能。诗歌语言“凝练”的特点也表现在动词的运用层面,同时动词具有极强的概括性,能够给鉴赏者以广阔的想象空间,如“废池乔木,犹厌言兵”(姜夔《扬州慢》),一个“厌”字,将多少“沉痛伤乱”包蕴其中。

动词,尤其是一些“多义”和“活用”的动词,是高考考查的重点。

【示例1】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春日即事

李弥逊 ①

小雨丝丝欲网春,落花狼藉近黄昏。

车尘不到张罗地②,宿鸟声中自掩门。

[注] ①李弥逊(1085-1153),字似之,吴县(今属江苏省苏州市)人,历任中书舍人、户部侍郎等职。因竭力反对秦桧的投降政策而被免职。②张罗地:指门可罗雀、十分冷落的地方。

请对首句中的“网”字进行赏析。

【答案】

作者由丝丝小雨想到了用丝织成的网;再由丝网及暮春,想到要把春天网住,即留住春天。这个想象、比喻非常生动、新奇。

【解析】

本题重点考查考生鉴赏诗歌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考查考生对诗眼的把握,应从“网”的有形和无形思考,联系诗歌的思考作答。

(2)炼形容词

诗歌是社会生活的主观化表现,少不了绘景摹状,化抽象为具体,变无形为有形,使人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如触其物,如历其境。这些任务,相当一部分是由形容词来承担的。我国古典诗词中炼形容词,有两种情况特别值得注意:一种是形容词的重叠运用;一种是形容词的活用,特别是活用作动词。

【示例2】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早发白帝城

李 白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写作背景 这首诗作于唐肃宗乾元二年(759)李白遇赦东归途中。李白因永王璘案,被流放夜郎,取道四川赴贬地。行至白帝城,忽闻赦书,旋即放舟东下江陵,故诗题一作“下江陵”。此诗抒写了诗人当时喜悦欢畅的心情。

第四句中的“轻”字别有一番意蕴,请联系诗歌的写作背景简要赏析。

【答案】

诗人遇赦,飞船东下,一个“轻”字联结虚实——实写船行速度快,虚写乘舟人的心情轻快——别有一番意蕴。

【解析】

“千里江陵一日还”,极言舟行之轻快,透过这表面的快,联系诗人写这首诗的背景,深味快之内涵。

(3)炼色彩词

色彩词,即表示颜色的词。诗词中使用色彩词,可以增强描写的色彩感和画面感,渲染气氛,表现心情。欣赏时,或抓住能表现色彩组合的字眼,体会诗歌的浓郁的画意与鲜明的节奏(如“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黄、翠、白、青四种颜色,点缀得错落有致,而且由点到线,向着无限的空间延伸,画面静中有动,富有鲜明的立体节奏感);或抓住能表现鲜明对比色彩的字眼,体会诗歌感情色彩的浓度(如“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红”与“绿”道出了蒋捷感叹时光匆匆,春光易逝的这份儿“着色的思绪”)。就是抓住单一色彩表现的词也能体会到诗人的浓情(“记得绿罗裙,处处怜芳草”“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怜惜与伤别离的情愫尽在“绿”与“醉”中)。

在一些边塞征战诗中,多用黄白两色相对使用,表现出一种悲怆、苍凉、空旷、寥廓、广袤、萧瑟的意境。如“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在表现岁月流逝、感慨世事沧桑的诗中,常见青色与白色相对,烘托出一种孤独寂寞、悲惨凄凉的意境。在这些诗句中,常常以亘古不变的事物,如青山、青松、青丝、青天等来反衬年华易逝的蹉跎人生。如“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青枫江上秋帆远,白帝城边古木疏”“白发悲花落,青云羡鸟飞”等。

在描写山水田园的诗中,常见绿色和红色、黄色相对,对比映衬,构成明丽、奔放、积极浪漫的和谐画面,表现大自然的绚丽多彩。如“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桃红复含宿雨,柳绿更带朝烟”等。

【示例3】分析下面这首诗中的色彩词所产生的艺术效果。

绝句二首(其二)

杜 甫

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

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

【答案】【解析】

“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这是一幅镶嵌在镜框里的风景画,濡饱墨于纸面,施浓彩于图中,有令人目迷神夺的魅力。你看,漫江碧波荡漾,显露出白翎的水鸟,掠翅江面,好一派怡人的风光!满山青翠欲滴,遍布的朵朵鲜花红艳无比,简直就像燃烧着的一团旺火,多么绮丽,多么灿烂!以江碧衬鸟翎的白,碧白相映生辉;以山青衬花的红,青红互为竞丽。一个“逾”字,将水鸟借江水的碧色衬底而愈显其翎毛之白;而一个“欲”字,则在拟人化中赋花朵以动态,摇曳多姿。两句诗状江、山、花、鸟四景,并分别赋碧绿、青葱、火红、洁白四色,景象清新,赏心悦目。可是,诗人的旨意却不在此,紧接着笔锋陡转,慨而叹之“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句中“看又过”三字直点写诗时节。春末夏初景色不可谓不美,然而可惜岁月荏苒,归期遥遥,非但引不起诗人游玩的兴致,反而勾起了漂泊的感伤。此诗的艺术特点是以乐景写哀情,唯其极言春光融洽,才能对照出诗人的归心殷切。它并没有让思归的感伤从景象中直接透露出来,而是以客观景物与主观感受的不同来反衬诗人乡思之深切,别具韵致。

(4)炼叠词

叠词之妙首先在于增强了诗歌的韵律感,其次是加强了感情的表达效果。如“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踏歌声”“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除以上两者外,叠词还可以摹拟各种声音,使诗文生动、形象,让人有身临其境之感。如《孔雀东南飞》中“隐隐何甸甸,俱会大道口”,用“隐隐”“甸甸”模拟车马声,非常确切,渲染了刘兰芝被遣归家时的悲凉气氛,给人一种沉重的感觉。

【示例4】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杳杳寒山道

寒山

杳杳寒山道,落落冷涧滨。

啾啾常有鸟,寂寂更无人。

淅淅风吹面,纷纷雪积身。

朝朝不见日,岁岁不知春。

最能直接表现诗人情怀的两句诗是“朝朝不见日,岁岁不知春”,赏析这两句诗中叠词运用的艺术效果。

【答案】

“朝”“岁”是单个的名词,一经叠用,就表现出时间的悠长。这里写出诗人长期置身于深山密林之中,经常见不到阳光,因而不知时序的变化,甚至分辨不出春去秋往的感受,表达了他冷淡孤寂的心情,与前面寂静幽深寒冷的环境描写自然地融为一体。

【示例5】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江南春

杜牧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前人在评论这首诗时有两种看法:一种认为此诗好在“千里”,另一种认为“千里”改作“十里”更切实际。你赞成哪一种说法?为什么?请结合诗的主旨作简要分析。

【答案】

(1)赞成“千里”。这首诗既写了江南春景的丰富多彩,又写了江南的广阔、深邃和迷离。作者在这里用两副耳目来看、来听江南春,一是生理的耳目,二是心里的耳目。生理的耳目实见实听,心里的耳目虚见虚听,虚实结合,驰骋千里,才能写出“江南春”。用“十里”,显然与诗题“江南春”相距甚远。

(2)赞成“十里”。诗的一、二句都是写眼前的景,唯有十里才能听到莺啼,唯有十里才能看到绿树红花,唯有十里才能看到风中酒旗。总之,“十里”是言其近,更能体现是对眼前景物的描写;同时,诗歌以小见大,给人以无限想象的空间。

【解析】

“十”好?“千”好?关键在于结合诗境把握。

炼虚词

虚词主要指副词、连词。在古典诗词中,虚词的锤炼恰到好处时,可以获得疏通文气,开合呼应,悠扬委曲,活跃情韵,化板滞为流动等美学效果。盛唐诗人善于运用虚词,王勃《滕王阁序》中的名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去掉“与”“共”二字就会大为减色。

【示例5】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闺怨

王昌龄

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

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有人说“忽见”的“忽”字乍读似乎有些突兀,细读却耐人寻味,为什么这样说?请作简要赏析。

【答案】

从全诗来看,第三句是全诗的关键,“杨柳色”是“悔”的直接原因,但细细品味,“杨柳色”是外因,“悔”是内因,总有一天会爆发的。所以,“忽”字乍读似乎有些突兀,细读却极富神韵,极其准确地表现了潜藏在人内心的某种情感,平时并不觉得,一旦为外物所触发,不可自已的瞬间变化。

【解析】

“炼字”类题目的解题方法:推究“炼字”的妙用,不可把所分析之字孤立起来谈论,要放在具体诗句中,结合全诗的内容或诗句的含意来分析。解释该字的意义,关键是点出该字在开拓意境、创设氛围或表达情感方面的效果。解题步骤:①理解该字在句中的含义。②结合该字所在的诗句描述景象。③分析该字烘托的意境或蕴涵的情感。古诗词炼字类题目的重点、难点在于分析。要做好分析,从答题角度上要注意:①词语含义,②词语所用手法(若有的话),③营造意境,④表达情感。从答题规范上要注意:①分析要准确;②分析要具体,扣住语言,展示分析过程,不可架空分析,泛泛而谈;③要联系全篇主旨和意境,不可孤立分析某个字。

“炼句”类

借助关键诗(词)句鉴赏诗歌是古诗词鉴赏的重要方法之一,也是历年高考诗歌鉴赏题考点设置的一大热门。主旨句一般就是诗歌的关键句。所谓主旨句就是诗歌中能充分表达作者思想情感和写作目的的句子。在表情达意上,它一般是议论性或抒情性的,其位置常在诗词的后半部分。

【示例6】阅读下面这首元曲,然后回答问题。

双调·折桂令 卢沟晓月①

鲜于必仁

出都门鞭影摇红②,山色空濛,林景玲珑。桥俯危波,车通远塞,栏倚长空。  起宿霭千寻卧龙,掣流云万丈垂虹。路杳疏钟,似蚁行人,如步蟾宫。

【注】  ①卢沟晓月:北京著名景色。卢沟,指卢沟桥。②鞭影摇红:在拂晓的霞光中挥动马鞭。

(1)简析“桥俯危波,车通远塞,栏倚长空”和“起宿霭千寻卧龙,掣流云万丈垂虹”的表达之妙。

(2)试就本曲的后三句“路杳疏钟,似蚁行人,如步蟾宫”写一段鉴赏性的文字。

【答案】

(1)前三句运用排比句,言其险,喻其阔,显其高,勾勒出卢沟桥的高大雄伟壮观,层次分明,且极为准确生动。后两句运用比喻、对偶、夸张,描绘了卢沟桥恢弘的气势和寥廓的境界,极为形象传神。

(2)运用比喻,展开丰富的想象,把卢沟桥与晓月、天上与人间融为一体,创造出一个恬淡愉悦、深邃高远的境界。“疏钟”和“行人”把画面点染得鲜活生动。最后一句切合题中之晓月,将读者带进了一个神话世界。

 

2.分析“诗眼”领悟情感主旨

所谓诗眼,最初是指唐人五言诗,工在一个字,谓之诗眼。后来也指一首诗中最能体现作者思想观点、情感态度的,具有概括性、生动性、或情趣性的能笼罩全篇的最关键或最精彩的词语,它是读者窥探诗歌内容的窗口。一般是动词或形容词,还有一些虚词。一般的说,五言诗诗眼多在第三字,七言诗诗眼多在第五字。当然,并非所有的诗句都有诗眼,有的诗眼不在诗句中,而隐藏在标题中。

也有人把诗眼说成“句中眼”,指一句诗中最精炼传神的一个字。以后又发展成为一首诗的眼目,即全诗主旨所在。据此可知,诗眼的含义有二:就一首诗而言是一联或某一句;就一句话而言是某一个字。

怎样才能找准诗眼呢?

(1)就一首诗而言,指某一联或某一句,它们一般是:

全诗的主旨所在;含有某种哲理的诗句;全诗最精彩和关键的诗句,尤其是精炼的动词,形容词所在的诗句。

(2)就某一联或某一句而言,诗眼一般是:

“句中眼”,即精炼生动的一个字,多指运用了一些修辞格的字或词类活用的一个字;对后世文学作品影响极大的一个字,尤其是点石成金的动词。

如何赏析诗眼?

赏析诗眼的主观表述思路:字义——意境——感情。 对诗歌的诗眼进行鉴赏我们就要首先解释它的字义,其中既包括字面义,也包括语境义;然后,就指向诗歌的意境,或谈这些字词形成了怎样的意境,或谈它对整首诗意境的作用;最后指向诗歌的感情,或谈形成了怎样的感情,或谈对诗人感情的作用。而在对意境和感情进行阐释时,可以从以下角度进行思考:是否使用修辞方法,是否词类活用,进行换字比较优劣,联系上下文语境,结合诗歌背景,关照作者心情。

【示例7】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

江楼夕望招客

白居易

海天东望夕茫茫,山势川形阔复长。

灯火万家城四畔,星河一道水中央。

风吹古木晴天雨,月照平沙夏夜霜。

能就江楼消暑否,比君茅舍较清凉。

对此诗,有人说“夕”字统领全篇,有人说“望”字统领全篇,你的看法呢?结合全诗作简要分析。

【答案】

(1)全诗以“夕”字统领全篇。首联写海天茫茫,山川阔长,都是“夕”中之景。颔联写“灯火”“星河”,颈联写风吹古木,月照平沙,这些景物都笼罩在“夕”字之中。正因为身处“夕”中的江楼能够消暑,故作者在尾联向朋友发出邀请,回应题目中的“招客”。

(2)全诗以“望”字统领全篇。首联写眺望的远景,壮阔而又高远;颔联写近景,万家灯火,映在水中的星河闪烁,颈联由上而下写风吹古木,月照平沙,都是俯视之景;而尾联则是“东望”所感,向朋友发出邀请。

【解析】

阅读这首诗后不难看出,这首诗前三联写景,尾联抒情。首联写海天、山、川,为远景,仰视和远眺之景;颔联写城中灯火和水中星河,颈联写古木、平沙,这两联为近景,俯视之景。以上三联所写景物,皆望中所见,均为傍晚时分(夕)的景物。尾联由所望的“夕”景生发感想,想邀请朋友来此“消暑”。答题时首先要表明自己的观点,然后对全诗的每一联进行简单分析,点明各联跟“夕”或“望”的关系即可。

3.概括语言特色(语言风格)要抓住关键词句

不同类型的诗歌呈现出不同的语言特色。诗人在长期的创作实践中逐渐形成自己独特的语言风格,如李白的豪迈飘逸、李商隐的隐晦朦胧等。命题形式为概括诗歌的语言特色,或要求对诗歌的语言特色进行评析。答题时要求我们用最简省的文墨精准地回答问题要求。

(1)了解作家的风格流派与语言特点

豪放—苏轼、辛弃疾

婉约—柳永、姜夔、李清照

隽永—李煜、刘禹锡(意味深长,引人入胜)

朴素自然—陶渊明、谢脁、谢灵运

屈原—雄浑悲壮

王安石—雄健高峻

李商隐—委婉含蓄

李清照—婉约缠绵

陆游——慷慨悲凉

杜甫——沉郁顿挫、激愤悲慨

白居易——明快简洁、明白晓畅

李白——清新飘逸、豪迈洒脱

王维——闲适恬淡、清幽空寂

辛弃疾——豪放悲慨

杜牧——俊爽明快

苏轼——豪迈旷达、雄健奔放

(2)回答语言风格的词及简单阐释

★清新生动

其特点是用语新颖,不落俗套。一般用在写景诗中,诗风比较亮丽,语言比较通俗,比喻新颖独到,包含着作者的喜悦之情。如我们所熟知的杜甫的诗句:“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大部分山水田园诗人(如王维、孟浩然)的诗相对比较清新。而陶潜的诗特点不乏清新,但主体风格是平淡。清新淡雅——像一朵别具风采的小花

★平淡质朴

其特点是选用确切的字眼直接叙述,全用白描,不加修饰,显得真切深刻,又平易近人。平淡不等于简陋和寒伧,它是用语上的返璞归真,体现了诗人的真功夫,如陶渊明的诗“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还有李煜的词。平淡质朴--像一条静静流淌的小溪,李白曾用“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说明自然的风格。

★绚丽雄奇

其特点是有富丽的词藻、绚烂的色彩,奇幻的情思。如李商隐的诗“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华美绚丽--像一朵富丽堂皇的牡丹;明净绚丽--像一株静静开放的月季。

★简洁明快

其特点是直接的,明朗的,爽快的,泼辣的,往往是斩钉截铁,一语破的。如白居易的新乐府诗“一宵光景潜相忆,两地阴晴远不知。谁料江边怀我夜,正当池畔望君时”。明白晓畅--像一杯透明洁净的矿泉水

★委婉含蓄

其特点是意在言外,常常不是直接叙述,而是曲曲折折的倾诉,言在此而意在彼,或引而不发,或欲说还休,让读者去体味。如杜牧的绝句,李清照后期的词。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李清照):“绿”、“红”分别借代绿叶和红花;“肥”和“瘦”分别形容叶的茂盛和花的凋零。词人惜花,为花悲喜,为花醒醉,为花憎风恨雨,实际是含蓄地表达了青春韶光短暂、好花不常的惋惜之情。委婉含蓄--像一位怀春的名门淑女。

★朴素自然

即不加雕饰的率真朴素的语言,多用口语,较少炼字,读来平白如话,自然生动,韵味无穷。如礼拜的“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古朗月行》)朴素自然--像一池雨后出水的芙蓉。

★奔放豪壮

其特点是直率而有气势。如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词句,将滚滚长江与历史长河融于一体,凸现出了历史荡涤千古风流的奔放气势,使读者体味到作者兀立江岸对景抒情的壮怀气魄。

★悲慨苍凉即悲壮慷慨、寂寥苍劲的艺术风格。

此风格的作品,含思悲壮,出语高昂,充满着对时代的感慨,或雄才不得志于时,或感时伤乱,忧国忧民,心中郁结,愤慨不平。如陈子昂《登幽州台歌》“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泣下”。诗歌以苍茫原野为背景,勾勒出一位胸怀大志却因报国无门而孤独悲伤的诗人形象,苍凉悲壮,慷慨激昂。

【示例8】

西江月 黄陵庙(又题阻风三峰下)

张孝祥①

满载一船秋色,平铺千里湖光。波神②留我看斜阳,唤起鳞鳞细浪。

明日风回更好,今朝露宿何妨?水晶宫里奏《霓裳》,准拟③岳阳楼上。

注释:①张孝祥:南宋初词人。这首词因船行洞庭湖畔黄陵庙下,为风浪所阻而作。作者与友人信中提到:“某离长沙且十日,尚在黄陵庙下,波臣风伯亦善戏矣。”②波神:水神。③准拟:准定。

这首词的风格与宋代哪两位词人比较接近?这种风格的词人属于哪一流派?

【答案】

苏轼、辛弃疾;豪放派

【解析】

本题考查对作品风格的体认。所谓“风格”,指作者通过作品体现出来的较为稳定的、鲜明的创作个性特征。对于中学生而言,问及风格,一般也只是教材所涉及的名家名作的具有典范意义的个性特征。宋词的风格和流派大致为两类,一类以苏辛为代表的“豪放派”,一类以柳永、李清照为代表的“婉约派”,从词的内容和情感倾向可判断。

 

【考点经典试题训练】

3年高考真题

1.(2015·广东,10<1>,3分)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7分)

早过大通驿①

查慎行[来源:学科网]

夙雾才醒后,朝阳未吐间。翠烟遥辨市,红树忽移湾。

风软一江水,云轻九子山。画家浓淡意,斟酌在荆关②。

【注】①大通驿:在安徽铜陵,大通河由此入长江,作者乘船途经此地。

②荆关:五代后梁画家荆浩、关仝,二人擅长山水画。

(1) (考点题)第三联的“软”字在艺术表现上很有特色,请作赏析。(3分)

(2) 诗题的“过”字在诗句中是如何体现的?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4分)

【答案】

(1)“软”字一语双关,既是写风软,也是写江水之软。写出了微风轻柔,温软拂面,也写出了软风吹拂江水,使江水也变得温柔绵软,微波轻漾。

(2)“过”即指经过,路过。诗中通过前三联的时间、景物的变化,移步换景,展现出作者清晨乘舟江上,经过大通驿时的轻松畅快的心情。首联写晨雾未散,朝阳未升,眼前一片迷蒙。颔联写江雾散去,远处的市镇依稀可辨,转眼移过了水湾。颈联江风拂面,云朵飘过在九子山间,写出了行舟之快。全诗通过作者在行舟之上,遥看岸上景物变化,体现出“过”之意。

【解析】

试题分析:(1)题考查诗歌鉴赏中的“炼字”。首先要分析“软”在诗句中的意思,然后从手法上进行赏析。手法上抓住双关的手法是关键。(2)题中,考查学生对诗歌整体内容的把握。分析时要逐联赏析,结合“过”的诗意进行赏析。

2.(2015·山东,14<1>,4)阅读下面的宋词,回答问题。(8分)

卜算子

张元千

风露湿行云,沙水迷归艇。卧看明河月满空,斗挂苍山顶。

万古只青天,多事悲人境。起舞闻鸡酒未醒,潮落秋江冷。

[注]张元千,宋代爱国词人

(1)(考点题)请对上片前两句中的“湿”“迷”二字分别作简要赏析。(4分)

(2)“起舞闻鸡酒未醒,潮落秋江冷”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请做简要分析(4分)

【答案】

(1)湿,衣服沾湿,迷,迷失了归路。爽风夜露沾湿了衣服,行云书卷,沙溪上漂浮着淡淡的雾气,使小舟迷失了归路,描绘出一副夜间泛舟归来的清幽静逸的画面。

(2)心中沉闷极了,只说一醉方休吧,不料醉中也挥舞起宝剑,沙溪的潮水退下去了,深夜的秋江变得更加凄清寒冷。运用了闻鸡起舞的“典故”,既回应了上文思古之心,又抒写了自己壮志难酬的幽怨。

3.(2013·天津,14<1>,2分)

阅读下面这首词,按要求作答。

鹧鸪天 送廓之秋试①   

宋·辛弃疾

白苎②新袍入嫩凉。春蚕食虽响回廊,禹门③已准桃花浪,月殿先收桂子香。

鹏北海,凤朝阳。又携书剑路茫茫。明年此日青云去,却笑人间举子忙。

【注】①秋试:科举时代秋秀举行的考试。 ②白苎(zhù):用白色苎麻织成的布

③禹门:即龙六,古时以“鱼跃龙门”喻指考试得中。

“白苎②新袍入嫩凉”句中的“嫩”字带给你怎样的感觉?

【答案】

轻微、新鲜、清爽。

【解析】

结合全诗理解“嫩”字给人的感受。“白苎新袍入嫩凉”实写送别的季节——初秋、天气环境——微凉、被送者的衣着——白苎新袍;身穿“白苎新袍”满怀信心去参加秋试,“嫩”字给人的感觉自是惬意。

 

创新预测试题

1.(安徽省“江南十校”2016届高三期末大联考)阅读下列这首宋词,完成下列各题。

访益上人兰若①

严 羽

独寻青莲宇,行过白沙滩。一径入松雪,数峰生暮寒。

山僧喜客至,林阁供人看。吟罢拂衣去,钟声云外残。

[注]①上人:对和尚的敬称。兰若:指寺庙,首句的“青莲宇”也是这个意思。

(1)试分析颔联中“入”和“生”两字的艺术妙处。(5分)

(2)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全诗加以分析。(6分)

(1)【答案】

“入”字化静为动,本来一条弯弯曲曲的静态的山路用一“入”字,就有了动态之美;采用拟人手法,赋山间小径以情味,绘出了路的曲折狭窄之状,表达作者对友人所居环境的欣赏。(答对一点即可)(2分)“生”字则化无形为有形,本来山中的寒冷是诗人的触觉感受,是无形的,但是此时犹如从白雪笼罩的群峰慢慢升腾而起,表现环境的静谧;化被动为主动,本来暮寒笼罩山峦,此处却让山峦生出暮寒,让诗歌饶有情味。(答对一点即可)(3分)

【解析】

此题考查考生对古典诗歌炼字的理解和掌握。运用修辞、“化静为动”、“化抽象为形象”和“化被动为主动”是炼字中最常见的艺术效果。答题时不但要能够答出上面这些艺术效果或者类似的鉴赏术语,而且要能够结合诗句作出实际分析,只答出“化静为动”“化抽象为形象”等而无分析,只得2分。

(2)【答案】

这首诗抒发了诗人对僧友隐迹山林、忘情俗世的恬淡生活的向往和离别之时的依依不舍之情。(3分)诗歌一二两联表现僧友所居环境的清雅静谧,有力衬托出益上人操行清白、志趣高洁;颈联写在僧友陪伴下畅游山林的喜悦;最后一联以景结情,衬托出离别之时对朋友的不舍之情。(3分)

【解析】

格律诗讲究起承转合,环环相扣。这首诗一二两联运用环境描写来衬托人物形象,并以此寄托自己的人生态度;颈联叙事,直写山中的畅游,表现对山中生活的喜爱;尾联常用来直接抒情,但是这首诗却用景语作结,含蓄蕴藉,回味无穷。

2.(2013·安徽皖南八校第二次联考)

阅读下面一首词,完成下面问题。

过李陵台

萨都剌

降入天骄愧鬼才,山头空筑望乡台。

苏郎有节毛皆落,汉主无恩使不来。

青草战场雕影没,黄沙角鼓雁声哀。

那堪携手河梁别,泪洒西风骨已灰。

【注】李陵台、望乡台,即李陵墓。苏郎,即苏武,与李陵交往甚深。苏武归汉时,李陵于河梁置酒送行。李陵亡时,苏武尚健在。

请赏析首联中“空”字的表达效果。

【答案】

“空”字,徒劳地、白白地。(1分)指出李陵生前无法回乡,死后只留下一座孤零零的坟墓。(1分)表达了作者对李陵投降的贬斥与哀怜。

【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语言。先从字义出发,再结合诗句分析。“山头空筑望乡台”表明李凌回家乡无可能。再联系后文分析。

3.(2013·重庆一中上期第四次月考)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回答问题

满庭芳·夏日溧水无想山作

宋·周邦彦

凤老莺雏,雨肥梅子,午阴嘉树清圆。地卑山近,衣润费炉烟。人静乌鸢自乐,小桥外、新绿溅溅。凭栏久,黄芦苦竹,疑泛九江船。

年年,如社燕,飘流瀚海,来寄修椽。且莫思身外,长近尊前。憔悴江南倦客,不堪听、急管繁弦。歌筵畔,先安簟枕,容我醉时眠。

首句中“凤老莺雏,雨肥梅子”描摹了初夏之境,请找出其中用得特别传神的两个字,并加以赏析。

【答案】

①“老”,春风和煦中,幼莺的羽翼渐渐长成。“肥”,夏雨的滋润下,梅子熟了,果实硕大,果肉鲜圆。②形容词作动词,鲜活生动,体物细微,赋予无想山中初夏之景动态与形态,春光虽去,作者却无伤春之愁,有赏夏之喜。

【解析】

首先找准最传神的两个字很关键。“老”字与“雏”,写出了莺渐长,“肥”字写出了果实的硕大喜人。找出这两个字并结合诗句分析。

4.(2013·成都七中上期“一诊”模拟考试)

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除夜野宿常州城外二首(其一)

苏轼

行歌野哭两堪悲,远火低星渐向微。病眼不眠非守岁,乡音无伴苦思归。

重衾脚冷知霜重,新沐头轻感发稀。多谢残灯不嫌客,孤舟一夜许相依。

[注]此诗作于宋神宗熙宁六年(1073)十一月,苏轼奉命前往常州等地赈济灾荒途中;除夜即除夕。

结合尾联,简要赏析“嫌”字的妙处。

【答案】

“嫌”,嫌弃,作者衷心感谢这盏残灯不嫌弃自己,描写了客中、长夜、孤舟中只有残灯相伴的情景。(1分)“嫌”字把残灯拟人化,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孤灯”不嫌弃诗人的情态,(2分)表达了诗人在残灯陪伴下感受到的宽慰与温暖、无奈与自嘲。

【解析】

分析时要结合“乡音无伴苦思归”“重衾脚冷知霜重”所流露出的诗人因思乡而倍感孤独的情感。

5.(2013·广东执信中学第一学期期中考试)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后面的问题。

塞下曲

唐·王昌龄

蝉鸣空桑林,八月萧关①道。出塞入塞寒,处处黄芦草。

从来幽并②客,皆共尘沙老。莫学游侠儿,矜夸紫骝好。

[注]:①萧关:古关塞名。②幽并:指幽州和并州。

前四句写边塞景物,其中“空”、“寒”二字有什么作用?

【答案】

一个“空”字,以蝉鸣反衬出桑林的静寂,呈现出了边关的孤寂;(1分)“寒”字展现了入秋以后的边塞天气的寒冷,展现了边关的肃杀、荒凉。(1分)二字的运用表现了边塞将士战斗生活的艰辛。(1分)

【解析】

分析“空”字,结合以动衬静手法分析;分析“寒”字,注意结合边关景象和将士的生活。

6.(2013·河南中原名校上学期高三期中联考 )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问题。

水调歌

无名氏

平沙落日大荒西,陇上明星高复低。

孤山几处看烽火,壮士连营候鼓鼙。

“壮士连营候鼓鼙”一句中的“候”字在有些选本中写作“听”,你认为哪个字用得妙?请作简要分析。

【答案】

“候”字。(1分)等候之意。(1分)表明连营军士准备从容就绪,单等军令下达,出战迎敌。(2分)“候”字写出战士行动之神速、戒备之深严、军容之整肃,突显出连营将士大敌当前而无所畏惧、从容待敌的气概和风度。(2分)(如回答“听”字,最多2分

【解析】

“听”只能反映出听从命令,“候”字才显出战士们整装待发、从容待敌的风度气概。根据全诗的内容,应选“候”字。

7.(2013·广东省华南师大附中、省实验、深中、广雅四校上学期期末联考)

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送别杜审言

宋之问

卧病人事绝,嗟君万里行。河桥不相送,江树远含情。

别路追孙楚①,维舟吊屈平。可惜龙泉剑②,流落在丰城。

【注】①孙楚:西晋文学家,名重一时,但“多所凌傲,缺乡曲之誉”,年四十始参镇东军事。②龙泉剑:传说在豫章丰城有紫气,识宝之人挖地四余丈,得一石函,光气非常。中有双剑,一曰龙泉,一曰太阿。

有版本将首联的“嗟”字作“闻”字,你认为好不好。请结合全诗作简要分析。

【答案】

不好。一个“嗟”字,直抒胸臆,直贯篇末,饱含了复杂而强烈的感情。(1分)一写与知己离别的怅惘惜别之情。(1分)二为故人不得志而抒感伤之情。用孙楚、屈原的典故,写友人仕途之坎坷,寄托了作者对友人的同情和惋惜。(1分)三写对友人的抚慰与希冀,以龙泉剑终被发现喻友人也终将再得起用,于愤懑不平中寄托了对友人的深情抚慰与热切期望。(1分)“闻”字则没有这样的效果。

【解析】

“嗟”字带有强烈的感情色彩。而“闻”字很一般。从全诗看,作者是带有强烈的感情的,故用“嗟”字较好。再分析好在哪里。

8.(2013·天津一中高三年级零月考)

阅读下面这首诗,按要求作答。

听筝

柳中庸

抽弦促柱听秦筝,无限秦人悲怨声。

似逐春风知柳态,如随啼鸟识花情。

谁家独夜愁灯影?何处空楼思月明?

更入几重离别恨,江南歧路洛阳城。

有人说颈联中“独”与“空”堪称诗人炼字的典范,请对这两个字作简要分析。

【答案】

“独”突出了孑然枯坐、愁对孤灯的形象,“空”表现离人远行、无所依从的情景;这两个字渲染了一种孤寂、凄清的气氛,极写了人物内心的忧郁和思念。

【解析】

“独”,独自,表示孤独寂寞,与“愁灯影”相映;“空楼”无人,“思月明”表达了对远方人的思念之情。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