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由地理蹊倾情首发编辑整理制作,如有转载必须注明原作者,虽免费交流使用,但保留谴责直接拿过去作为自己成果的部分使用者的权利。 农民锄地,有时候是为了锄去田间杂草,但有时候却不是。民间常说:“锄头底下有水也有火”。水、火是不相容的,为什么锄头底下有水义有火呢?这是说铲地可以起到既能保住下层土壤的水分,减少表层土壤水分的蒸发,又能提高温度的双重作用。 中国最早的农学论文《吕氏春秋.任地》中:“人耨必以旱,使地肥而土缓”。意思是:锄地的目的是为了防止土壤干旱,具体做法是把土壤弄碎、使其疏松。农谚也还有“锄板底下有水”、“锄头自有三寸泽”就是对松土保墒功能的生动总结,一般在雨后土壤表面干燥到不泥泞时锄地。松土保墒则是以“表层干燥化”来防止“深层干燥化”。 “锄头底下有水”是什么意思呢?在下雨或灌水以后,土壤变得比较紧密,土壤中的所有毛管孔隙都充满了水分,如果雨后不及时铲地,那么大量的水分就会沿着土壤中的毛管孔隙,不断上升到地表蒸发掉。而在这个时期铲地,可以切断上面土壤和下面土壤之间的毛管孔隙的连接,使水分不能沿毛管孔隙上升到地表,水分蒸发减慢,起到保蓄下层水分的作用,旱季时锄表层土就是这个道理。 “锄头底下有火”是说土壤中水分多,地就发凉,铲地后表层土壤疏松了,容易透风,表层水分很快蒸发掉,表层土温上升加快,从而有利于作物生长。 综上所述可知,锄地的核心是“松土保墒”。土壤在过水后会形成通往地表的毛细管,还会在缩水过程中开裂;“松土”,就是切断毛细管,堵塞裂缝;从而“保墒”---抑制水分沿毛细管上行至地表蒸发和直接经裂缝蒸发。 松土保墒,一般在雨后土壤表面干燥到不泥泞时进行。用锄头在土壤表面松出10厘米左右厚的“暄土”,暄土即松软的土不会开裂;暄土层与下层之间的毛细管也被切断了,不再能从下层获得水分,因此会迅速干燥成无水分可供蒸发的“被子”,把下层水分牢牢地“捂”在土壤中。 地理题中的“锄地” 2018届山东潍坊高三期中 “墒”指土坡的水分状况,受土壤水运动影响,“墒情好”有利于种子发芽和作物生长。土坡在过水后会形成更多通往地表的毛细管,下层土壤水分主要沿毛细管运动到表层。据此完成9-10题。 9. 《齐民要术》中有“锄不厌数,勿以无草而中缀”,“锄”的核心作用是 A.清除杂草 B.松动表土,截断土壤毛细管,减少蒸发 C.增加土壤透气性 D.松动表土形成保温层,提高地温 10.陇中地区农民在谷子春播后往往采取压实表土层的方法提高出苗率,原因是 A.增多土壤毛细管,促进下层水分向表层运动 B.加快土壤水分蒸发,提高地温 C.增加土壤水分下渗,提高土壤含水量 D.减少大风对土壤的侵蚀 向左滑动找答案 BA 9、要注意引用的《齐民要术》中的一句话,意思是“锄地不论次数,没有草也要锄下去”,所以锄的核心作用肯定不是清除杂草,A不对;另处要注意的是锄地的时间尺度,一般是农作物出苗以后的农业活动。根据题干信息中“土坡在过水后会形成更多通往地表的毛细管,下层土壤水分主要沿毛细管运动到表层”,可知土坡在过水后,由于虹吸效应的影响下层土壤水更易到达表层,而此时的植被是用根从土壤中吸收水分,所以土坡过水后,容易加快土壤水分的蒸发,不利于保墒,如果锄地只是增加土壤透气性,则松土后土中孔隙过大,也会加大蒸发,可能会导致“墒情不好”,不利于作物生长,C错;松动表层土,孔隙增大,不会形成保温层,更不会提高地温,D不对;而锄地的作用则是使表层土松动,松动表土,会截断土壤毛细管运动到表层的路径,表层土在此起到一层类似于遮荫的作用,从而可以减少水分蒸发,有利于保墒,B正确。 10、解题时先要注意区域定位,当地是陇中地区,是位于黄土高原,六盘山以西甘肃省的东部部分区域,那里春季的时候缺水。此时春播,要想保证出苗率,就必须得解决土壤水的问题。春播时会造成表土松动,种子就是放在接近表土松散的土中,此时松散的表土更易造成蒸发加剧,表层土壤缺水,此时压实土壤,会减少土壤中水向外蒸发的可能性,而压实表土层,可以使表层土加大了与下层土壤毛细管的接触,有利于将下层土壤的水分主要沿毛细管运行到表层,增加表层土中的含水量,可提高出苗率,因为没有”过水“的虹吸作用,压实的土壤相当于孔隙更紧密了,反而有利于保墒,促进种子扎根发芽,A对B错;压实表土,土壤表层的孔隙减少,不利于下渗,C错;压实表层土,由于土地平整,地表摩擦力减少,风力会更大,因此大风的侵蚀可能会加剧,D错;故本题选A。 图片来自百度搜图 参考资料:中国气象科普网、农业科技信息网、百度百科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