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2016年02月10日今晚报《日知录》猴年说猴

 我执斋 2019-04-12
聂鑫森
缪贞谊刻
  在国人的心目中,孙悟空孙猴子是最让人佩服的,大闹天宫,护送唐僧取经力战群妖,终成正果。至今,京剧舞台上关于孙悟空的猴戏,一直颇受青睐。著名演员“六小龄童”出演电视剧《西游记》,塑造出一个崭新的孙悟空形象,名驰大江南北。

  猴子属灵长类动物,善攀援,动作敏捷快疾;喜群居,以山果草叶为食。在每一个猴群中,通过自然竞争,决出猴王。而猴王并不是永恒不变的,当它衰老无力时,便会被新的猴王替代。

  古人常把猴子称之为“猢狲”,俗语云:“树倒猢狲散。”人们也常把猴子称为猿、猿猴、猿猱,比如,“风急天高猿啸哀”(唐·杜甫《登高》),“清猿声入楚云哀”(唐·刘沧《长洲怀古》)。

  因“猴”与“侯”同音,故古代建筑的壁画、砖雕上,常常出现猴子的形象,表现“挂印封侯”的祝愿。我在江西流坑古村落的一户人家里,欣赏到天井照壁上的一幅浮雕作品,上面有猴子、白鹿、仙桃、蝙蝠,表现出封侯与禄、寿、福的对应关系。

  在我国,人们很早就懂得驯养猴子用以表演节目,到晋、南北朝时已非常盛行,晋人傅玄的《猿猴赋》里有过生动的描写。当时,演员可以很娴熟地指挥猴子穿衣、脱衣、翻筋斗、骑羊、骑狗、骑马。唐代的驯猴技艺,更是引人注目。在唐人郑锡的《正月一日含元殿观百兽率舞赋》里,提到唐肃宗时的大型动物表演,出场的动物有大象、犀牛、熊、刺猬,自然少不了猴子,所谓“其徒实繁,厥状非一”“为猿为猴”。尤其是中、晚唐,猴戏极为普及,唐代诗人常在作品中予以反映,如姚合的“映竹窥猿剧”,拾得的“猕猴尚教得,人何不奋发”,等等。

  公元880年,黄巢起义军攻占了唐朝的京城,唐僖宗逃往四川,在随行队伍中就有一耍猴的艺人。他驯养的猴子,能够像臣子一样站班朝见,能磕头作揖。僖宗十分赏识他,赐他朱绂,封他官职。诗人罗隐屡试不中,感于此事,写了一首《感弄猴人赐朱绂》的诗:“十二三年就试期,五湖烟月奈相违。何如学取孙供奉,一笑君王便著绯。”

  到了清代,驯猴表演有了很大发展,不仅有简单的翻筋斗、倒立等动作,还有让猴子戴着面具摹仿戏剧人物,表演观众所熟悉的《李三娘磨房受苦》《虎牢关三英战吕布》等。猴子还与其他动物合作同台献技,比如猴子表演扶犁,狗则表演拉犁,配合默契,十分滑稽。在清代,以安徽凤阳和河北吴桥的驯猴表演最为有名,两地有许多表演班子,带着猴子、狗、羊走向全国各地,甚至远涉重洋到国外演出。

  前几年,在峨眉山风景区,生活着一群群的猴子,当游人经过时,它们拦路索要食物,站立如人,十分可爱。但因长期“好逸恶劳”,有关专家指出它们的体质已迅速减弱,生命中野性的活力也大大地下降了。

  猴子不自知,人岂可视而不见?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