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跨越障碍,使道路通畅地向前延伸,人类建造了很多桥梁。桥梁的结构形式多种多样,其中拱桥因为其曲线造型优美,与自然环境的搭配协调,常常成为景观桥梁设计的首选。 拱桥,这种结构形式的选择除了其外观造型的考虑之外,背后还蕴含着一定的科学道理。
拱的两端称为拱脚,两个拱脚之间的桥洞称为“一孔”或“一跨”,拱脚之间的距离称为跨径。跨径越大,设计及建造的难度也就越大。
河北赵县的赵州桥,是一座跨径37米的单孔石拱桥。北京丰台的卢沟桥,是一座十一孔的联拱桥,拱洞由两岸向桥中心逐渐增大,跨径从12.35米逐渐增大到13.42米。这两座石拱桥都是我国首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在人类发展历史的很长一段时期内,建筑材料的种类是比较有限的,钢筋水泥只是在近代才出现。所以,石材因为其良好的抗压强度、耐久性,尤其是方便就地取材和加工,大量运用于土木工程建设。
拱桥中主要的承重结构为拱圈,拱圈可以直接作为桥面用于行人通过,也可以在拱圈之上再架设拱上建筑形成桥面,以减缓桥面坡度。赵州桥就是在主拱圈两侧再架设小拱,大小拱顶部架设桥面。
拱圈从形状上看,像一个圆环的一部分,上侧的曲线长,下侧的曲线短。为了建成拱圈,需要预先加工很多块上大下小“倒梯形”的石块。然后把石块一块一块的拼接起来,使“倒梯形”长边连接形成拱圈上侧的长曲线,短边连接形成拱圈下侧的短曲线,最后形成一个完整的拱圈。
我们设想拱圈最中间的那个石块,因为它架设在空中,除了自重,如果它的上部还承受行人或者车辆的重量,就会有被压得“掉下来”的趋势。但是因为其上大下小的形状,使得它刚好被两边的石块给卡住。它“往下掉”的趋势越大,两边的石块就把它挤压得越紧,产生的可以阻止它向下的摩擦力也就越大,最后形成一种平衡。这样,每个石块都被它两侧的石块支撑,使得每个石块所承受的力都向它的两边传递扩散。最后,整个拱桥的力全部传递到两边的拱脚处。拱圈里每个石块都受到很大的挤压力,而石材又具有很高的抗压性能,所以石拱桥就可以建得跨径很长。
随着结构工程技术的发展,拱桥的材料和结构形式也越来越丰富多样。以往的石拱桥都是桥面铺设在拱圈之上,而吊杆拱桥的桥面则在拱圈之下。在拱圈每个“石块”(混凝土)下方设置吊杆把桥面吊在空中,拱圈内部仍然主要是受到挤压的作用力,以发挥混凝土的高抗压性能。例如由邓文中院士设计的天津大沽桥,就是一座主跨达到106米的吊杆拱桥,它不光方便了人们的出行,成为天津一道亮丽的风景,也体现出人类高超的科技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