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党姓历史名人党崇雅事略

 轻风无意 2019-04-12

党崇雅,字衡彬,号于姜,俗称党阁老。陕西省宝鸡市金台区蟠龙镇蟠龙山人。明朝天启五年(1625)进士。任户部侍郎。李自成农民起义军进北京时,党曾乘马在先,领义军进城,并把保护完好的粮库交给义军。后,吴三桂引清兵入关,主政北京,党悄然归里,隐居于今陈仓区固川纺塘铺佛岩崖的意仙居(山崖上一个石洞)。传说,他归里时带来了明时全国各省缴纳粮赋的底册。清兵入关,大势稳定后,清世祖顺治得知党的住处,急派使臣请党到了北京。

党事清后,先任户部侍郎,不久改任刑部侍郎。因当时清方入主中原,尚无安邦治国之大策,党上疏,清暂以大明律令管制天下,待新律制定后再以新律为准。顺治皇帝准其言,稳定了天下大势。顺治二年,因清兵入关后大肆屠杀汉民,各地反清组织奋起反抗,顺治下令,要严加剿杀。党再上疏,直言滥杀会失去民心,因速止,广施仁政,安抚民心,稳定时局。顺治在依其言,天下方稳定。顺治五年,擢升刑部尚书。六年加太子太保;八年改调户部尚书,加少保,十年,因身体不佳,告归故里。顺治皇帝感念其理政有方,有功于国,特准其领原俸禄归里。但不久又召回。十一年,授国史院大学士;十三年,党又以病告老休,又加少傅兼太子太保。党入朝谢恩,顺治见党果然年老,难再还朝,便亲赠自己御袍,并言,卿今还乡,穿上我的衣服,就像如见朕一样。在党离开朝堂时,顺治还召见他,并赐以御用香茶,并用好言抚慰。还命大学士车克为之送行。党崇雅,还乡后,顺治还多次派使臣慰问,直到康熙三年(1664)病故。

党崇雅是清代一位颇有谋略、功绩卓著的大臣,也是一位诗人和散文家。现在有《鹃失啼》诗文传世。《鹃失啼》共收诗163首,散文两篇。诗有四言、五言、七言绝句、律诗,也有古风。从内容看,除《有是无》《无是有》两首表现的是佛家禅意外。余者均是赠答、怀念友人和哭忆爱子的感事述怀诗。所有的诗都写得恬淡自然,含蓄蕴藉,很有诗味。散文两篇。一篇是《贾大司马修栈道记》;一篇是为明崇祯十三年宝鸡知县严梦鸾撰修的《宝鸡县志》写的序。《鹃失啼》前有序文五篇,诗一首。第一篇是清乾隆二十九年宝鸡知县徐起凤写的,主要内容是介绍党崇雅的生平事略;第二篇是康熙二十年,宝鸡知县何锡爵写的,也介绍的是党的生平事略;第三篇名《书<鹃失啼>后》;第四篇是一首七律,亦名《书<鹃失啼>后》,署名东崖朴堂氏;第五篇是本书的抄录者李棻写的序,该文着重分析了党写这本书时的处境和郁闷的心情。最后是党自己写的序,名《鹃失啼》,为这本书定了名。其内容主要叙述写这本书时的激愤心情及命名的缘由。据《鹃失啼》序一云,党的著作还有《图南草》、《意先草》、《焚焚草》和前后疏稿20卷,但未提到《鹃失啼》。可见《鹃失啼》是一本尚未刊印的稿本,它之所以流传,当是相互手抄的。

党崇雅是宝鸡近代史上的一位有影响的名人。不但史书有名,而且留下的传说故事也很多。《党阁老住店》《党阁老与设梁斗》《党阁老进萝卜》《党阁老卖棒槌》等等。其中的党阁老住店、设梁斗是赞颂党归里期间,整饬地方官吏生活奢侈,无端欺压、贪剥地方百姓,为百姓伸冤鸣屈的故事。进萝卜很有趣。传说,当时宝鸡纸坊头产的白萝卜个大皮薄,甜蜜如梨。每年都要给皇帝进贡,各级官吏借此机会大肆贪剥,老百姓为此备受辛苦。党担心他辞朝后,有人变本加厉地借此残害宝鸡的百姓,决心在他还朝之前除掉这一苦役。于是,他便巧妙安排,在那一年进贡萝卜时,让宝鸡地方官专门挑选在宝鸡西山生长的那些个头低矮、腰弯腿跛、甲状腺肿大、走路一瘸一拐、说话结结巴巴的人送萝卜进京。顺治皇帝一见送萝卜全都是残疾人,便问党崇雅:“贵方的人何故都如此不堪呢?”党崇雅即回答:“这是因为他们常年吃萝卜吃的。”顺治一听,心里害怕。怕这萝卜把他的皇子皇孙都吃成这个样子。便立即下令,当殿毁弃所有萝卜,以后不准再进贡。就这样,他在辞朝返乡前为宝鸡人免除了一项苛损杂役。卖棒槌说的是在蟠龙塬下有一老人经常推着卡卡车,上塬卖棒槌的故事。一次老人推到半坡,推不上去了,刚好党阁老站在路边,老人便叫道:“老哥,给兄弟搭把手。”党高兴地便帮老人把一车棒槌推到塬上。他见老人朴实憨厚,又叫了他一声老哥,便叫老人在他生日那天推一车棒槌来他家门前卖。果然,那天老人推车来到他家门前。党崇雅便站在他旁边,笑着对前来为他贺寿的各方官员说:“这人是我兄弟,请各位一人领一个棒槌,给他一两银子。”经他这么一鼓捣,老人的一车棒槌就卖了许多银子,发了大财。老人以后就不再卖棒槌了。

纵观党崇雅的一生,可谓他能看清天下大势,准确把握时局发展,顺应时势变化,不墨守成规。再从他三次辞朝归里,三次受到顺治皇帝的加封加奖的情况说,他是能为国家筹谋,为国家尽责,才受到皇帝如此的恩慰。《清史稿》记他为刑部侍郎时,制定大清律。他细虑时政,对比大明律,轻重比附,斟酌得宣。后,改任户部尚书,财饷军费不足,党量入为出,使国用裕如。再后,任翰林国史院大学士,更加勤政。夙夜匪懈。一次顺治问党曰:“朕以尧舜之心为心,而天下未平,何也?”党曰:“在善推其所为而已。”遂上札疏,细言六事以进。顺治高兴。党出门,有同僚问党:“与上所言何事?”党即答曰:“入告君,而出语人,可乎?”可见党崇雅是一位原则性很强的人。《宝鸡县志》还记载:“党居家请约,门阑悄然,每出入一蹇一童,里中不知为师相也。”这就是说党在朝奉君,有功于国,回归乡里,有廉风清名泽被于乡。是一位外圆内方,上体国家,下恤民情,值得尊敬的一代大臣。

乾隆四十一年(1776),乾隆帝提出编纂的《贰臣传》(附录于《清史列传》卷七十八、七十九两卷中。《贰臣传》分甲乙两编,共收录了明末清初在明清两朝为官的人物125余人)里,将党崇雅列入乙编,因其不仅归顺清,又曾归顺过李自成。正是这一有失公允的评价,使党崇雅蒙冤三百多年,至今还没有一个公正客观的结论。
实际上,乾隆将包括党崇雅在内的众多归顺清廷的人打成“贰臣”,是有其政治目的的。满族人刚取得政权时,已感觉到满汉和谐对维系其统治的重要。此时,国家百废待兴,需要大量官员,尤其是需要汉族官员和知识分子加盟,为其服务。所以,顺治对归顺的汉族官员予以录用,对汉族地主阶级的上层人物,极力笼络,将皇太极十四女下嫁给吴三桂之子,翰林院修撰孙承恩英年早逝,顺治“深悼惜之,赐白金三百两归其葬。”对党崇雅、洪承畴等归顺清廷官吏和将领的重用,其目的是借汉族官员,以巩固满清统治政权。但是,当清朝经过康熙、雍正朝,进入乾隆统治时,满清政权已经建立百年,其统治已经非常巩固。在这种情况下,乾隆帝为了进一步巩固其统治,缓和民族矛盾,瓦解民族意识,达成统一思想,在大力表彰忠臣(即在明末清初因抗清遇难的明朝官员)的同时,下诏编纂《钦定国史贰臣表传》即《贰臣传》。诏曰: 

因思我朝开创之初,明末诸臣望风归附。如洪承畴以经略表师,俘擒投顺;祖大寿以镇将惧祸,带城来投。及定鼎时,若冯铨、王铎、宋权、金之俊、党崇雅等,在明俱曾跻显秩,入本朝仍忝为阁臣。至若天戈所指,解甲乞降,如左梦庚、田雄等,不可胜数。盖开创大一统之规模,自不得不加之录用,以靖人心,以明顺逆。
今事后凭情而论,若而人者皆以胜国臣僚,乃遭际时艰,不能为其主临危受命,辄复畏死幸生,忝颜降附,岂得复谓之完人!即或稍有片长足录,其瑕疵自不能掩。若既降复叛之李建泰、金声桓,及降附后潜肆诋毁之钱谦益辈,尤反侧佥邪,更不是比于人类矣。
朕思此等大节有亏之人,不能念其建有勋绩,谅于生前;亦不能因其尚有后人,原于既死。今为准情酌理,自应于国史内另立《贰臣传》一门,将诸臣仕明及仕本朝名事迹,据实直书,使不能纤微隐饰,即所谓虽孝子慈孙百世不能改者……此实乃朕大中至正之心,为万世臣子植纲常!”
 
从这段引文可以看出,乾隆将归顺的前朝汉官列入“贰臣” 其意在于“崇奖忠贞”,“风励臣节”,“为万世臣子植纲常”。即以此警戒为其服务的当朝汉官和以后入仕的汉族官员,不能像党崇雅之辈那样存有二心,在其主“遭际时艰”时,不能为其主“临危受命”而背叛之。作为封建皇帝的乾隆帝,他不可能站在历史、国家的角度,对党崇雅等人做出公正客观的评价;而只能站在封建的伦理道德观上,以一己之私利来评价。因而,这种评价对党崇雅是有失公允,极不公正的,有侮辱、贬斥之嫌。今天,我们如果继续沿用乾隆帝的“贰臣”说,用旧道德、传统观念评价党崇雅,那就不合时宜了。应该站在新的道德的角度,从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出发,从维护国家统一、体恤民众的角度加以考量,还党崇雅一个公正,如他在《鹃失啼》诗序中所希望的——后世人能给他一个公正客观的评价。

诚然,如同一切历史人物一样,党崇雅并非“完人”,他必然要受到时代、阶级和个人思想认识的限制。作为封建时代的一位政治人物,他不可能摆脱封建社会的羁绊,他的思想必然要打上时代的烙印,其行为也必然留有封建统治者的印迹,这是毋庸讳言的,也是我们不应苛求前人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