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项羽在王业、帝业、霸业三种既有的政治制度中选择了霸业

 泊木沐 2019-04-12

诸侯总盟主的项羽,进入函谷关后,究竟该选择什么样的政治制度?当时,可供项羽选择的中国政治制度主要有三种:一是周王朝的王业,二是秦王朝的帝业,三是春秋战国时代的霸业.项羽为什么选择了霸业呢?第一,从众心理.秦末大起义中的许多人都有裂土封王的观念,如韩信.他灭了魏、代、赵、燕、齐五国,占据了整个北中国,立下不赏之功.韩信在吞并三秦、开辟北方战场时,并未提出分土为王的要求

但是,一旦攻下齐国,便马上以齐地近楚、不易控制为由,要求刘邦封他为代理齐王(韩信使人言汉王曰:齐伪诈多变,反覆之国也,南边楚,不为假王以镇之,其势不定).当时刘邦正在荥阳被项羽打得焦头烂额,一看韩信求封齐王的信,勃然大怒,破口大骂:老子困在这里,日夜盼望着你来帮我,没想到你竟然想自立为王(汉王大怒,骂曰:吾困于此,旦暮望若来佐我,乃欲自立为王).但是,在张良、陈平的劝说下,刘邦最终还是满足了韩信的要求,乃遣张良往,立信为齐王.再如黥布.原为项羽所封的九江王,后因与项羽有矛盾而被刘邦诱降.刘邦的说客说服黥布的理由,从获利的方面看,可保住既得利益

黥布归汉并不吃亏,跟着项羽当九江王,归了刘邦做淮南王,封地一如其旧.从避害的角度讲,黥布已与项羽产生嫌隙,难以消除;跟随刘邦,刘邦非常高看他,会给予他充分信任.因此,权衡利弊,黥布动了心,叛楚归汉.韩信、黥布要求裂土封王的心理非常具有代表性.汉三年,刘邦困于荥阳时,郦食其向他建议分封六国后人为诸侯王,但被张良阻止.张良认为

天下游士离开父母,抛弃故乡,跟随刘邦打天下,目的就是想得到封赏的土地(且天下游士离其亲戚,弃坟墓,去故旧,从陛下游者,徒欲日夜望咫尺之地).如果我们立了被秦灭掉的六国后代做王,天下游士就会各去事奉他们的主子,返回故乡,你还和谁一块儿打天下呢(今复六国,立韩魏燕赵齐楚之后,天下游士各归事其主,从其亲戚,反其故旧、坟墓,陛下与谁取天下乎)?张良阻止分封六国后代为王的做法无疑是正确的.同时,张良的分析也让我们看到,裂土封王的势力在当时多么强大.因此,项羽在灭秦之后,顺应了大多数人的愿望,裂土封王.大面积的裂土封王

本身就是在恢复被秦王朝中断了的春秋战国列国并存、盟主主宰天下的政治局面.因此,选择大封诸王的本身就决定了项羽只能选择霸业,而不能继承帝业.第二,衣锦还乡.项羽火烧秦宫后,曾经有人劝项羽:关中之地,是一个四面环山不易被攻破的地方(关中阻山河,四塞),而且“地肥饶,可都以霸”.项羽听人一劝,也动了心,可是看见“秦宫室皆以烧残破”,又一心想着回归故乡(又心怀思欲东归),就对劝他的人说:一个人富贵了不回故乡,就好像穿一件新衣服夜晚走路,谁能看见呢(富贵不归故乡,如衣绣夜行,谁知之者)?可见,项羽最高的政治愿望是衣锦还乡,做“西楚霸王”,选择霸业正好符合他衣锦还乡的心愿.衣锦还乡心理在汉代并非仅项羽一人具有

西汉武帝时期的朱买臣,被任命为会稽太守时,汉武帝对他说:“富贵不归故乡,如衣绣夜行”(《汉书·朱买臣传》).应当说,中国古代衣锦还乡的心理非常普遍,并非只是项羽、朱买臣有,许多人都选择衣锦还乡的方式满足自己的成就感、荣誉感.早在巨鹿之战结束时,项羽就已经选择了霸业.他封归降于他的秦将章邯为雍王

实际就是大封诸侯王的先兆.入关之后,他自封为“西楚霸王”,都彭城(今江苏徐州),同时分封了十八诸侯,其中就包括他在巨鹿之战胜利之后所封的雍王章邯.项羽在王业、帝业、霸业三种既有的政治制度中选择了霸业,这既是他本人的想法,又是当时多数人共同的期盼.因此,这种选择是历史的必然.项羽不仅选择了霸业,而且创造性地选择了“因功封王”的分封制.但是,这种大分封给项羽带来的是祸还是福呢?项羽主观上的确是要计功封王,但是,项羽计功封王的总原则并没有不折不扣地得到执行,而是出现了较大的失误.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