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他汀类药物到底怎么来的?平时生活中有哪些食物可以发挥它的降血脂作用吗?

 木子824 2019-04-12

他汀类药物的发现及临床广泛应用可以说是药物研发史的一个传奇,围绕这类药物的发现及应用诞生了几个诺贝尔奖。他汀类药物的发现离不开胆固醇的发现及其合成过程的成就。早在20世纪初德国化学家在对冠心病患者尸体解剖中发现了其主动脉壁斑块内含有大量胆固醇,高于正常人20倍,并分析出胆固醇是促使动脉粥样硬化的一个原因。20世纪中期,美国和德国科学家完成了胆固醇生物合成研究,到20世纪50年代末,科学家已经明确了羟甲戊二酰辅酶A(HMG-CoA)还原酶是胆固醇合成过程的关键酶,这一发现也为未来的治疗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切入点,这也是后来他汀类药物的作用靶点。

20世纪60年代,由青霉素和链霉素开启的微生物活性代谢产物掀起了科学家的研究热潮,被称为“他汀类药物之父”的日本科学家远藤章在1972年发现在一种名为桔青霉的菌种,该菌的培养液提取物可抑制胆固醇合成,1973年经提纯后,发现了第一种他汀类药物—美伐他汀,但该药受到动物实验结果不佳及致癌等影响,这一药物最终终止了实验,1979年远藤章又在红曲霉菌中发现了另一HMG-CoA还原酶抑制剂,也就是在1987美国上市的第一个他汀类降脂药物—洛伐他汀,之后是第二个上市药物辛伐他汀,这两个第一代产品均来源于天然产物,第二代药物普伐他汀为天然药物,而氟伐他汀为人工合成,第三代产品阿托伐他汀、瑞舒伐他汀均为人工合成产品。在这些药物中,普伐他汀和瑞舒伐他汀为水溶性他汀,这两种药物对肝脏具有选择性,对其他部位影响小。而其他脂溶性他汀类容易透过全身各组织细胞脂质层,引起肌酶升高的几率稍高一些。但阿托伐他汀作为脂水双溶性他汀,经P450代谢后可生成邻/对位羟基活性代谢产物,可在血管壁和肝脏内直接抑制胆固醇合成,羟基活性代谢物还延长了其作用时间,增强了药物活性。

他汀类药物与我国中医药也有着重要联系,洛伐他汀从红曲霉菌中发现,而红曲米就是大米经红曲霉菌发酵而成,在我们国家已经有2000以上药食两用的历史,随着他汀类药物上市,我国对红曲米也进行了深入研究,也推出了血脂康胶囊等药物,成为我国天然药物临床应用的实例。

他汀类药物降脂疗效确切,大大降低了心血管患者死亡率,谈到食物降脂治疗,可以作为药物降脂治疗的辅助措施,不能完全代替降脂药物。这类食物包括燕麦、玉米、山药、土豆、玉米、苹果、山楂、红枣、芹菜、冬瓜、洋葱、胡萝卜、海带、牡蛎、葡萄等等,高血脂患者可用适当进食这些食物有助于降低血脂,但如果患者合并糖尿病,应当注意这些食物对血糖的影响,避免选用生糖指数高的食物。

参考文献:

天然药物化学史话:他汀创造的史上第一畅销药物传奇,中草药,2018.12

他汀类药物的研发及其脂溶性与水溶性,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2018.9

生活保健,湖南农机,2005. 4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