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天草木生发,万物生长,是一个朝气蓬勃的季节,它代表着生机、活力,让人们感觉呼吸的空气都比较清新,也是我们一年中养生的开始。这本是养生的好季节,但是有些人却容易上火。 春季为什么容易上火呢? >>>郁热外散<<< 春天的阳气生发,气温高低起伏,很多人常因气温多变出现一些不舒服的症状,中医认为这是“郁热”的表现。由于在冬季,人们阳气潜藏,活动较少,又进食温热补品比较多,气血运行的缓慢,所以体内热聚;但到了春季,自然界阳气开始生发,体内郁热相随,就会出现郁热外散的表现,如咽喉肿痛、头痛晕眩、打嗝泛酸、口臭、大便秘结、夜不成眠、心烦易怒等。 >>>春捂太久<<< “春捂”说的是在春季,气温刚转暖时,不要过早脱掉棉衣,冬去春来,寒气始退,阳气生发,而人们的肌体调节功能远远跟不上天气的变化,稍不注意,伤风感冒就会乘虚而入。但“春捂”的原则是过犹不及,不捂不行,捂过头也不成。有研究表明,对多数老年人或体弱多病而需要“春捂”的人来说,15度可以视为捂与不捂的临界温度。如果当一天中的最低气温已经超过15度时,还不肯脱下厚重的外套,还在春捂的话,身体内热积蓄、内火上升,就容易上火了。 >>>喜食辛辣<<< 不管是哪个季节,喜食辛辣是导致上火的不可小觑的原因。喜食辛辣食物会导致身体内分泌紊乱,加上生活压力大,很容易引起上火。 有效辨别实火虚火 >>>何为实火、虚火?<<< 中医理论上认为,火分为心火、肺火、肝火、胃火、肾火,又分为实火和虚火这两类。实火在中医里又称为阳亢,就是阳太旺盛了。这种火是比较容易“扑灭”的,只要多吃一些祛火的食物或是祛火药,症状很快就会消失,效果明显。什么是虚火呢?虚火是由于身体里的阴液被消耗的厉害,显得阳相对较多,从而导致阴虚火旺。这个时候你应该是补阴而不是泻阳。如果虚火服用一些泻火、清火的寒凉药物,只会使虚上加虚,越治火越大,越治病越重。这种虚火应当服用养阴以配火,使之阴阳平衡,虚火自然而愈。 >>>如何区分?<<< 通过二便辨虚实,如果小便颜色黄、气味重,则是实火;如果色淡且清,则是虚火。如果大便干燥结块、舌质发红是实火;如果大便稀软、舌苔淡白则为虚火。 分清了实火和虚火,该如何调理呢? >>>药物的使用<<< 明代医家张介宾认为 “实火宜泻,虚火宜补”。对于实火而言,要用泻的办法,比如一些清火类的药物,如牛黄解毒丸、龙胆泻肝丸等。另外,还可以多吃一些祛火的食物,如苦瓜、黄瓜、西瓜等。此外,每天喝些菊花茶,祛火的效果也不错。虚火只能补,如可以选用具有滋阴功效的药物,如知柏地黄丸,此外,还可以选择一些具有滋阴功效的食物,如梨、百合、银耳、玉竹、麦冬等。 不管是清火的还是滋阴的药物,都不可过量服用,中病即止,也就是说病好了就要停止服药,否则会伤到人体的阳气。对清火药的使用要慎重,绝不能见了清火药就吃,这种不管用再吃那种,那样会吃出病来,务必遵照医生辨证施治,对症下药。 >>>以下人群要小心<<< 如果你是体型瘦长、外向好动或容易口渴且喜欢吃冷饮的人,春季要格外小心上火。春季里万物生长,按中医理论属肝主令,如果肝气太旺会引发肝火,或因肝木克脾土而影响脾胃运化功能。尤其有身材瘦长、性情易急躁、外向好动、活泼、手足心热、平时容易口燥咽干、口渴喜冷饮、大便干燥、舌红少津少苔等特点的阴虚体质人群,春季里上火后容易出现面色潮红、两眼干涩、视物模糊、唇红微干、皮肤偏干、易生皱纹、眩晕耳鸣、睡眠差、小便短等状况。这类人群春天在饮食上应以“少酸多甘”为原则,即少食助肝气的酸味食品,多吃小枣、小米、南瓜等健脾胃的甘味食品。另外,应保持充足的睡眠及良好的心态,避免肝郁气滞。 文字来源:北京康复医院中医康复中心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