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为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他的浪漫主义风格,可以说根植于中国的道教。他自幼在西蜀向往道教;出蜀后,在洛阳嵩山踏实学道;最后,在齐州加入道教,完成了学道的归宿,形成了自己的文学上特殊的浪漫主义风格。 因为道教与道家思想在唐代非常兴盛,早在唐王朝建立之初,就追认道家始祖老子为李唐宗室的祖先,将道教指定为“国教”。特别是李世民尊崇茅山宗,在唐玄宗时期达到了空前高峰,不仅三山五岳遍布茅山上清派传人,豪门公卿、文人学士也深受影响。 李白这一生写下了一百多首与仙道思想有关的诗文,其中在嵩山、茅山留下的诗篇颇为珍贵。 李白寻仙问道从古籍中,我们可以知晓,李白一直对寻仙问道有强烈的欲望,年少时就多次入山修道,后来又遇到志同道合的杜甫,一拍即合,一起找神仙去了,浪漫、洒脱、随性。 《访戴天山道士不遇》这首诗作于唐开元六年,公元718年,李白时年18岁。这是时候唐玄宗李隆基这个时候33岁,他开创了唐朝的极盛时期——开元盛世,虽然后期有安史之乱,但不可否认地是,总体上盛唐给文艺创造提供了温床。李白的诗作浪漫、豪放,除了自己的写作特点,与当时的历史背景也有很大关系。 18岁的李白在这个地方玩耍: ![]() ![]() 李白从少年时起,常去戴天山寻找道观的道士谈论道经。后来又与一位隐者居于岷山,修道学习。并且饲养了许多奇珍异鸟,由于经常喂食,又心存善意,这些鸟儿不仅按时来吃食,还听得懂召唤,可谓奇闻。 最后竟使绵州刺史亲自到山中观看鸟儿们的就食情况。这位刺史见他们能指挥鸟类的行动,认定他们有道术,便想推荐二人去参加道科的考试(道科考什么,翻阅了一些资料,都无所得,希望知道的朋友不吝赐教)。 可是,二人都婉言拒绝了。当时有名的纵横家赵蕤也是李白的老师,此人于开元四年(716)就著成了《长短经》十卷。那时李白才十五岁。赵蕤这部博考六经异同、分析天下形势、讲求兴亡治乱之道的纵横家式的著作引起了李白极大的兴趣。他以后一心要建功立业,喜谈王霸之道,也正是受到这部书的影响。 《访戴天山道士不遇》犬吠水声中,桃花带露浓。 树深时见鹿,溪午不闻钟。 野竹分青霭,飞泉挂碧峰。 无人知所去,愁倚两三松。 译文:隐隐的犬吠声夹杂在流水声中,桃花还带着露珠,香味也仿佛更香浓。树林深处,常见到麋鹿出没。正午时来到溪边却听不见山寺的钟声。绿色的野竹划破了青色的云气,白色的瀑布高挂在碧绿的山峰。没有人知道道士的去向,我不由自主地靠着几株古松犯愁。 写作风格:此作的构思并不复杂,它写诗人的所闻所见,都是为了突出访道士不遇的主题。全诗辞句平易自然,纯用白描,景美情深。李白是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他后期比较成熟的诗作,都写得十分洒脱、酣畅、飘逸、雄浑,字里行间,充满着一股豪气。这是李白早期作品,风格清丽但笔法上还有青涩的感觉,与后期大气中带着瑰丽的流畅感略有不足。 背景: 根据清代黄锡珪《李太白年谱》,李白在十八、九岁时,曾隐居在大匡山(戴天山)大明寺中读书,这首诗描绘了一幅色彩鲜明的访问道士不遇图,通篇着意于写景,真实自然,并生动形象地再现了道士世外桃源的优美生活境界。 ![]() 《感遇》李白与嵩山的缘分与元丹丘的缘分就是这样开始的。 开元十四年,李白离开扬州,到了陈州(今河南淮阳)拜访了老友刺史李邕后,顺便来到了嵩山南麓的汝州。又游历到湖北襄阳,在著名诗人孟浩然处结识了隐居嵩山的著名隐士元丹丘,在元丹丘的感召下,又升对嵩山仰慕之情。时隔六年,开元二十年,而立之年的李白终于来到了嵩山,尽访嵩山胜迹。曾在嵩山修道的王子晋是李白的偶像,到了嵩山后,触景生情,写下了《感遇》一诗。 《感遇》 吾爱王子晋,得道伊洛滨。金骨既不毁,玉颜长自春。 可怜浮丘公,猗靡与情亲。举首白日间,分明谢时人。 二仙去已远,梦想空殷勤。 可叹东篱菊,茎疏叶且微。虽言异兰蕙,亦自有芳菲。 未泛盈樽酒,徒沾清露辉。当荣君不采,飘落欲何依。 昔余闻姮娥,窃药驻云发。不自娇玉颜,方希炼金骨。 飞去身莫返,含笑坐明月。紫宫夸蛾眉,随手会凋歇。 宋玉事楚王,立身本高洁。巫山赋彩云,郢路歌白雪。 举国莫能和,巴人皆卷舌。一感登徒言,恩情遂中绝。 与嵩山有关的另一首寻仙诗,成于李白离开长安之后,未查到具体年份。可能也在开元二十年左右。 李白被称为诗仙,不仅是因为他的诗飘逸洒脱,还有一个原因是李白好寻仙问道。据说,在嵩山少室山下石室中,住着一个女道士焦炼师,两百多岁,不食五谷,身轻体健,行走如飞,千里之遥,朝发夕至,看起来就像四五十岁的样子。这样神仙级人物,李白自然是不想错过问道的机会。于是,李白就在嵩山到处寻求女焦炼师,一连找了多日,连焦炼师的影子也没有见到,只好写下了《赠嵩山焦炼师》一诗,表示寻到不遇的遗憾之情。现在,这首诗还刻在嵩山峻极峰途中,中岳行宫西南峭壁上。 《赠嵩山焦炼师》二室凌青天,三花含紫烟。 中有蓬海客,宛疑麻姑仙。 道在喧莫染,迹高想已绵。 时餐金鹅蕊,屡读青苔篇。 八极恣游憩,九垓长周旋。 下瓢酌颍水,舞鹤来伊川。 还归空山上,独拂秋霞眠。 萝月挂朝镜,松风鸣夜弦。 潜光隐嵩岳,炼魄栖云幄。 霓裳何飘飖,凤吹转绵邈。 愿同西王母,下顾东方朔。 紫书倘可传,铭骨誓相学。 译 文:嵩山的太室山与少室山相携高凌青天,少室山上的贝多树一年可开三次花,紫烟氤氤。山中有蓬莱海上仙客,宛如麻姑仙女。大道在心,喧尘莫染,心迹高韬,浮想联翩。饥时就餐桂花的金鹅蕊,闲暇时每每精读青苔纸写的道书。宇宙八极恣意游憩,长在天宫九垓交际周旋。一瓢饮尽颍河水,身骑舞鹤来到伊川。晚上还归空山去,身披秋霞独眠。明月如鸾镜挂在女萝藤间,夜晚松风呖呖如鸣琴弦。潜影晦光隐居中岳嵩山,锻精炼魄栖息在云幄。霓裳飘飖,凤声呖呖,绵绵不绝。愿你与西王母一道来看看我这个下谪人间的东方朔。如果焦炼师你可以收到我这封紫书,我将铭心刻跟你学习仙道。 ![]() 这个时候他在河南的这里 ![]() ![]() 《凤吹笙曲》是唐代伟大诗人李白为好友元丹丘写了很多首诗,包括我们熟知的他后期写的《将进酒》,而这是他写的一首送别诗。公元741年(开元二十九载)元丹丘应唐玄宗之妹玉真公主之邀,共同访道,自其隐居处东蒙山西入长安,途经兖州治城瑕丘,李白为他饯别,作此诗,时间约在是年秋冬。 仙人十五爱吹笙,学得昆丘彩凤鸣。 始闻炼气餐金液,复道朝天赴玉京。 玉京迢迢几千里,凤笙去去无穷已。 欲叹离声发绛唇,更嗟别调流纤指。 此时惜别讵堪闻,此地相看未忍分。 重吟真曲和清吹,却奏仙歌响绿云。 绿云紫气向函关,访道应寻缑氏山。 莫学吹笙王子晋,一遇浮丘断不还。 简析:李白的这首诗是在他追求道教的至高境界途中,为友人写的一首送别诗,既道出了对友人的别离之前,也暗示自己对道教的最高境界的追求,最后一句更点出,那个吹笙的王子晋一遇到道教神仙就一去不复返了,说明了道教文化的高深莫测。 ![]() ![]() 《将进酒》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 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杯莫停。 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倾耳听。 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 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 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 主人何为言少钱,径须沽取对君酌。 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 这首诗虽然与寻仙关系不大,但是确因与元丹丘相遇而写,因此收录。 ![]() 李白与杜甫的相遇李白与杜甫虽然相差十几岁,但是脾气相投,两人相遇后一拍而合,找神仙去了。都是非常洒脱、浪漫的诗人啊。 唐玄宗天宝三年初夏,李白被赐金还山,来到东都洛阳。不期与诗人杜甫会面。1000多年后,闻一多将李白与杜甫的这次相遇,比作是太阳和月亮的相会。李白出京,有意移家东鲁。杜甫知李白将游梁宋,寻仙访道,有意追随,相约同游。后北渡黄河,共登王屋。李杜游鲁,一说是一次旅行,一说是梁宋后杜甫到鲁访李,李到齐州赴约。 王屋山因愚公移山的故事因而家喻户晓。王屋山位于河南省西北部的济源市,东依太行,西接中条,北连太岳,南临黄河,是道教十大洞天之首,唐代是王屋山道教的兴盛时期。 杜甫追随李白寻仙问道前后约二年,最后来到李白兖州家中小住。随后返回长安,准备参加科举。从此二人动如参商,竟成永别。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