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描述各种原因致肝合成、解毒、排泄和生物转化功能严重障碍或失代偿,出现以凝血机制障碍和黄疸、肝性脑病、腹水等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综合征。根据病理组织学特征,肝衰竭分为急性肝衰竭、亚急性肝衰竭、慢加急性肝衰竭和慢性肝衰竭。根据临床表现的严重程度,亚急性肝衰竭和慢加急性肝衰竭可分为早期、中期和晚期。 是否医保是 就诊科室消化内科 并发症肝性脑病、脑水肿、肝肾综合征、感染、出血等。 危害本病可导致肝性脑病、脑水肿、肝肾综合征、感染、出血等多种并发症。 治愈性本病病死率高,经积极治疗可改善症状。 ![]() 黄权|主任医师普通外科编审专家 广西百色市人民医院 病因1.感染因素,包括甲型、乙型、丙型、丁型、戊型肝炎病毒及其他病毒,如巨细胞病毒、EB病毒、肠道病毒等的感染。还包括细菌感染引发的败血症等以及血吸虫病等寄生虫感染。2.药物及肝毒性物质,异烟肼、利福平、对乙酰氨基酚、抗代谢药、化疗药物、乙醇、毒蕈等。3.妊娠期急性脂肪肝。4.自身免疫性肝病。 典型症状虚弱、乏力、体重下降、食欲减退、厌油腻、上腹闷胀不适、恶心、呕吐、呃逆、腹胀、黄疸进行性加重、出血、发热、腹水等。 常见症状1.全身健康状况衰退,表现为极度虚弱、高度乏力、体重下降,严重者甚至起床困难,生活不能自理。2.严重的消化道症状,食欲极度减退、厌油腻、上腹部闷胀不适,可有恶心、呕吐和呃逆。腹部胀气明显,肠鸣音减弱或消失。3.黄疸进行性加重,多表现为巩膜、皮肤黄染并进行性加深。4.明显的出血倾向,可出现皮肤紫癜或淤斑、自发性牙龈出血、鼻出血、上消化道出血等。5.发热,部分患者可有持续性低热。6.病情严重者可并发脑水肿及肝性脑病、腹水、肝肾综合征、上消化道出血、严重继发感染等。 常用检查凝血酶原活动度检查、血清总胆红素检查、血清谷丙转氨酶检查、白/球蛋白检查等。 诊断依据乏力、虚弱、黄疸进行性加重等临床表现,结合血清总胆红素、凝血酶原活动度检测等实验室检查诊断。 诊断依据1.临床表现为极度虚弱、高度乏力、体重下降,食欲极度减退、厌油腻、上腹部闷胀不适,可有恶心、呕吐和呃逆。腹部胀气明显,肠鸣音减弱或消失。黄疸进行性加重,明显的出血倾向,部分患者可有持续性低热。病情严重者可并发脑水肿及肝性脑病、腹水、肝肾综合征、上消化道出血、严重继发感染等。2.凝血酶原活动度低于40%,并排除其他原因者;血清总胆红素大于正常值上限10倍或每日上升大于17.1mol/L;血清谷丙转氨酶升高或酶胆分离;白/球蛋白倒置,球蛋白升高,白蛋白降低。 治疗原则早诊断、早治疗,针对不同病因采取相应的综合治疗措施,并积极防治并发症,必要时进行肝移植治疗。 治疗方针早诊断、早治疗,针对不同病因采取相应的综合治疗措施,并积极防治并发症,必要时进行肝移植治疗。 药物治疗对乙型肝炎病毒DNA阳性患者使用抗病毒药物治疗;停止使用可能导致肝损害的药物;进行保肝治疗、免疫调节治疗等。 手术治疗经积极内科治疗效果欠佳者,可进行人工肝治疗,直至肝移植治疗。 其他治疗1.卧床休息。2.给予高糖、低脂、适量蛋白饮食。3.积极纠正水电解质紊乱及酸碱平衡失调,纠正低蛋白血症。4.注意消毒隔离,加强口腔护理。 预后情况肝衰竭的预后取决于肝细胞坏死程度和再生能力之间的“较量”,如肝细胞大量再生超过坏死,则疾病逐渐恢复;反之,则病情恶化,预后较差。 日常护理1.保持室内安静整洁,经常通风换气。2.患者绝对卧床休息。3.加强口腔护理,预防发生感染。 饮食调理给予高糖、低脂、适当蛋白饮食,戒烟酒。 |
|
来自: 昵称63253502 > 《网络实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