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影人放大镜 | 俞飞鸿:二十年前期待的状态,现在我拥有了

 董君宝 2019-04-12

俞飞鸿曾经在一次采访里说过,看完梵高传记之后,她对自己说“感谢上帝赐我平庸”。

俞飞鸿平庸吗?这个说法大多数人都不会同意,面容气质上佳,早早演出成名作,尝试过演而优则导,人到中年依然是最舒展淡然的模样。在现代语境下,她是年轻女孩儿们“都想活成的样子”。马云亲笔福字

前两年俞飞鸿就表示过“到我这个年纪,选择工作真的就是凭兴趣”。她主演的最新一部电影《在乎你》已经上映,扮演的女主角袁元,大概又会被一些人想象为与她个人经历相似:人到中年事业有成,没有家庭子女难免遗憾。但这些无端想象力的投射,就好像网络上将她想象为“人生导师”的声音一样,颇为主观。

电影中的角色为了二十年前做的一个选择,重新走上自我救赎的道路。采访她的时候,她说这部电影并不是讨论人生中什么是对,什么是错,这个角色为了二十年不能解去的心结,付出了自己应有的代价,所以需要冲破枷锁把心结打开。

俞飞鸿主演影片《在乎你》已经上映,影片预告片、剧照、资讯请戳↓↓

至于俞飞鸿自己,二十年前正是她开始被人认识那些年,但她说“我不喜欢年轻时的我自己”。那时候的她并没有去想象自己二十年后会是什么样子,她只是一直在寻找,寻找一种心境、一种状态,希望自己处于这种状态中,到了现在,她说“我拥有了这种状态,这种完全自由的状态”。

她口中的平庸,不是你们以为的平庸;她心里的自由,也不只是寻常意义上的自由。

俞飞鸿在工作之外基本属于互联网“失踪人口”,但她的言论却在互联网上得到了最大程度的传播,这样的大反差完全在她预期之外,采访中告诉她有很多年轻人都把她看作偶像,她反问“也没有大部分吧”;告诉她自己在网上被称为“人生导师”,她说“太可怕了,我自己还在学习中,怎么能成导师呢”。

她对“流量”的冷淡和“流量”对她的偏爱,这样的反差显得合理又无奈,并不习惯于在网上用各种途径汇报工作安排的俞飞鸿,想要在网上欣赏爱豆日常行程的年轻影迷们,似乎是老派明星和新生代粉丝们的碰撞。当生活中遇到想要合影的影迷时,她知道那出自一些好意和诚意,但坦诚“说实话有时候满尴尬的”。

她是真正的“老派明星”,这并非按年龄划分,而是做事目的、工作途径的区分:老派明星要让人记住的是自己拍过的戏、唱过的歌,工作途径就是一部戏一部戏拍下来,一首一首歌录下来;新式明星要让人记住的是自己这个人,工作途径就是寻求一切可以放大的亮点,不管是穿着还是颜值,或者是自己的家庭生活。

这位总被人先注意到颜值的女演员说:“我们那个年代成长的时候,不光是我,好像周边的人都不是那么关注自己的外表,那个时候从事表演的时候,可能更多关注你演得好不好,演得对不对,演得有没有分寸”。

如果按照当下明星们努力的程度来看,俞飞鸿在工作上的表现确实中庸。当下连艺人的幕后工作流程都能被《我和我的经纪人》这样的节目拿到台面之上,使劲儿争第一、拼命延长走红期明摆着是理所应当的事,而俞飞鸿这十年来的表现,在娱乐圈中似乎是“拖后腿”的存在。

假想俞飞鸿如果不从事表演行业,假想她是在普通企业的白领,或者高校任教的老师,她可能也是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之后,懒得钻营升职机会的“中庸人”,闲的时候她会过好自己的日子,时间久了发现,她的兴趣爱好已经发展到接近专业的程度。但这一切却也暂时没法证实,因为她说,除了表演,也想不出自己还能从事什么职业。

好多人喜欢听她讲述人生观价值观之类,但实际上,如果你身边不那么追求功利的中年人和你讲生活感悟,你听起来可能会觉得有些平庸。但在追名逐利的娱乐圈,淡泊的俞飞鸿,不着急走路的俞飞鸿,肯定是大家心里的几股清流之一。

这次采访,终于面对面听她说出了那句话“我觉得什么事儿也不是多大的事儿”。

导演那部《爱有来生》,差不多是她演艺生涯最久最重的一次磨练。俞飞鸿至今清楚记得一件事:拍摄地连续三天下雨一刻不停,全剧组只能干等着,到了第三天,所有人都在等待她做决定。“我站在窗前不知道站了多久,那个时候内心没有起伏,没有悲哀,是一片空白”。

事后,她说那对自己的锻炼是:“最不希望发生的、最害怕发生的事就偏偏发生了,这只能面对,只能解决,解决不了就只能等着,任何事情都会过去”。从此之后,俞飞鸿没有再为那部戏焦躁过。

做导演的俞飞鸿

有人总想知道,俞飞鸿,包括和她一样淡淡然的中年人们,是如何得到关键性的顿悟,但这根本没有如同教科书一样的方法,她说“心里的宁静不会自然而然得来,需要你去领悟生活中的一些东西,当你领悟到的时候,你就自然平静了”。

但领悟也不是那么容易。在情感牵挂中保持自由,在纷繁声音中依旧平静,都需要日复一日的生活积累。况且在这样的积累中,一不小心就会迷失自我。

一个能够在节目中说出“生命本身毫无意义,找一些有意义的事,活得乐呵一点”的人;一个说出“亲情不是我的负担,我心甘情愿被它牵挂着,这是我自由的一部分,并不是说我割断任何情感就自由了,我很喜欢这份亲情挂在我身上,我很享受”的人,她看清了自由真正的本质——没有线拉着的风筝总会坠落,也看清了怎样在人生起伏中保持平静——一切都会归于平淡都会结束。

她说现在接受自己的一切,也不会去做自己不情愿的任何事,包括社交、包括工作。她是温和的,但并不柔弱。当年她的朋友曾经撰文说“她很固执,极度的,一定要把你说服,真弄不过她,心里不服表面上也得服”。

所以她的自由,是早就设了限的自由——绝不做自己不想的事;绝不做和自己过不去的事。很想知道她会不会某一天扔下现有的事业,提前退休,她说“差不多身体能力到一个阶段就应该,电影这个工作强度很难胜任了吧,我也不知道自己那时会是什么状态”。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