匈奴人的游牧习惯一般是在春秋多活动,多搬迁,不容易摸到规律。 因为春天牧草在经历了一个漫长冬天后还没有长出来,资源不丰富,须常转换放牧点防止啃秃。 到了秋天时,需要多让牲畜多移动,多动多吃养秋膘,同时扫荡春、夏、秋三季剩下的牧草,延缓进入救命的冬草场时间。 到了夏天和冬天时,游牧民族往往就要进入半定居状态了。 而且定居的地方往往是比较固定的。 因为草原虽大,但适合季节性定居的地方就那么多。 夏天的时候,游牧民族往往会选择多山多水的地方,因为夏天温度高,对游牧民族需要面对三个巨大威胁。 瘟疫、缺水、蚊虫。 选在山区会有风大,融雪多,蚊虫少的好优势。 尤其多水的山区,这种地方并不多。 到了冬天,游牧民族往往更要选择山谷背风出进行定居。 因为草原冬天会下大雪,山南坡可以避风寒,还因为受风面的山坡雪较薄,牲畜们更容易吃到草。 所谓的冬季草场往往也是指这种具有特殊地理特点的山区草场。 所以夏冬两季,往往都是游牧民族近似于定居的季节,这个时候,容易被找到,而且容易被打歼灭战。 但看似两个选项,实际上只有一个。 你中原人绝对不能在夏天去找茬。 因为夏天的草原你中原人很难进去,大量的蚊虫叮都把你叮死了,而且夏天的草原马已经缓过劲来了,整个游牧民族属于战斗力开始起来的时候,这个时候不能触霉头。 最完美的时机,就是晚冬早春。 经历了五个月冬季的草原民族这个时候极其脆弱。 马瘦毛长光剩蹄子肥了。 不仅战斗力差,还因为聚集在一起没来的及散开换草场使得非常容易被包饺子打歼灭战。 卫青的肃清河南地就是在这个时间点完成的。 从来未见过的,恐怖的,突骑战法在早春的突然袭击下使得白羊楼烦两部几乎被断了根! 这就好比一种前所未见过的新型病毒突然出现后,靠着本身的抵抗力根本就没有能力抵抗! 比如当年西班牙殖民者向美洲传播天花迅速灭绝了印第安人。 千年来,都是我们射你们,咋突然蹦出来这种打法! 更可怕的是,根本没有解药! 唯二的解药,就是中原军制配马镫(原因两晋再讲)以及汉帝国自我老去崩溃! 这两味解药,都需要你无可奈何地等下去。 这场战役,卫青尽复昔日蒙恬所获故地,河套平原再次回到了中原文明的手中,而且更为重要的是,河南地的陷落使盘桓在阴山南麓的匈奴本部失去了原本的战略纵深,心脏腹地被暴露了出来。 为了巩固这个地方,武帝修建了著名的西南抗匈前沿要塞,朔方城。 我们要记住这座城,因为这几次军事战役,再加上为了建这座城,武帝已经几乎把前面祖宗三代积攒的这堆家底都打光了。 你可能会问:干啥了?这就都打没了? 打仗是一方面,修城是一方面。 没有一个能随随便便成功! 下面我们来仔细分析下武帝这钱都是咋造没的。 打仗的成本不多说了,卫青虽然每次带的兵都不多,不过都是精锐骑兵,一个特种兵和一个大头兵的成本是完全不一样的,之前我们也在很多战中详细讨论过。 先说个结论吧,一个汉朝骑兵的成本至少是十个步兵的挑费。 打仗的成本先不提了,这次我们主要讨论的是前面没说过的一个问题。 凭空修出一座城是个啥工程? 有四要素: 第一,要有人,大量的人。 第二,要有修城的专业工具。 第三,要有修城的工程材料。 第四,要有大量的粮食。 缺一不可。 先来说人,武帝征发了十万多人去修建这座城。 再说专业工具,大量的生产工具要从关中与中原地区往朔方调。 再说工程材料,极度缺乏,无论是石头还是砖,都要现场制作,一切重头来。 说完上述三点后,最可怕的第四点要找你算账了。 得用多少粮食? 这个时候,朔方的地理位置开始无限放大此次工程的巨大成本,为了通俗解释,我想到了一个比较好理解的例子。 外卖。 为啥外国的外卖行业发展不起来呢? 为啥在北上广深等一线城市京东可以当天就到货呢? 因为人口密度。 中国的大城市中,一栋楼抄起来就二三十层,一线城市人口抄起来就突破千万,所以人口密度导致了外卖员跑一栋楼也许可以送上好几单,大型电商的仓库可以在当地根据大数据算法提前把货备足。 如此一来,外卖单价不仅能下来,外卖人员的总收入还能上去,这在哪怕发达的欧美绝大多数地方都是很难达到的。 没办法,人口密度在这里了。 “城镇化”的最伟大意义,就是通过人口的集聚产生高人口密度从而放大财富的产生效率和规模。 为啥越是高层多的地方房价也越贵呢? 按说大高层停车也费尽,物业费也高,上下还总得等电梯,活着多特么累啊! 你叫外卖,下馆子,逛商场,当白领还方便了呢! 只有人才、人力、资源的总量和密度上来,出现集聚效应,经济才能迸发,活力才能显现,各方面的成本才能降下来。 衡量一个城市的房产是否投资有一个硬性指标,就是看新涌入的青壮年人口数量。 迁移到武帝修建朔方城,也是一个意思。 看看朔方城在哪吧。 离咱当年谁也进不来的圣地老区近700公里,离关中平原近1000公里。 人口总量、人口密度、物质储备等等所有方面几乎全是零! 这也导致了在朔方建一座城的成本与在中原建一座城的成本相比,可以达到惊人的数十倍! 对,你没看错,数十倍! 人口,器材,原材料,粮食这四个方面,中原的人口高密度地区都可以就地取材,而且互通有无的成本也低,张村有铁锹,李村有石材,王村挨着粮仓近,赵村是人口大县,四个村一攒和,这城就开干了。 但朔方的人口需要调,器材需要调,坏了还不好修,因为工匠也不富裕,原材料也不好找,再加上粮食需要全国去调,所以成本程几何级数放大。 你可能会问,关中也是沃野千里呀,供十万人的粮食还费劲吗? 很费劲。 因为关中是产粮大户不错,但它的排量也大。 因为这里是首都,有常备部队,有官僚机构,有皇室开销,不建朔方城的时候,关中都无法做到自给自足,需要每年经黄河漕运以及豫北通道往关中输血。 所以朔方城这个帝国西北角的工程成为了全国性的运粮大输血。 朔方城在今天的内蒙古巴彦淖尔附近,距离最近的关中平原按当时的道路来算都要接近两千里。 更不要提当时的关东大平原了。 据史书中记载,自山东中原往朔方调粮的成本达到了惊人的二百比一。 也就是说,二百斤粮食,能运给朔方一斤。 大量粮食的消耗在了运输的途中。 这座城也堪称中国古代史上成本最奢华的建筑之一了。 所以说,建千秋之功业,往往会成为黎民百姓的莫大悲哀。 建朔方城有用吗? 当然有用,它将整个河套平原从此牢牢的控制在了我们的手中,这成为了后来削匈奴的重要桥头堡。 但修这一座朔方城,却已经把国库掏的底儿掉了,别看汉初六十年的积蓄,根本禁不起这种规模的战役与工程。 按说到此,武帝应该停止脚步了,因为大事不能一块干,国力的承受能力是有限的,当年秦始皇就是大事一块上马结果二世而亡了。 不过武帝却比始皇帝有一点高明的创新之处,始皇帝只花钱,但人家武帝却满肚子花花肠子的能挣钱。 你可能会纳闷,一样的土,一样的地,都长那些东西,武帝咋就比秦始皇能挣呢? 因为武帝,是有史以来,第一位将金融玩到登峰造极的皇帝。 武帝是如何成为金融大鳄的故事我们后面会详细的说,先来说此次战役的收尾。 再立大功的卫青被封为长平侯,食邑3800户;苏建、张次公随卫青征战有功,封平陵侯、岸头侯。 不过另一边渔阳方面却着实无奈,韩安国方面本来就是被武帝战略放弃的一个点,兵将啥都没有,于是只能象征性的把烽火台点着然后固守待援,渔阳再次被匈奴施暴,被劫掠了1000多边民。 既让马儿跑,又不给马儿吃草的武帝对于韩安国的战报很愤怒,不过并没有处罚韩老将军,而是调他去了渔阳的东北,世界的尽头右北平。 韩安国在颠簸流离与匈奴的高压之下也走到了生命的尽头,死在了任上。 韩安国死后,武帝想起了赋闲在家的李广,命他即刻起任右北平去干太守。 和韩安国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汉匈第一高手李大侠一上任后,匈奴方面听说当年煮熟了都能飞的李大侠守边疆了,并结合了各种江湖传言,比如只有李大侠看不见的,没有看得见还射不死的之类,将整个东北地区看成了军事禁地,纷纷躲着这块地方,能绕道就绕道,实在避不开了也快马加鞭,生怕让李大侠盯上。 于是,李广就这样在汉匈如此紧张的高压态势下,在抗匈一线当了好多年的太平镇守,最大的娱乐活动变成了上山打老虎,著名的“李广射石”(拿石头当老虎爆射)也是在这个时间段发生的。 话说回来,失去了天苍苍野茫茫的河套平原后,令汉朝比较意外的是,匈奴人并没有来得及做出反应。 因为此时,匈奴的内部发生了内乱。 公元前127年冬,军臣单于死了,弟弟伊稚斜在权力斗争中打败了自己的侄子,军臣之子於单自立为了单于,於单逃亡到了死敌汉帝国这边,梦想着借助汉朝力量帮助他复国。 草原的逻辑再次出现了,当你从大汉能和亲要来贡品时,所有人认你这个老大是没问题的,你父死子继的那一套还能说过去。 一旦两个民族开战,必须最众望所归的那个英雄被选拔出来领导我们南下抢劫! 於单跑过来后,武帝封他做了个非常黑色幽默的涉安侯。 多么有招降色彩的名字:跑过来就安全了! 不过武帝还没来得及用这枚棋子,没过几个月,於单就死了,伊稚斜那边则新王上任三把火,在转过年来的公元前126年夏天(罕见的夏天出兵),发兵数万攻代郡,杀太守恭,掳掠千余人;同年秋季又攻打雁门,杀掠千余人。 公元前125年夏(又是不按套路打的夏天),匈奴本部又出兵九万,分三个梯队骑攻入代郡、定襄、上郡;与此同时,右贤王部率军向朔方进攻,四路大军进犯,各边郡被杀者数千人。 针对伊稚斜接二连三的挑衅,武帝这位出了名的不好惹却并没有什么反应。 武帝一直很沉默在于他又在酝酿一次强力出击。 人家搁那憋大招呢。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