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五胡之乱,其中更深次的原因在东汉就已经埋下

 思明居士 2019-08-04

西晋八王之乱后,匈奴、羌、鲜卑、羯、氐五族轮番侵入中原腹地,开启十六国时代。五胡之乱虽然由西晋开启,但其根源在于东汉光武帝的西部政策失误。

五胡之乱,其中更深次的原因在东汉就已经埋下

汉武帝像来源于互联网

自西汉武帝西伐匈奴之后,匈奴日益衰弱。加上匈奴内部彼此征伐,战乱不休,最后匈奴一分为五,变成五个单于并立的局面。到了汉宣帝时期,南匈奴呼韩邪单于被北匈奴逼迫,不得以向宣帝请降,以成为汉朝的屏障,对抗北虏为理由,希望获得汉朝的支持。

宣帝答应了南匈奴,命南匈奴单于及其部族安置在鸡鹿塞(今内蒙古磴口县西北哈隆格乃峡谷口)。鸡鹿塞是可以说汉朝边境,西东两汉一般出征匈奴,都会从鸡鹿塞出发。

将南匈奴安置边境线,这是西汉宣帝高明的地方。自此直到西汉终结,再也没有出现大的匈奴之患,不得不说西汉北部政策的成功。

《汉书·匈奴传》:

甘露三年(前51) 汉遣长乐卫尉高昌侯董忠、车骑都尉韩昌将骑万六千,又发边郡士马以千数,送单于出朔方鸡鹿塞。

五胡之乱,其中更深次的原因在东汉就已经埋下

真正的边境

直到王莽时期,匈奴趁着汉朝内乱,才再次侵扰中原。

但东汉对西北采取的战略却远远不如西汉。

东汉对西北边防的政策失误,根源是光武帝的苟安思想,及其后代君主以及大臣有意忽略西北,最终导致西北诸族做大。

五胡之乱,其中更深次的原因在东汉就已经埋下

来源于秀丽河山

光武帝的主要失误有三点:

一、不以汉中长安为都,转而定都中原洛阳。这也是东汉君臣忽视西北重要性的根本原因。(可以参考朱棣迁都北京以防蒙元)

二、建武二十一年(公元45年),鄯善王、车师王等十六国皆遣子入侍奉献,并请求重置西域都护府,光武帝没有答应。

《后汉书·光武帝纪》 其冬,鄯善王、车师王等十六国皆遣子入侍奉献,愿请都护。

三、不许太子问及军旅之事,有意削弱储君的忧患意识。

《后汉书·光武帝纪》

皇太子尝问攻战之事,帝曰:“昔卫灵公问陈,孔子不对,此非尔所及。”

五胡之乱,其中更深次的原因在东汉就已经埋下

这三点败笔,第一条定都洛阳最为严重。

当时明面光武帝以长安残破,不愿劳役百姓修复长安为由,定都洛阳。真实的理由却跟光武帝出身有关。光武帝出身南阳,随他征战四方的基本都是他南阳、颍川老乡。云台三十二功臣中,出身南阳、颍川的就占三分之二。并且一统天下后,光武帝依然喜欢用南阳、颍川的人为官。

南阳、颍川离洛阳近,而离长安远。这些人充斥东汉朝堂,自然希望自己的家乡离国都近些。这样无论对自己的权力、家族利益都有好处。光武帝不愿意迁都长安,东汉后世皇帝也没有这方面的远见。迁都长安成了不可能的任务。

一国之都的位置关乎朝代的百年命运。秦以关中为都,是其成功统一天下的基础条件。宋以开封为都,导致西方、北方异族崛起(中原地区四通八达,定都开封也是宋朝商业发达的原因)。东汉也是如此。

首都,不仅是国家的政治中心,也是交通、文化、经济中心,更是军事中心。西汉定都长安,一方面是长安地势险要,易守难攻;另一方面就是坐镇西北,堤防匈奴。

一国之都天然吸引着天下人口聚集,成为人口大城。

西汉定都关中长安,天下百姓自发向关中迁徙。而且西汉时期还不断地往西北迁徙汉人,以此来充斥边关,巩固边防。这样有助于胡汉同化。一方面可以教化胡人,使其亲近汉人;另一方面汉人可以学习胡人的勇悍之气,增加汉人的尚武精神。西北汉人充足,一旦发生战事,朝廷可以就地征兵,迅速扑灭战乱。

然而光武帝怎么做的呢?定都洛阳,对西北局势来了一个眼不见为净。

洛阳在中原腹地,它不仅吸收东方人口向洛阳聚集,更会吸引西部人口回流,造成西部人口空虚。这说明,东汉不仅不往西部迁徙人口,还往中原腹地拉人口。

若仅仅如此也不会使胡人做大,光武帝对胡人的安置政策才是五胡之乱的根源。

《资治通鉴》建武九年,吴汉率王常等四将军兵五万馀人击卢芳将贾览、闵堪于高柳;匈奴救之,汉军不利。于是匈奴转盛,钞暴日增。诏硃祜屯常山,王常屯涿郡,破奸将军侯进屯渔阳,以讨虏将军王霸为上谷太守,以备匈奴。

《资治通鉴》建武十五年,匈奴寇钞日盛,州郡不能禁。二月,遣吴汉率马成、马武等北击匈奴,徙雁门、代郡、上谷吏民六万馀口置居庸、常山关以东,以避胡寇。匈奴左部遂复转居塞内,朝廷患之,增缘边兵,部数千人。

五胡之乱,其中更深次的原因在东汉就已经埋下

光武帝派遣吴汉、马武等北上抗击匈奴,打了几年也没有取得什么效果。最后的结果居然是光武帝把幽州、并州边区百姓迁于常山关-居庸关之线以东,光武帝命令边境诸郡增加郡兵数千,被动防守匈奴。

自此匈奴左部进入了塞内。都已经这样了,光武帝依然没有意识到西部北部的重要性。

《资治通鉴·建武二十四年》匈奴八部大人共议立日逐王比为呼韩邪单于,款五原塞,愿永为籓蔽,扦御北虏。宜如孝宣故事,受之。令东扞鲜卑,北拒匈奴,率厉四夷,完复边郡。”帝从之。

建武二十四年(公元48年),南匈奴又共立呼韩邪单于的孙子,比为呼韩邪单于,以此效仿其祖策略,款(异族示好于汉朝叫款)五原塞,希望再次成为汉朝的屏障,捍卫北虏。

光武帝想要效仿西汉宣帝,于是便答应了。但光武帝允许匈奴去距离五原西部塞八十里处建立单于庭。

这个地方与汉宣帝初步安置匈奴的地方又东移数百里。

五胡之乱,其中更深次的原因在东汉就已经埋下

建武二十六年(公元50),光武帝又允许南匈奴迁入云中(今内蒙古托克托县)。同一年冬天,南匈奴被北虏所迫,光武帝又把匈奴南迁徙居西河(陕西榆林一带)、美稷(内蒙古准格尔旗西北)。

换而言之,光武帝这是允许南匈奴渡河南徙,居于今陕北内蒙南之地。并且允许匈奴分兵驻守朔方、北地、五原、云中、定襄、雁门、代郡。至此,蒙恬的收复之地,以及汉武帝开拓的北疆,都被光武帝送了出去。

南单于既居西河,亦列置诸部王,助汉捍戍北地、朔方、五原、云中、定襄、雁门、代郡,皆领部众,为郡县侦逻耳目。《资治通鉴》

五胡之乱,其中更深次的原因在东汉就已经埋下

光武帝“苟安”思想严重,将那些频繁遭到匈奴侵扰的地方,送给匈奴,以此来换来边境的"安稳"。殊不知,这完全就是引狼入室。

当南匈奴还面临北匈奴威胁的时候,南匈奴为了自己的利益,尚能与汉朝一条心,一同讨伐北虏。等到北匈奴被击灭,南匈奴没有了北方的威胁,其侵略本性就显露无疑。

汉安帝永初三年(公元109年),单于檀背叛,侵扰常山、中山。常山郡治所在今河北元氏县西。自此之后,南匈奴不时就发生局部叛乱,侵扰周边。

顺帝朝时期,南匈奴更是猖獗。永和六年(公元141年),南匈奴一度攻破京兆虎牙营。虎牙营是驻守长安西方,拱卫长安的军事力量。距离长安应该不远(若太远,长安又变,会导致救援不及),匈奴这时已经威胁到长安了。

同时,南匈奴还分兵侵扰并、幽、凉、冀四州。南单于庭也趁此向南搬迁,迁徙到离石(今山西离石县)。

至此以后,每当中原战乱,南匈奴便会趁机南进,一步步逼近长安、洛阳。

五胡之乱,其中更深次的原因在东汉就已经埋下

匈奴内迁图

光武帝一统全国之初,国内元气大伤,确实无力对抗匈奴。将其收为藩属,来屏障边陲,以此达到以夷制夷的目的,无可厚非。但是光武帝应像汉宣帝那样,把南匈奴安置的远一些。这样才不会威胁到国内边防。

一开始安置的近些也就算了,光武帝还一直允许南匈奴南移,大开北方门户,来容纳匈奴,西部汉人内迁,匈奴东进汉朝塞内。汉人匈奴人口此消彼长,隐患就此埋下。这是大大的失策。

南北匈奴对抗,只要光武帝派几千兵马支援南匈奴,击败北匈奴可以说是轻而易举的事。然而光武帝不这么干,反而把“留有实力”的南匈奴迁入内陆,简直就是因噎废食。

其根本原因就在于光武帝晚年的浓厚苟安思想。

《后汉书·光武纪》

初,帝在兵间久,厌武事,且知天下疲耗,思乐息肩。自陇、蜀平后,非儆急,未尝复言军旅。

对于凉州的羌乱,东汉君臣更是不甚上心。每当凉州羌乱,汉庭甚至有放弃凉州的朝仪。光武年间有过一次放弃凉州的朝仪。安帝时期,大将军邓骘以及司徒崔烈皆主张放弃凉州。只是因为羌乱难平。东汉干脆打算把凉州让给羌族等,这真是刖趾适屦。

而对于归降的羌族等,东汉如同南匈奴那样,安置于内陆。

《资治通鉴·建武十一年》先零诸种羌数万人,屯聚寇钞,拒浩亹隘。成与马援深入讨击,大破之,徙降羌置天水、陇西、扶风。

马援击败的先零种羌,迁徙至天水、陇西、扶风三郡;明帝时招降的羌族七千余口迁徙至三辅。后来羌胡之乱,侵入三辅时,那些内迁的羌人就成了心腹之患。

五胡之乱,其中更深次的原因在东汉就已经埋下

长安三辅

西部异族做大,一切都始于光武帝定都洛阳,加之天下初定,人心苟安,尚武精神早已远不如西汉。

西部汉人向东迁徙,造成西部人口空虚,边防虚设。同时东汉不断引匈奴、羌胡等族进入关内,把西部北部边塞拱手相让。真真的愚蠢至极!

国家的政策不能因一时的困境,而仓促决定。就好比迁都“长安”,光武帝仅仅因为“难办”就选择放弃。一时不能迁都,可以逐步修缮长安。或者将迁都的重要性告诉后世继位者都可以。然而光武帝只想“思乐息肩”,一时苟安。至国家百年安危于不顾。

边防糜烂,干脆让给匈奴。这一让,“让”出个数百年之乱。

诚然,五胡由司马八王之乱开始,但根源却始于东汉光武帝。所谓前人栽树,后人乘凉。前人埋下的苦果,也不能只怨今人不是吗?

一朝一代若都像光武帝一样,只图一时安逸,那么那个朝代也长久不了。百年计划,真不是随便说说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