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了这个题目,您或许很惊讶:动物分野生和家养的,难道基因也有“野生”和“家养”之分? 基因这个词,许多朋友都不陌生,是指携带遗传信息的DNA或RNA序列,并且可以通过指导蛋白质的合成,表达自己所携带的遗传信息,从而控制生物性状的基本遗传单位。可以说,哪里有生命,哪里就有基因。
什么是野生型基因呢?顾名思义,自然存在的、没有发生变异的、有正常功能的基因,就是野生型基因。家养型基因,其实是我给起的一个昵称,正统的说法应该是突变型基因——它是由野生型基因突变形成的,功能一般不正常。事实上,自然界发生了很多基因突变现象,比如某种高秆植物因为某些因素,后代出现了个别矮秆植株,而这些矮秆植株在其子代依然表现为矮秆植株,这就说明其基因发生了突变。
野生型基因一方面可以忠实地复制自己,保持自身的基本特征;另一方面,野生型基因能够突变,突变绝大多数情况会导致疾病的发生,只有一小部分是非致病突变。可正因为这类非致病突变,通过自然选择,使生物可以适应环境的变化而生存。于是,在自然界中,即便是同一个物种,也会存在结构和功能上的差异。比如我们熟悉的水稻,从热带到寒温带,经受复杂气候环境变化,在长期的自然选择下,形成了很多适应于不同气候环境的品种。
那么野生型和突变型基因,对人类到底有什么意义呢?
医学专家利用基因的野生型和突变型找到了治疗癌症的方法。有研究证明,几乎所有的疾病都和基因有关系。所以,医学专家可以根据对患者基因类型的判定,选择疾病治疗方法,达到准确用药的目的。比如常见的消化道肿瘤结肠癌,通过检测结肠癌患者的基因型,发现K-ras基因在结肠癌治疗中有着重要的作用。正常状况下,K-ras基因会接受上游“指令”,按照“指令”进行生长。如果这个基因发生了突变,拒不接受上游“指令”,就会导致肿瘤细胞“无法无天”地生长。因此在检测出结肠癌患者有突变型K-ras基因时,就不能选用控制基因上游“指令”的药物。这样就可以避免患者不断吃药,疗效却不好的事情发生。
以上只是基因在医学治疗中应用的一个例子,随着研究者对基因进行更深入的探究,相信不久的将来,我们可以通过基因的检测预知身体患疾病的风险,分析身体内的各种基因信息,更加了解我们自身,从而延缓疾病的发生。
(本栏长期征集“日知录”三字篆刻,投稿邮箱:rizhilu999@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