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使用全世界最好的望远镜,目前也无法看到完整的星系形成过程。这是为何?人类文明以年为单位,而星系形成则是以亿年计,完全不是一个数量级的。目前,学术界公认的说法是:宇宙起源于130多亿年前的一次大爆炸,大爆炸后物质生成,这些物质基本上均匀地分布在整个宇宙空间中。不过,这种均匀并不是绝对的,总有些地方的物质多了一点点或者少了一点点,对于这种现象,专业一点的说法叫做“密度扰动”。 那么这种密度扰动会带来什么后果呢?想象一下,如果一个地方的物质多一点,那么这个地方的引力就大一点,于是,周围的物质就会以它为中心,慢慢聚集。聚就聚呗,这么一点点扰动,能成什么气候?别忘了,“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时间的力量是无穷的。宇宙最不缺的就是时间,如果这种聚集过程持续几亿年呢?自然是“星系生焉”!
大家或许有所耳闻,星系主要分为三类,分别是旋涡星系、椭圆星系和不规则星系。于是,您可能自然而然地想到,星系的三种类型,是不是代表了星系演化的不同阶段,一开始是椭圆的,然后慢慢收缩并旋转起来变成旋涡星系?您别说,历史上科学家们也是这么认为的,他们甚至把椭圆星系叫做早型星系,认为椭圆星系是星系演化的早期阶段,而把旋涡星系叫做晚型星系。
不过,这种想法并不正确,随着研究的深入,人们发现,旋涡星系其实并不是由椭圆星系演化来的。那么问题来了,星系形成后,到底会不会演化呢?答案是:没有太大的演化!即使有,也不过是星系里面一些细节的变化,比如恒星形成速度、星系的气体成分比例等等,不甚有趣,就不细表了。
星系里面的变化虽小,但是星系和星系之间呢?它们之间真的就能相安无事?
宇宙中的星系数不胜数,而且还处于不停的运动当中。指不定哪一天,两个星系就碰上了。一般来说,相互碰撞的星系最终会合二为一,变成一个大的椭圆星系。另外,也有这样一个观点:宇宙中大质量的椭圆星系很有可能都是由较小的旋涡星系合并而成的。
如果方便的话,您可以上网搜搜“ESO 510-G13”,便会看到一个相当漂亮的星系。而这个形状扭曲的旋涡星系,其实就是两个星系碰撞的结果,结果自然就是“大鱼吃小鱼”,较大的星系把较小的星系完全吸收掉了。一般来说,这个“吃”的过程通常需要耗费数百万年的时间。
几年前,美国科学家曾利用哈勃太空望远镜观测数据,并进行计算机模拟,推算出四十亿年后,我们的银河系将会和仙女座星系发生大碰撞。如果是真的,到时候这次碰撞会产生怎样神奇的景象呢?
(本栏长期征集“日知录”三字篆刻,投稿邮箱:rizhilu999@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