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厉害了!咱牟平竟然有这么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知行合一 2019-04-12
    ​​

养马岛传说

养马岛古称莒岛,又名象岛,岛上大海环抱、风光秀美,空气清新、气候宜人。

“养马岛传说”是牟平人民群众口头创作、流传的民间文学,是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寄托了劳动人民的美好向往与追求。

九龙池传说

在长约百米的陡崖石壁上,梯列九个天然圆形深池,大者直径五、六米,小者一、二米,池水清冽见底,唤做“九龙池”,是胶东著名的旅游景点。

“九龙池的传说”属于民俗文化范畴

在故事中寄寓着人民的思想、意志和愿望

反映了广大群众的朴素情怀和对神灵庇佑的期望,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仙文化现象。

仙女麻姑传说

在牟平,麻姑的传说在民间广泛流传。

昆嵛山传说是仙家宝地,誉为“海上仙山之祖”。古时被称姑余山,即是仙女麻姑升天的余祉。

昆嵛山传说是仙家宝地,誉为“海上仙山之祖”。古时被称姑余山,即是仙女麻姑升天的余祉。

只有使传说本身更加完整,研究更加深入,才能更好的保护文化遗产,进而继承和发展中国传统文化

棒槌花边制作技艺

棒槌花边属于抽纱的一种,采用上等棉线,按设计样稿的布局,运用数十乃至上百个特制的小棒槌手工编织而成。

经过几代人的传承,如今这门舶来的民间艺术已注入牟平当地的民俗文化元素,

并广泛渗透到百姓生活当中,

其工艺精巧、

美观大方,

图案生动活泼,

色泽古朴典雅,

具有极高的使用、

欣赏和珍藏价值。

牟平生产的棒槌小花边,又称码花边、长条花边、辊子花边,至今已有100多年的历史。

胶东花饽饽习俗

胶东花饽饽俗称“大饽饽”、“枣饽饽”、“大桃”等,是牟平妇女根据胶东地域特色、节日和生活习俗而创造的一种艺术样式

胶东花饽饽广泛应用于节日、婚嫁等节庆场合,因此多以物象构图,组成谐音双关的吉祥语

而且所做花叶及各种动物等全要双数,制做日期也要挑选双日,以求好事成双,吉祥如意。

篮子灯

篮子灯舞是集音乐、舞蹈、民歌、说唱、美术、民间打击乐等为一体的综合性民间表演艺术。

篮子灯为长方形,犹如宫灯,骨架最初由玉米秸扎制而成,以后改为木条

篮子灯舞是一种场外舞蹈艺术,舞姿优美,隆重高雅,展现出一种蓬勃向上、孜孜以求的民族精神,具有浓郁的本土文化研究价值。

篮子灯舞演员服装较为讲究,多以红衣绿裤为主,腰间束以红绿两色彩绸,头上带有一绢花装饰发卡,脚穿绣花鞋。

梅花摔手螳螂拳

摔手螳螂拳由清末民初年间绰号为“铁臂摔手孙”的武师所创,

因由梅花螳螂拳衍生而成,故又称“梅花摔手螳螂拳”

梅花摔手螳螂拳特点突出,既是训练技击攻防的珍贵文献,又是强身健体的极好方法

在全国武术界具有重要地位,是半岛地区武术和历史文化沉淀的结晶。

传统戏曲服装手工制作技艺

传统戏曲服装俗称“行头”,从属于传统戏曲表演艺术。

小饰品制作步骤:画样—刻板—掐条—刷胶—滤粉—刷漆—贴金—点翠—粘光片—捻珠须—缠弹簧—穿珠。

传统戏曲服装制作技艺,款式以明代服饰为基础,吸收了历代服饰之典型,加以综合和美化,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艺术魅力。

主要分类有:

   ①蟒。②帔。③开氅。 ④褶子

    ⑤箭衣。 ⑥旗袍。 ⑦大坎肩

牟平柳编

“编筐、编篓,家家都有”,这里说的编筐、编篓就是柳编。

牟平柳编工艺的主要原料有柳枝、柽柳枝、桑条、荆条、紫穗槐条等。

柳编制品工艺比较细致考究,生产工具有麻绳、锤、刀、筒锥、方锥、果木剪、镰刀、柳条帽等几十种,主要技法有平编、纹编、勒编、砌编、缠边五种。

柳编制品的种类繁多,有席、筐、篓、簸箕、笆斗、柳条箱、笸箩、花篮、笊篱、食盘等多种类型

宁海州脑饭

宁海州脑饭起初由豆腐脑和小米粥混合,至1927年已经形成完整做法,以其制作精细,味美可口而闻名。

在山东省流传着这样一句俗语,叫“文登包子福山面,宁海州里喝脑饭”。

脑饭属于民间传统小吃,其质感细嫩滑软,清爽可口,咸中略带辣味。

做法:

首先将小米洗净晾干磨成面,下锅熬煮,待小米面变稠后倒入缸中;

将黄豆用小石磨磨出豆渣,筛去豆皮,用水泡浸好后再上水磨磨成豆浆,取出豆汁煮熟,再用豆腐卤点成八成嫩,点好一层向缸里打一层,每层都要加少许食盐,还放些花生、粉条、小菜心、胡萝卜、豆腐什等菜料。

最后,加入经过特别加工的绿茶豆,在表面放些豆腐干丁和碎菠菜点缀即成。

​​​​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