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洛阳三十里铺西晋纪年墓出土钱币

 昵称73575260 2021-01-28

2007年5月~ 7月, 洛阳市第二文物工作队在孟津县送庄镇三十里铺村“大汉冢” 东北约200米处清理两座西晋墓, 墓葬东南距汉魏故城约3公里, 两墓均南向, 相距5米, 为带斜坡墓道小型土洞墓, 残存器物以陶四系罐、碗为主, 其中07MSM1出土有铭文砖, 纪年为西晋惠帝“元康八年” (298年)① , 该墓为洛阳仅有的几座西晋纪年墓之一。两墓共出土钱币170余枚, 均位于棺床底部及四周, 种类较多, 其中“栔刀五百”、“大泉五百” 首次在洛阳西晋墓中发现, 对具体考察西晋时期钱币流通情况意义重大。

一、钱币出土情况

出土钱币中07MSM1共144枚, 有王莽“大泉五十”、“栔刀五百”, 孙吴“大泉五百”、“大泉当千”, 蜀汉“直百五铢”、“太平百钱”;07MSM2共30余枚, 较完整者15枚, 能辨钱文者均为“五铢”, 除“大泉五十” 部分为铅质外, 余均为铜质, 依钱文分类如下。

(一)大泉五十 

共112枚, 选取74枚,依质地不同分铜质、铅质二型。

Ⅰ型:铜质。66 枚, 呈橙红色或橙黄色, 面、背皆有内、外郭, 外郭宽窄不一,一般钱背外郭较窄, 内郭均较窄, 多制作精美, 钱文笔划粗细不一, 篆书, 顺读, “大”字呈圆弧形, 或呈折肩形, “泉” 字宽肥,中竖中断, “五” 字交股弯曲甚大, 左右呈平行状, 上下两横多出头接于内郭, 依钱径大小分二亚型。

Ⅰ a型:钱径较大。30枚, 钱径26.5 ~27.8mm, 多重3.1 ~ 7.0g, 个别重9.1g, 少量钱面内郭较宽(图1)。“大” 字区分较为明显, 如呈圆弧形(图2), 或呈折肩形(图3), 个别“五” 字有中竖(图4)。个别钱币含钴量较高, 钱色呈蓝色。

Ⅰ b型:钱径较小。36枚, 钱径24.0 ~26.2mm, 多重2.0 ~ 4.2g, 个别重5.4g, 少量内、外郭极窄(图5)。钱文笔划纤细者居多, “大” 字呈圆弧形(图6), 或呈折肩形(图7)。

Ⅱ型:铅质。8枚(图8), 呈黑灰色,面、背皆有内、外郭, 郭均较宽, 钱径26.8 ~28.0mm, 重3.6 ~ 7.3g。钱文笔划较粗, 字迹清晰, 特征与铜质“大泉五十” 相同。

(二)栔刀五百

1枚(图9), 柄残, 呈青灰色, 面、背皆有内、外郭, 郭较宽, 外郭稍有磨损, 钱文笔划纤细, 篆书, “栔刀” 在穿左右, 顺读, “栔” 字下部从“木”。钱径28.0、穿宽9.0、郭厚2.2mm, 钱重6.1g。

(三)五铢

共15枚, 钱色呈橙黄色, 均面无内郭,背有内、外郭, 钱径多24.0 ~ 25.8mm, 重1.9 ~ 3.2g。钱文笔划较粗, 篆书, 顺读,“五” 字宽大, 交股微曲, 上下两横平行,不出头, “铢” 字“金” 头呈三角, “朱” 旁上方折, 下圆折, 中横平直。依钱文特点分为东汉五铢、曹魏五铢。

(1)东汉五铢:13枚(图10), 制作规整, 个别“五” 字瘦长, 钱文紧挨与穿孔(图11)。

(2)曹魏五铢:2枚(图12), 外郭侵压钱文。标本10含钴量较高, 呈蓝色。

(四)大泉五百

共8枚(图13), 呈灰褐色, 含铅量较高, 面、背皆有内、外郭, 制作较规整, 钱径27.5 ~ 29.0mm, 重4.0 ~ 5.9g。钱文笔划较粗, 篆书, 顺读, “大” 字多折肩, 两翼短于中间双竖, “泉” 字中竖不断, “五” 字高度短于穿宽, 交股较直或微曲, 上下两横不出头, “百” 字瘦长, 个别有笔误(图14)。

(五)大泉当千

共20枚, 呈灰褐色, 含铅量较高, 面、背皆有内、外郭, 制作粗糙, 多有毛刺, 有叠范现象。钱文笔划较粗, 篆书, 旋读,“大” 字折肩, 两翼下垂接于内郭, “泉” 字瘦长, 中竖不断, 上不接横, “当” 字肥大而笔划方折。依钱径大小分二型。

Ⅰ型:钱径较大。2枚(图15、16), 钱径29.5mm, 重4.0 ~ 5.2g。

Ⅱ型:钱径较小。18 枚(图17、18),钱径26.0 ~ 27.0mm, 重2.6 ~ 4.6g。

(六)直百五铢

共2 枚(图19、20), 呈黄褐色, 面、背皆有内、外郭, 郭均较窄, 标本1, 钱径25.0、穿宽10.1、郭厚0.8mm, 重2.9g, 标本2, 钱径26.0、穿宽9.5、郭厚1.0mm, 重3.1g。钱文笔划较粗, 字迹较为清晰, 篆书,顺读, “直”、“百” 二字紧挨内郭, “五” 字瘦长, 交股微曲, 上下两横不出头, “铢”字“金” 头略呈三角, “朱” 旁上下圆折,中横较短。

(七)太平百钱

1枚(图21), 钱色呈黄褐色, 面、背皆有内、外郭, 制作规整, 钱径24.2、穿宽10.2、郭厚1.0mm, 钱重2.5g。钱文笔划较粗, 字迹清晰, 篆书, 顺读, “太” 作“大”字, “百” 字上横较短, “钱” 字“金” 头三角宽平, 四点呈圆形。

二、结语

(一)三国钱币的确认

1.曹魏五铢

关于曹魏铸币, 史书中有记载, “魏明帝乃更立五铢钱, 至晋用之, 不闻有所改创”(《晋书· 食货志》)。但对于曹魏五铢的确认, 学术界一直存在分歧, 为此, 河南省钱币学会曾专门成立了曹魏五铢课题组, 对这一课题进行了深入研究, 成果发表于《中国钱币》1997年第4期, 其中蔡运章先生对曹魏五铢的整体特征进行了详细描述, 认为魏晋时期墓葬、窖藏中经常出土的一种以外郭侵压钱文为主要特征, 钱体轻小、穿孔广大、不磨边缘、铸造粗劣的五铢钱为曹魏五铢② 。但也有学者认为“侵轮五铢是东汉晚期至六朝的非官铸钱”③ , 还有学者指出, “尽管侵轮五铢不是曹魏官铸而是民间私铸钱, 但它确是曹魏时期流通的一种货币, 并延续使用到南北朝时期”④ 。

笔者认为, 曹魏五铢应是曹魏所特有的一种五铢, 虽然曹魏极有可能沿用了一些东汉五铢的钱范, 但这部分钱应属于东汉五铢体系, 不应强行从时间概念上加以区分。并且, 曹魏五铢的一些特征并不影响其官铸的性质, 铸造粗劣是三国时期官铸钱币的共性,如本次发现的孙吴钱, 叠范、毛刺现象很严重, 钱文笔划不均, 字迹模糊, 又如东吴朱然墓⑤ 、浙江绍兴县窖藏⑥出土的一些孙吴、蜀汉钱多有类似现象, 而曹魏五铢虽外郭侵压钱文, 但字体端正、均匀, 风格继承东汉五铢, 如本次发现的2 枚, 及偃师李村窖藏⑦ 、洛阳西晋北魏墓葬⑧中出土的一些曹魏五铢。

2.蜀汉钱、孙吴钱

关于蜀汉钱, 文献中仅提及直百五铢,见于《三国志·蜀志·刘巴传》注引《零陵先贤传》, 另外太平百钱、世平百钱、定平一百、太平百金、直百等也多被公认为蜀汉钱⑨ , 对于蜀五铢具体何时为何人铸造一直存在争议⑩ , 但其在魏晋时期于蜀地铸造,特征与蜀汉钱相似则是基本没有异议的, 分类时可纳入蜀汉钱体系。孙吴钱主要为大泉五百、大泉当千, 《晋书·食货志》载“孙权嘉禾五年, 铸大钱一当五百。赤乌元年, 又铸当千钱”, 以南方地区发现较多。

(二)洛阳西晋墓出土钱币的意义

据不完全统计, 洛阳目前发掘的西晋墓至少200余座, 公布材料的约120座, 累计出土钱币一万余枚, 主要有西汉半两、两汉五铢, 莽钱包括大泉五十、货泉、布泉、栔刀五百, 三国钱, 曹魏五铢, 孙吴大泉五百、大泉当千, 蜀汉直百五铢、太平百钱、定平一百、太平百金、蜀五铢等, 共计十余种。为何西晋墓葬中会出现种类如此众多的钱币? 史载西晋没有铸币, 但两汉以来建立的货币体系, 使钱币在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

因此, 以五铢钱为主的各类古币, 甚至私铸钱均被广泛使用, 而大一统局面的形成, 则使各类钱币的流通更加畅通无阻, 此前洛阳西晋墓出土孙吴钱共计6枚 1 , 其中1枚出自洛阳衡山路西晋早期墓 12 , 而本次出土28枚孙吴钱的西晋墓年代则是统一后近20年的元康八年(298年)。

总之, 本次发掘的墓葬为洛阳仅有的几座纪年确切的西晋墓之一, 出土钱币虽数量不多, 但种类丰富, 除常见的五铢、大泉五十外, 还有大泉当千、直百五铢、太平百钱等, 其中栔刀五百和大泉五百则是首次在洛阳西晋墓中发现, 一次出土上百枚大泉五十也是首次, 为全面了解西晋时期洛阳地区钱币流通使用情况, 尤其是统一后三国钱币的广泛流通提供了新的材料。

(本文承蒙蔡运章先生悉心指导, 谨致谢忱!)

注释:

① 洛阳市第二文物工作队: 《洛阳邙山“大汉冢”东汉陵区西晋纪年墓》, 《文物》待刊。

② 蔡运章、霍宏伟: 《论曹魏五铢钱》, 《中国钱币》1997年第4 期。

③ 邹谅: 《侵轮五铢钱非官铸论———兼论曹魏五铢》, 《中国钱币》1998年第3期。

④ 马俊才、信应军: 《河南遂平发现綖环与侵轮五铢窖藏与探讨》, 《中国钱币》2001年第2 期。

⑤ 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 《安徽马鞍山东吴朱然墓发掘简报》, 《文物》1986年第3期。

⑥ 绍兴县文管会: 《浙江绍兴县出土一批窖藏古钱》, 《考古》1979年第6期。

⑦ 霍宏伟、张书良: 《偃师李村窖藏钱币中的曹魏五铢》, 《中国钱币》1997年第4期。

⑧ 乔栋、刁淑琴:《洛阳谷水西晋墓出土的曹魏五铢》, 《中国钱币》19 97年第4 期。程永建: 《洛阳西晋北魏墓出土的曹魏五铢》, 《中国钱币》199 7年第4期。

⑨ 赵会元:《谈蜀汉钱币》, 《中国钱币》2000年第2 期。

⑩ 徐承泰:《“蜀五铢” 非蜀汉所铸考》, 《中国钱币》1995年第2 期。

11 河南省文化局文物工作队第二队: 《洛阳晋墓的发掘》, 《考古学报》1957年第1期。

12 洛阳市第二文物工作队: 《洛阳衡山路西晋墓发掘简报》, 《文物》2005年7期。

(本文刊于《中国钱币》2009年2期)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