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你可能正在养育一个自卑的孩子!

 南山梵境 2019-04-12

家长们都希望自己的孩子从小拥有自信、阳光的心态。然而,可能很多家长并不知道,自卑感从孩子出生时就已经与孩子如影随形。

著名心理学家阿德勒就提出:婴儿从刚出生开始,就是弱小无助的。孩子们在婴儿的时候就知道,挑战父母是一件很令他们沮丧的事情。于是会胆怯、焦虑、不相信自己……

在今天,儿童大部分的心理问题受到了极大的关注,其实导致这些问题的源头往往是由于孩子的过度自卑导致的。

如果家长不及时发现和帮助孩子解决,那这种自卑将伴随他的一生,使他社交焦虑、无法找到自我价值......甚至可以让孩子陷入绝望的深渊。

心理学家肖恩库珀花了5年研究心理学的每一个领域,以找出克服自卑和社交焦虑的方法。

他总结出了孩子过度自卑的几大表现,提醒父母要随时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

01

过度敏感

  • 害怕嘈杂拥挤的环境 

  • 对别人的无意之举感到失落 

  • 过于活泼多动,注意力无法集中

当孩子感到自卑时,任何微小的批评都会让他陷入抑郁的恶性循环中,任何轻微的拒绝或排斥的迹象都会让他感到非常痛苦。

专家建议

◆ 父母不要总是只对孩子说“不要太在乎别人的看法,他们不会改变你的生活”,这样的建议对孩子是没有实际作用的。我们要帮孩子构建自己的价值观体系,当他们的判断力变得更强时,你就不再那么在意别人的判断了。

◆ 其实很多孩子敏感,是因为父母自己也是十分敏感、在意别人的看法,并且在生活中经常提醒孩子注意这个注意那个,使得孩子心里也种下了这样的种子。如果父母希望孩子能够不那么敏感,能够无所谓一点,那么需要学会忽略孩子犯的一些小错误另外父母要以身作则,对一些小事情不要太计较,孩子自然就会放松下来,而不是持续的敏感。

02

总拿别人的长处和

自己作比较

  • 他的(某项长处)比我好,我不如他 

  • 不敢尝试新鲜事物总怕会不如别人

当我们和别人比较时,不是产生优越感就是自卑感,而有自卑情结的孩子往往是在比较中得不到优越感的。

因为他们总在专注于别人的“最佳品质”,但这些“最佳品质”往往是别人付出了更多的练习时间,或者是从小就有很大的自然天赋。

专家建议

◆ 教导孩子们不要忽略别人成功之前付出的努力,也不要总关注其他人最优秀的地方。

◆ 如果孩子能满足于做最好的自己,这将大大缓解他们内心的压力。

03

追求完美

  • 因为一个地方没做好而大发脾气

  • 总设定过高目标

自卑的孩子总为自己设定完美到无法达到的目标,因为他们太过在意别人对自己的关注与评价。

当他们过度追求完美但却没有达到目标时,孩子往往会极度沮丧、丧失自尊、承受巨大压力而崩溃,对自己的认知失调。

专家建议

 适当转移孩子的注意力,带他们参加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千万不要责怪孩子无理取闹。

◆ 让孩子学会自我同情,明白享受过程比追求结果更加重要和快乐。

◆ 孩子总是对自己有过高的期望,那么家长就应该帮助孩子制定一个切实可行的目标


04

拖延行为

过度自卑的孩子会不断追求完美,但在追求过程中他通常会体验到自己无法完成目标,于是就导致了孩子的拖延行为。

他们的心思非常敏感,因为害怕失败,所以不断推迟事情的进程,以至于孩子最终什么也没尝试过,什么目标都没完成。

专家建议

◆ 培养孩子的时间感、共同制定计划表。和孩子列出任务清单,排出事情的优先顺序,決定何时做,以及估计做多久。标准不要订太高,規則越简单越好。

家长也不能急于求成,把责备改成鼓励,要有耐心和信心,及时肯定孩子的点滴进步。

05

对他人评头论足

  • 怀疑别人

  • 不信任 

  • 喜欢挑毛病

过度自卑的孩子总喜欢挑别人的不是,其实这是他们自己的一种“保护机制”,这是他们暂时安慰自己得到优越感的方法。

他们通过批判别人来掩饰自己的过错,“保护”自己免受别人的伤害。

专家建议

◆ 家长宽容面对,当每次孩子在你身边指出别人的缺点时,我们可以选择反问,来让孩子客观评价讨论的对象

◆ 培养孩子的同理心,让他们学会如何感恩,用包容的态度接纳他人。

06

试图掩饰自身缺点

每个人身上都会有缺点,自卑的孩子会特别关注自己的缺点,他们花大量的时间和心思去掩饰。

比如一个孩子感觉自己很胖,她从来不会穿短裙,而是一年四季都穿着长袖和长裤,他觉得这样可以让自己的身材在别人的眼里显得不那么臃肿。

他们试图控制别人如何看待自己的方法,避免别人对自己缺点的评价。

但往往这种掩饰,会让自卑升级,它通常只会让你从紧张中感到更多压力。

专家建议

◆ 让孩子在自我评价时自己指出自己的缺点,这是迈出接受自己的第一步。

◆ 告诉孩子他的缺点并不是降低了做所有事情的能力,不会游泳对学好数学并没有影响。

◆ 向孩子承认自己的缺点,让他感受到你的勇气。

◆ 告诉他们缺点不一定伴随终身,我们还有机会改变。

07

顺从行为

  • 不敢与人发生眼神交流 

  • 安静胆怯地说话 

  • 做事没底气

在心理学中有个概念叫“社会等级理论”,这个理论认为,你内心的行为和感受通常取决于你对自己社会地位或地位的看法。

所以,如果你的孩子觉得自己不如别人,被人瞧不起,地位低下,那么他就会开始表现得顺从。

库珀的建议

◆ 家长应该把决定权交给孩子们,让他们做一件事情的主导者。

◆ 非必要的时候不要干预孩子,他们正是需要不断地面对失败,才能找回面对生活的勇气。

每个孩子都是一个个体,虽然我们在养育他们时尽心尽力,但还是不能完全左右他们的思想和行为。所以我们不仅要关注孩子的生活,更要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

告诉孩子,你不是低人一等,你不是优等生,你只是你自己,你的价值来自于你的独特性。

只有心态向上的孩子,才会拥有一个快乐完整的人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