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战国时代,巴蜀由于地处华夏文明圈的边缘地带,因而其政治影响力远远不及战国七雄。下面,我就来说说巴蜀的一些情况。 第一,巴蜀是西南重要的两国巴国与蜀国位于今天的四川、重庆一带。 巴国首都是巴,位于重庆嘉陵江的北岸,在春秋时代时,是西南比较活跃的国家之一,军队以强悍勇猛而著称。巴国在历史上与楚国关系比较紧密,在战国时代曾经与楚国联姻,战国七雄先后称王之后,巴国君主也自立为王,称为巴王。 与巴国相比,蜀国称王的时间要早得多,大约是在东周初期。第一任王是蚕丛王,之后是柏灌王、鱼凫王。蜀国的早期历史资料很少,在鱼凫王之后,还出过一位名君,他原名叫杜宇,自立为帝,又称为“望帝”。望帝十分重视农业与水利,他死时正值二月,漫山的杜鹃啼叫,人们便认为是望帝化为杜鹃,提醒大家到播种的农时了。后来李商隐的名诗句“望帝春心托杜鹃”,即是出自此典故。 古代蜀国的文明已达一定规模,后来在三星堆出土的一系列蜀国青铜器、金器、玉石等证明了这点。特别是青铜器造型夸张、离奇,富有想象力,器形巨大,结构复杂,闻名天下。对当时中原国家来说,蜀国属于蛮夷之国,但在蛮夷中算是文明程度较高的国家。蜀国定都在成都,在西南蛮夷中称雄一方,被称为“戎狄之长”。 第二,五丁开山与金牛道战国秦惠王时,秦国对蜀国虎视眈眈。可是从秦国到蜀国的道路十分难行,故而迟迟未对蜀国用兵。秦国人一向有着长远的战略眼光,攻打蜀国的关键是要有一条打通崇山峻岭的道路。要怎么来修筑这条路呢?谋士云集的秦国总是能想出奇招妙策。 据《华阳国志》的记载,秦国故意造出五头石牛,声称它们能拉出一粒粒的黄金粪便,称为“牛便金”。秦国人故意放出风声,说要把这五头能“便金”的石牛送给蜀国作为礼物。蜀王毕竟缺乏唯物主义的科学观,信以为真,派了使者到秦国,向秦惠王请迎石牛。 为了把五头石牛运回蜀国,必须得开一条通往秦国的马车路才行。蜀王派了五位大力士前去迎石牛,又在崎岖山岭中修了一条石牛可以通过的道路,这条道路,史称“金牛道”。费了九牛二虎之力后,这五头石牛被从秦国拉到了蜀国,可是再也没有拉出过一小粒的黄金粪便了。秦国人一举两得,一方面让蜀国开出一条由蜀入秦的通道,另一方面也令蜀国耗费大量的民力、财力。 第三,地崩山催壮士死上当受骗之后,蜀王很生气,一怒之下,又派人把五头石牛给拉回到秦国去,并骂秦国是“东方牧犊儿”。按道理说,这个事件之后,蜀国应该对秦国有更多的防患心才对,可是秦惠王又抓住了蜀王的另一大弱点大做文章:好色。如果说秦国送给蜀国会下金蛋的石牛是彻头彻尾的骗局,那么献上的美女可就是货上价实了。 秦惠王送五名美女给蜀王,蜀王十分高兴,又派五位大力士前往迎接,没想到却遭遇到一场灾难。据野史所记,五位大力士在护送五名秦女时,路上遇到一条大蛇,大蛇窜入山洞中,有一位大力士拉着它的尾巴,但拖不出来,便唤来其他四人相助,结果五个人拖着一条巨蛇,居然搅得山崩地裂,五位大力士与五名美女都被压死了。这个故事编得过分离奇了,真相大概是当他们行经此山时,忽然发生地震,十人全部丧生。蜀王得知后,心里很悲伤,便把此山称为“五妇冢山”,后也称为“五丁山”。伟大诗人李白在《蜀道难》中写“地崩山摧壮士死”,写的就是这个故事。 秦惠王对蜀国早就垂涎三尺,只是因为秦国的战略重点仍然是向东发展,故而对蜀国的征服迟迟没有行动。 第四,巴、蜀战争,秦人得利但是在秦惠王后九年(公元前316年),蜀国发生内乱了。 事情是这样的:蜀王有个弟弟,被封于汉中,称为“苴侯”。苴侯这个人喜欢交朋友,他与巴国国王称兄道弟,交情好得不得了。可是偏偏巴国一直以来是蜀国的敌人,蜀王对此相当愤怒,认为弟弟胳膊肘向外拐,便亲率军队讨伐苴侯。苴侯落荒而逃,逃到了巴国。蜀王一不做,二不休,索性把军队开进巴国,蜀、巴战争爆发!巴王自忖打不赢蜀军,怎么办呢?只能向秦国求援了。 当时秦国高层有两种意见,一以张仪为首,认为巴蜀无足轻重,应该集中力量向中原发展;一以司马错为首,认为取蜀一举多得。最后秦王同意司马错的意见,大举出兵伐蜀。秦军本来是扛着救援巴国的旗帜伐蜀,到蜀国到手后,又顺手牵羊把巴国吞并了。吞并巴蜀之后,秦国在此设郡,纳入秦政府之管辖。 诚邀,如题。战国时期,天下崩乱,周天子作为天下共主却不能管控天下,王权旁落,导致战国七雄争霸,兵连祸结,中原百姓苦不堪言,那么在中原打得火热的时候,地处四川盆地的巴蜀两国又在干嘛呢?
战国时期的巴蜀虽然远离中原,偏安一隅,但是也没能逃过战争的影响举个例子,据《宋本方舆胜览》记载,在公元前四世纪时,巴国的万州发生叛乱乱,时巴国国力衰弱,国君受到叛乱势力胁迫,巴国将军巴曼子向楚国借兵平叛。其实巴国虽地处偏远,但是与中原各国的关系还是挺紧密的,史书中就曾经记载巴国和楚国一同出兵灭掉申国的事件。 相比于巴国,蜀国的记载真的是不多由于地理位置的局限,蜀国东有大巴山,西有西藏高原,南部是横断山脉,北部是秦岭,比巴国要闭塞得多,当时的成都平原还没有都江堰,岷江水位不定致使蜀国国力不强,史书中关于蜀国的记载就是在周慎靓王五年,秦国张仪、司马错等率军攻灭蜀国,此后蜀国就成为了秦国的大后方,为嬴政一统天下奠定了物质基础。 以上就是小编的看法,如有出入还请斧正司马错改变了巴蜀的命运,李冰给巴蜀带去了希望。 战国时代,七雄并立,在远离中原地区的西南地区,巴蜀也从未消停过,巴国和蜀国一度成为一方强国,相互仇视,又不断与楚国起战事。然而在公元前316年,因为司马错的高瞻远瞩,巴蜀成了秦国的囊中之物,之后虽不断出现叛乱,终在秦昭襄王时期彻底平定下来,为秦国攻灭楚国提供了条件,并为后来秦国统一六国提供了源源不断的人力财力物力支持。 春秋战国时期,大规模作战主要集中在中原地区,大国之间争霸称雄,而在西、北、南也不乏区域争霸,互相攻伐,抢夺地盘,巴国和蜀国是在西南地区发展起来的两个强国,因距离中原过远,存在感相对较弱,北有秦国,东有楚国,只能偏安一隅。 蜀国公元前666年左右,荆人憋灵因为治水有功成为古蜀国新一任君主,开明王朝自此建立,开始了开疆扩土的步伐,国势强盛,秦国曾一度攻下古蜀国的南郑,十年后古蜀国重新夺回,古蜀国东接巴国,两国之间连年征战,巴国国势渐弱,在公元前377年,蜀国直接越过巴国攻打楚国,夺取兹方。公元前368年,蜀王杜尚攻灭昔阝国和平周国,设附属国苴国,蜀王将其弟封为苴侯。 战国时期,古蜀王国疆域达到最大值,东接于巴南接于越,北与秦分,西奄峨嶓。 巴国巴国是封于西周时期的姬姓子爵国,一直和西周保持良好关系,随着楚国的强大,与之相邻的巴国感觉到了威胁,时而联盟,时而攻打,谋求自己的发展。巴楚联合曾灭掉邓国,在又一次联合作战攻打申国时,巴国攻下了楚国的那处城,后来又攻打楚都,楚文王率军反击却被巴国打败,其后果就是,失败而归的楚文王不被允许回楚都,在外中毒而亡,巴楚关系恶化。最开始,巴对楚作战多次胜利,春秋末期战国初期,形势开始逆转,楚国吊打巴国,不断把巴国往西赶,而西面是强盛的蜀国。 战国时期巴国的疆域东至鱼复,西至僰道,北接汉中,南及黔涪。 秦灭巴蜀公元前319年,巴国联合苴国,要灭掉充国,而充国又与蜀国结盟,巴国一口气灭了充国,然后蜀国又打败了巴国,回过头收拾苴国,苴国向秦国求救。蜀国也向秦国示好。 于是在公元前316年,秦国引发了一场大辩论,秦惠文王在要不要攻打巴蜀的问题上犯了犹豫,道阻且长,又怕韩国来犯。张仪认为应该先攻打韩国,东进是首要任务;而司马错却认为不然,应该先取巴蜀,理由有三个:
于是秦惠文王命司马错、张仪、张若领兵攻打巴蜀。取石牛道(蜀道)攻打蜀国,将其灭亡,又灭了苴国,巴国。巴蜀成了秦国的土地。 之后,秦惠文王将蜀王贬为蜀侯,陈庄任蜀国相,张若为蜀国守,共同治理蜀地。公元前311年,陈庄杀死蜀侯,蜀地叛乱,之后秦武王命司马错协助甘茂平定蜀乱,杀死陈庄。 张若做为蜀守治理蜀地,将蜀地发展成秦国的后勤基地,并为秦国攻打楚国提供了有利条件。公元前256年,李冰成为蜀守,主持修建都江堰,巴蜀之地在日后终成为天府之国。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