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13)读书郎

 南山五彦 2019-04-12
读书郎
       中国自古就是以耕读为传统的国家,耕读文化也一直根植在人们的心中。耕读关系的认识可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古代知识分子以半耕半读为合理的生活方式,以耕读传家、耕读结合为价值取向,形成了一种耕读文化。
       图为雍正时期生产的青花人物故事纹瓶。[菲律宾东方陶瓷学会藏]此瓶造型别致,瓶颈以蕉叶和折枝花卉纹作辅饰;瓶腹采取线描的绘画方式勾勒出人物故事为装饰主题。画面构图严谨,纹饰布局紧凑,人物描绘生动,场景配置巧妙,是不多见的雍正线描画作。
      中国的耕读文化孕育了众多的文学大家和农学家,这些人除了发表了大批文学作品外,还产生了大量的农书,其数量之多,水平之高都是前所未有的。在这些人群中,崔寔、陈旉、张履祥等就是其中最杰出的代表性人物。张履祥在[[训子语]]中写道:"读而废耕,饥寒交至;耕而废读,礼仪遂亡。"这些有着丰富耕读经历的古代知识分子深知耕读之间的相互关系,更懂得耕读对于一个家庭、国家与社会是何等的重要。在中国古代历史上,曾经有过无数次的动荡与战乱,而恰恰在这时,一些知识分子失去了入仕为官的机会或不愿在动乱时做官,于是他们在乡间务农的闲暇之余,将自已的劳动心得写下来整理成书,这才有了中国的农书。这些出自不同地区的地域性、专业性的农书,使中国农耕文化对中国古代哲学的天地人相统一的宇宙观和知行统一的知识论的形成起到了积极的作用。耕读文化不仅形成了许多历代农书,还直接影响到中国的文学创作,其中田园诗就是最好的例证。知识分子通过耕读,身临其境,写出了反映农村生产及农民喜怒哀乐的接地气的作品,所以中国古代的田园诗就是耕读文化的产物。在这些田园诗作中,要数晋代陶渊明的[[归去来辞]]和[[归田园居]]最为著名。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