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国传统耕读文化的当代价值

 田园牧韵 2017-06-22

古代知识分子一边耕作,一边读书,是中国古代乡村最美的风景。图为木雕《渔樵耕读书院外景》。光明图片

    【前沿关注】   “耕读传家久,诗书继世长”,在我国农村地区一些古旧住宅上,我们仍可以看到这样的对联。我国古代知识分子追求“耕”与“读”相结合的生活方式,在繁重的农业劳动之余,还能挑灯夜读,形成了我国独特的耕读文化。耕读不仅是指半耕半读的一种生活方式,更是一种情怀、一种文化、一种价值追求。古代耕读文化有哪些内涵?对现代社会是否有借鉴意义?本版特摘登三位专家学者的观点,探讨当今社会建设和拓展耕读文化的时代价值。 
    古代耕读文化探论:民以耕读为事 士以气节相高

    古人为什么要倡导耕读?主要有四个原因。一是改变民风,二是学以致仕,三是通达礼义,四是提升境界。古代知识分子通过耕读,接近生产实际,接近农民,养成了务实作风,有的还从农耕实践中提炼出哲学思想,比如《吕氏春秋·审时》:“夫稼,为之者人也,生之者地也,养之者天也”。 >>>详细

    挖掘耕读精神的现实意义:把握“变”与“常” 传承文化之“常道”

    中华民族自古是以农立国,以耕读传家。农业文明加上以“明人伦”为主的学校教育,就是中华民族和中国文化的耕读传统。虽然当今社会已由农业文明步入工商文明,文化在不同的历史阶段也必然有所发展、变化,但是正如孔子所说,“礼”既有相“因”继承,又有“损益”发展。在笔者看来,中国传统耕读文化中的孝悌为本、崇尚道德、克勤克俭、人与天调、自强不息、协和万邦等内涵,是当今时代仍有现实价值的文化之“常道”。 >>>详细

    新时期耕读文化的重建与拓展:自植灵根 美政美俗

    新时期耕读文化的重建与拓展,必须以人为目的,即以人的健康、全面发展为目的。在现代社会,人们面对各种压力,精神与心理疾病增加,更加需要养育人性的新的文化来陶冶情操、涵养人心。 >>>详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